是“印度”还是“巴拉特”
最近一段时间,印度更改国名的事情可谓是沸沸扬扬。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期间,印度方出席时使用的是“巴拉特”(Bharat)名牌而非“印度”(India)名牌,而印度政府发布莫迪前往印度尼西亚参加东盟峰会的公报中,也将其称为“巴拉特”总理而非“印度”总理。
印媒也没闲着,争相报道莫迪政府在18日开幕的印度议会特别会议上正式提出更改国名的决议,并且表示,“更改国名是莫迪政府一直努力推动的改革,有很强的政策连贯性,是莫迪政府推行去殖民化和印度教化主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与此同时,还有许多社论文章指出,印度更改国名的议程,彰显出印度教民族主义正在进一步加强巩固。
“巴拉特”究竟是什么?莫迪政府为什么执着于把“印度”这个国名改成“巴拉特”呢?
实际上,从古至今,印度的国名已经变化了很多次。印度一词来自梵语中对印度河的称呼——Sindhu,用以指代印度河及其流域的大片土地。这个词在我国唐朝时被译为“身毒”,也可译作人们更加熟悉的“天竺”。此后千年的时光里,不同族群来到这片土地上,并先后演化出了Sindhu一词的不同变体。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对印度一词的认知也逐渐分化。
约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来到此地。由于波斯人的发音习惯,很多人很难发出S音,于是就将Sindhu变为了Hindu,进而衍生出Hind和Hindustan这两个词语,后者意为“Hindu的地方”,流传至今,印度最大的媒体之一《印度斯坦时报》用的便是这个词。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而后向印度进发,印度也是从这时开始为西方所知晓。后来,Sindhu一词又为适应希腊语发音习惯,先后变成了Indu和Indo,这也是英语中India一词的词源。
India这个单词在很多印度人看来是个“舶来品”的原因就在于此。尤其是步入近现代,印度的各类名称被国内的不同群体赋予了浓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其背后的象征意义越发重要,印度国名之争愈演愈烈。
那么,“巴拉特”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它还有个大家更熟悉的翻译——“婆罗多”。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一位传奇国王,名字就叫婆罗多。他的婆罗多王国在印度家喻户晓。细细考证一番的话,“婆罗多”这个名字最早能追溯到吠陀(意为知识,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和文体形式,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经典——印度最古老的诗歌集之一《梨俱吠陀》。在《梨俱吠陀》中,婆罗多是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古老部落。另有史学家考证,婆罗多最早可能是恒河流域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名字。
鉴于以上种种,在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看来,“婆罗多”,也就是“巴拉特”,显然比“印度”更适合作为国名。印度教民族主义者从古代神话史诗文献中追溯“印度正统”,更愿意将“巴拉特”定义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印度古称。因此,在他们眼中,国家改名“巴拉特”具有恢复古印度辉煌的重要意义。
当然,有人赞成,自然也有人质疑。
一些学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指出古代典籍文献中所提到的“巴拉特”更接近“特定社会秩序的文化空间”,而不是“明确的地理空间”。历史学者给出的依据是,直至19世纪中后期,东方主义学者和殖民教育体系的传播巩固,加上印度教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建构,才逐渐促使“巴拉特”与印度等同起来。也就是说,尽管“巴拉特”的称呼看上去比“印度”更加具有“古印度特色”,但实际上这种特色的“历史”并不长,若论“资历”,那还是“印度”这一名字走过了更长的岁月。
与此同时,更多人则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对更改国名不敢苟同。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央地矛盾、民族矛盾由来已久,这就使得印度国内的直接民主一直都步履维艰。印度国内就有学者明确表示,上述难以调和的矛盾决定了印度这个国家存在分裂的风险,如果在宗教、历史、意识形态上再度加深分化,分裂的风险会继续上升。
