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天灾”背后的“非自然因素”
飓风“丹尼尔”带来的严重洪灾,何以造成巨大的人道灾难与经济损失——
利比亚“天灾”背后的“非自然因素”
梁凡
近日,多年来深陷战乱与分裂的利比亚,遭遇了又一次巨大的灾难——地中海飓风“丹尼尔”引发的洪水,在该国东部多地造成惨重损失,统计死亡人数高达数千乃至上万人。
一次飓风,何以酿成如此巨灾?专家分析认为,罕见的极端天气和缺乏维护的基础设施共同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而全球气候变化、经久不息的战乱以及域外势力的持续干预,则是导致这场惨剧的深层原因。
一
当地时间9月19日,阿拉比亚电视台援引利比亚卫生部长的话报道称,截至目前,利比亚洪灾遇难者人数为3351人。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所公布的死亡人数与上述数字有所不同。根据世卫组织的最新数据,截至19日,已确认3958人死亡。也有报道称死亡人数高达上万人,另有约1万人失踪。
此外,据阿拉比亚电视台18日报道,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称,约70%的受洪灾影响地区基础设施遭到破坏,11座桥梁因洪水倒塌,其中两座连接德尔纳、苏塞和库巴。
除了洪水造成的直接损失,“大灾过后必有大疫”的危险,也在灾区急剧上升。联合国机构18日警告说,利比亚洪灾过后,当地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加之卫生条件恶劣,令人担忧疾病传播。这可能会带来“又一次毁灭性危机”。当前联合国下属9个机构正在联手应对,以防灾区暴发疫情。利比亚当地相关部门也表示,将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卫生以及防疫工作上。
利比亚地处非洲北部,地中海南岸。9月10日,飓风“丹尼尔”在利比亚东部登陆,给该国东部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并引发洪水,造成东部城市德尔纳、贝达和舍哈特大量人员伤亡。由于洪水到来是在晚间,很多居民在睡梦中被直接“冲下大海”,受灾最严重的德尔纳至少20%的城区已被完全冲毁。
二
酿成如此大灾的源头是飓风“丹尼尔”。这场风暴最早形成在地中海希腊沿海,登陆利比亚之前就已经给希腊、土耳其带来强降雨和洪水。据新华社报道,截至9月12日,连日强降水至少使得希腊、保加利亚、土耳其等三国共计27人死亡。
9月10日,丹尼尔登陆利比亚东部沿海,利比亚许多地区出现150~240毫米的日降雨量,这相当于利比亚往年一年的降雨量。甚至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利比亚就从未记录到24小时出现100毫米以上降水的情况。
而在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丹尼尔”带来的降水更是惊人。据报道,“丹尼尔”在24小时内给利比亚东北部海岸地区带去了400毫米的降雨量,而往年该地区整个9月的降雨量只有1.5毫米。联合国表示,距离德尔纳市近百公里的贝达市日降雨量更是创下了 414.1 毫米的新纪录。利比亚国家气象中心表示,这创下了该地区的降雨量纪录。
“丹尼尔”之所以能带来如此大的降雨,一方面是因为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地中海多次出现较高海温,有利于飓风的形成;另一方面是该风暴缓慢穿越地中海,从希腊南下并吸收大量温暖的海洋水汽,登陆利比亚后引发强降雨。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3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就曾明确指出,“尽管地中海飓风发生频率可能会下降,但全球变暖会增加地中海飓风的强度”。
三
除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外,利比亚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局势更加剧了这场灾难的严重性。
近年来,利比亚陷入持续的分裂动荡。至今,利比亚仍有“两个政府”:位于首都的黎波里的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得到联合国承认,控制部分西部地区;利比亚国民代表大会与“国民军”结盟,主要控制东部和中部地区。除此之外,利全国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部族势力、地区武装乃至恐怖组织势力。
