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舆论场博弈持续,这场国际传播研讨会破题解困!
中新网北京9月21日电 一年前的9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强调,要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加快融合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一年来,世界之变仍在加速演进,中国之治锚定新的航向,国际传播面临新形势新特点、担当新任务新使命。
9月21日,由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的“创新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政府部门、国内外媒体、高校智库的各方人士齐聚一堂,为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创新破局问策。
挑战与机遇:
如何做好新时代国际传播?
作为主办方,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上,国际传播工作面临着很多新挑战,担负着更为重要的新使命。他表示,新时代的国际传播要探索文明叙事,拓宽国际传播领域;坚持融通中外,增强国际传播效能;广交天下朋友,凝聚国际传播力量。
研讨会上,中央统战部侨务事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充满挑战,国际传播遭遇的“痛点”仍然存在,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依然严峻。进一步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进一步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要以时代为画卷,书写好中国故事;以世界为舞台,展示好同心圆故事;以文化为主轴,讲述好文明互鉴故事。
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网络国际传播工作既迎来宝贵机遇,也面临复杂形势和艰巨挑战。做好网络国际传播要彰显中国精神内核,探索话语表达创新,推动传播渠道拓展,强化技术应用赋能。
博弈与重塑:
如何适应国际舆论大变局?
当前,国际舆论场的格局之变、话语之变、攻守之变在深度演进,面对国际传播的新形势新特点,更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看来,新时代的国际传播面临着新规律、新挑战、新形势,包括国际传播数字化、受众多样化、互动需求增强、虚假信息对抗性强化、国际合作重要性愈加凸显、对技术创新提出更高要求等等。她认为,要明确国际传播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实践性,建立全面的信息收集和分析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媒体合作、国际文化交流和国际会议,及时灵活应对国际传播的动态变化。
“要正确地看待‘时与势’,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前所未有,对于国际传播工作来说,面临的压力不小,但机会更多。”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王志教授认为,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深入融合,在国际舆论场上,美西方针对中国的议题设置也变得越来越具象,从政治领域渗透到经贸、文化、科技、气候、民族、宗教等多领域。新时期,精准有效的国际传播途径需要“一国一策”的精细化策略,也需要“一题一策”的定制化策略。
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认为,国际传播不仅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国际政治、国际舆论斗争的一部分。她表示,目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兴国家崛起,大国博弈加剧,反全球化浪潮抬头……由此带来国际关系、国际舆论格局的变化,使国际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比如新兴国家在国际传播中崛起、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国际竞争焦点、传播主体协同联动形成舆论强势、新媒体的发展加速舆论格局变化等。
对话与互鉴:
讲好中国故事,从何处破题?
随着国际舆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加之国际传播进入以互联网为主平台的新阶段,适应大变局,讲好中国故事和全球故事变得尤为迫切。
“我们常说,场合不对,传播工作可能就无法有效开展。基于文明对话的场景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积极场景,对于国际传播工作来说非常重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认为,文明的有效对话一定要努力构建出共同的历史场景、共同的发展场景和风险与挑战场景。在他看来,文明之间的对话可以有冲击,但不应该有冲突,有差异而非差距,有先行而非先进。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认为,当国际传播行至至深、至精、至难处后,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传播或是一种破局对策。他认为,生活方式的美学可以把普通人单纯用个体眼光看到的美感,放大为群体生活方式的美学。在由生活方式美学推动的国际传播中,可以重构国外受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进而改变群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沁认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依存度加深了,同时矛盾也在加深,在二元性的历史情境当中,加上数字智能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推动了整个国际传播叙事范式的转向。叙事主体从国家、主流媒体变为国家、媒体、个人和AI,叙事逻辑从文明冲突变成文明互鉴,叙事对象从内外有别变为内外融合。
破壁与创新:
怎样提高国际传播实效?