同时,莫迪政府之所以提出将“印度”改作“巴拉特”,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淡化甚至抹除印度被殖民的历史。然而,无论过往多么不堪回首,殖民化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值得铭记、值得反思,值得人们从中学习如何激浊扬清,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一切屈辱的过去都彻底否定,既无必要也做不到。
多年以来,莫迪和他领导的印度人民党一直以印度教民族主义为立身之本,所推行的很多政策也都和加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相关,此次提议更改国名只是其中之一。
早在今年3月6日,印度最高法院就接到了一份来自印度人民党高层的请愿书,希望对印度所有城市和历史名胜重新命名。请愿书认为,现用名大多来自几个世纪前“野蛮的外国侵略者”。最终,印度最高法院以该请愿书违宪为由将其驳回,并且表示,这么做只会激化国内各方矛盾,让已经世俗化的印度变得不再和谐。也就是说,印度人民党早就对“改名”一事跃跃欲试,只不过最近这一次直接策划了一出大戏。
实际上,莫迪和印度人民党也面临着抉择。在世俗化程度已经相当高的印度,执政党该如何推行自己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凝聚国内民众的向心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凝聚民心事关国运,从这一点来看,莫迪政府的大方向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仅仅是简单地通过改名和宣传等方式,是不是一定能增加民众对国家的集体认同感呢?如何对待不同民族在这件事情上的不同看法呢?执政党在尝试践行自己治国理念的同时,也不得不顾忌自身的支持率会不会受影响,这使得上述问题在当下变得更加棘手。因此,民族主义如何前行,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对于莫迪政府来说都已成为绕不过去的难题。
无论莫迪政府最终能否在国家议会层面正式推动国名更改,“印度”与“巴拉特”之争都反映出了印度国内越来越浓厚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虽然现在还很难讲改名一事是否能成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未来的印度肯定将变得不一样。(经济日报 施普皓)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山东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助“专精特新”换道超车
- 浙江:严控新增建设用地 支持工业用地“上楼下地”
- 还得是你!余额宝走心短片把AI营销玩出新高度
- 台青建言同胞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努力打拼、说好大陆故事
- 瑞银30亿瑞士法郎收购瑞信 能否避免全球银行业动荡?
- 《探索新境》首映 和王一博一起奔赴旷野
- 北京构建“人才+产业”发展模式 打造制造业人才高地
- 山西发布20条红色旅游线路丰富游客选择
- 武汉轮渡发布紧急运营调整通告
- 越南发生4.1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13个省份公布前三季度成绩单 GDP平均增速达6.0%
- 中国家具行业获首张北欧白天鹅证书 国产品牌竞争力获提升
- 长沙警方通报开福区机动车撞人案件
- A股首家汽贸集团退市 4S店模式面临终结?
- 福州193个重大项目开工 总投资达1350亿元
- 11月25日央行开展9000亿元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操作
- 如何减少电子屏幕“伤眼睛”
- 中国人民银行:支持“互换通”机制安排进一步优化
- 试点来了!护理床、轮椅想用就租
- 贵州发布剧本娱乐行业版权保护措施 探索推动剧本娱乐行业发展
- 热门推荐
-
- 协同发展有了新引擎
- 俄国防部:在莫斯科州上空摧毁乌克兰无人机
- 春运临近 乒乓球过不了火车安检?出行提示来了→
- 青岛医疗团队在日喀则顺利为27名农牧民实施关节手术
- 外媒:德国总统宣布解散联邦议院
- “一样的热闹气氛,一样的美好团圆”
- (身边的变化)内蒙古林西县:昔日烧火柴今成工艺品 带动村民致富
- 北京发布规范高考、端午及暑假期间市场价格和竞争行为提示
-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将增设国际展区
- 在经验现实与艺术现实之间打通脉络
- 从大国工匠到仁心医者 “青海好人”以榜样传承精神
- 阿里地区推进文旅融合释放经济新活力
- 在新疆,一块奶疙瘩何以成为难忘记忆?
- 新疆尉犁县发生5.0级地震 交通电力通信正常
- 突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称俄罗斯对乌发动导弹袭击
- 湖北大冶法院通过司法建议撤销或更正虚假婚姻
- 专家评《黑神话:悟空》极热“破圈”:高品质、热爱与诚意
- 长江流域四省一市家谱文化展举行
- 新疆新星市:农业机械化让种地更轻松
- 甘肃去年经济运行成绩单写满“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