由于连年战乱,德尔纳没有统一的中央政府管理,当地基础设施老旧,防洪抗灾能力相当弱。据今日利比亚新闻网报道,早在1998年,德尔纳上游的阿布·曼苏尔大坝和比拉德大坝就已出现裂缝。但修复工程从2010年才开始,且随后便陷入停滞。此后,每年都有预算被分配用于修复大坝,但始终没有动工。
10日夜间,正是由于德尔纳河上的这两座大坝在洪水冲击下垮塌,其产生的湍流顺着山势直冲而下,导致下游德尔纳市人员伤亡惨重。
此外,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14日表示,如果利气象部门能够发出警告,应急管理机构也可以提前疏散民众,那么大规模人员伤亡就可以避免。但实际情况是,长期内战导致利比亚的气象观测网络被严重破坏,灾前东部和西部两个政府甚至给当地居民发出了相互矛盾的信息。
对于这些“天灾”之外的“人祸”因素,有专家指出,美国等西方国家2011年武装干涉利比亚的行径,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利比亚原有政权被武装推翻后,“把水搅浑”的西方国家反倒加剧了利国内的政治斗争和社会撕裂。而在此后的十余年里,利比亚的持续动荡、分裂,又给越来越多的地区势力介入其中创造了条件,这进一步使其国内矛盾升级为代理人战争,让利比亚成为大国的博弈地。
有媒体就此评论称,尽管有如此多的玩家争夺权力和影响力,但没有人考虑德尔纳的居民或其摇摇欲坠的水坝——直到为时已晚。(工人日报)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海内外粤剧名家新秀受邀齐聚梧州 将展开粤曲(折子戏)比赛
- (新春走基层)安徽滁州:当好企业“护航员” 跑出发展“加速度”
- 以色列是伊朗军工厂遭无人机袭击的幕后黑手吗?
- 美国大选投票结束:美媒预测特朗普暂获247张选举人票 哈里斯暂获210张
- 二季度中国改革热度指数同环比双回升
- 黑龙江机场集团11月运送旅客176万人次
- 好客山东献上庆龙年“专属套餐” “搅热”文旅消费市场
- 30%以上增速、127条国际货运航线……从经济数据看活力中国
- 《重建中国社会学》英文版向海外读者推介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科学
- 今年前5个月天津口岸铁矿砂进口量同比增近3成
- 北京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 (台青话融合)台青陈玟晴谈两岸文创:让中华传统文化“潮”起来
- 个人可买!超长期特别国债今日首发 票面利率2.57%
- 彩礼新规施行,多地判出“第一案”!
- “更年期”如何更坦然、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专家这样说
- 老有所学——多措并举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
- (身边的变化)村卫生室里的幸福感:基层就医为何越来越方便?
- 浙江山区县孵化百亿产业群:电动工具产业何以长青?
- 云南法治建设群众满意率连续4年保持在97%以上
- “舞动青春·唱响未来”沪台中小学生才艺交流在上海举行
- 热门推荐
-
-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王耀麟:中澳经济结构高度互补
- 美媒:受高通胀和高利率影响,美国民众信用卡拖欠率持续上升
- 精准施策管好低速电动车
- 吉林镇赉:万亩小冰麦开镰 科技赋能一地双收
- 90分钟“生命通话” 杭州119接警员救下17岁轻生男孩
- 杭州文旅观察:德寿宫复原展示为什么那么难?
- 打造东北亚创意设计新高地 紫丁香创意设计大赛哈尔滨启动
- 2024年度第三批重点作品版权保护预警名单(院线电影)公布
- 上海中小学迎来新学年 警方站好“护学岗”讲好“安全课”
-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现代科技助力龙门石窟“芳龄永续”
- “中国多民族作家作品系列”展现民族文学独特魅力
- “足球学校”邂逅“世界杯” 给孩子讲述“关于足球所能知道的一切”
- 【我与丝路】千年古港见证中希友谊:“中企资助让我女儿成了世界冠军”
- 2023年瑞丽进口玉石货值超1.6亿元 同比增长61%
- 36.02万亿元,创新高!外贸实现稳定增长 “韧性”“活力”成关键词
- 【寻味中华 | 饮食】羊肉烧麦在柏林:俘获中外食客心
- 活动板房1000间 取暖炉300台 青海调拨救灾物资支援西藏
- 海底捞称4人含玻璃渣多次碰瓷
- 专家学者相聚辽宁共探积极心理学与雷锋精神传承发展
- 新疆新鲜果蔬首次乘冷链卡航直达中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