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更新观念,破解难题,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提高斗争的策略和传播的艺术。
“我们在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国际传播时,首先需要明确‘为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而且要不断问‘为什么’,找到最终目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认为,提高国际传播实效,需要全流程综合施策,而且最重要的是要以终为始,反推全流程各环节的选择和举措,并且不断总结传播效果,持续迭代传播策略。
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会长郑华卫表示,在国际传播中,漫画具有语言优势、传播优势、创作优势。如何用漫画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郑华卫认为,要站稳自己的立场,展现大国的责任,坚定“四个自信”,引领国际舆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创新传播形式,进行全媒体、矩阵式传播;创新创作方式,可以单兵作战,也可以团队作战。
国际媒体制作人Justyna Szpakowska(翠花)分享,她接触中国文化十余年,有那么多中国朋友,其实都建立在人和人之间沟通的基础上。在她看来,中华文化“走出去”,要提高跨文化知识和素养;“走出去”的同时也要“走进来”;提升人文感,加强对生活方式的传播;把中国品牌出海作为国际传播的媒介;理解目标受众和文化语境;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讲好中国故事中来。
研讨会由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主持。会上,多位国际政要和专家通过视频方式阐释了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看法。当日,中新社国际传播实验室正式成立,该实验室旨在通过学媒融合、创新协同,汇聚全球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技术应用,追踪国际传播领域的新趋势,推进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前沿研究和具体实践,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技术、人才和平台支撑。(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在自我认知与现实的落差中磕磕碰碰成长
- 员工离职后“网络大号”该归谁
- “青春漠漠搭”沙漠营地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在中卫启动
- 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全部安排到项目
- 旅日大熊猫“彩滨”迎五岁生日 园方为它送上特别礼物
- 广州汽车产业回暖向好 新能源汽车保持高速增长
- 仅持续4分钟 尹锡悦弹劾案首次法庭辩论已结束
- 赓续坦赞铁路精神 共创非洲繁荣之路的中国智慧
- 中外专家联手提高中国基层角膜病诊疗水平
- 17部门:加强生殖健康服务 扩大分娩镇痛试点
- 全国雕塑艺术展在江苏无锡启幕 50余件精品集中亮相
- 清远市今年举办多场招商大会 计划总投资近400亿元
- 大庆油田主导3项提高采收率领域国际标准立项
- 旅游业回温免税品热销 上半年海南消费市场恢复性增长
-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青年为博物馆注入新活力
- 国庆期间惠民观影 北京将发放千万元补贴
-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
- 三任总理,多样人生:意大利政坛“不倒翁”走了
- 现实版“掩耳盗铃” 男子入室盗窃发现摄像头掰断后继续作案
- 海外网评:美国再爆窃听丑闻,“黑客帝国”本性难移
- 热门推荐
-
- 周传雄睽违8载归来 新歌记录心中的“念念不忘”
- 青海海东:多条政策措施落地 助房产市场持续“升温”
- 公积金“亮码可办”减少不必要的个人证明
- (人权行动看中国)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治理纪实:植青绿,兴产业,富百姓
- 30余位台胞浙江临海寻根:感受新发展 畅叙两岸情
- 腊月风和意已春:古代诗人怎么过腊八节
- 朝鲜外务省副相与越南外交部常务副部长会谈 讨论两国合作
- 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
- 长三角百强企业年营收首次突破20万亿元
- “全球南方”媒体对话合作机制在福建泉州启动
- 国际观察:美国的“小院高墙”难挡中国科技创新的春风
- 哈马斯证实:辛瓦尔已经死亡
- 空中丝路:飞越千山万水,实现互联互通 | 老外讲故事·“一带一路”促共赢④
- 2023全球经济的“忧”与“盼”(2023·年终特稿)
- 聚焦“关键小事” 4500个“爱心翼站”架起江西全省公益服务网
- 中消协启动“激发消费活力”维权调查
- 新疆→重庆 这条输电线路只需0.007秒
- 沈抚跃腾(辽宁)男排俱乐部正式成立
- 第六届中国国际儿童时尚周致力引领童装产业新风向
- 韩国首尔地铁两轨道检修车相撞 已致2死1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