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兰花奖 | 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埃中古老文明如何再相遇?
中新社北京9月10日电 题:埃中古老文明如何再相遇?
——专访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
作者 崔白露
日前,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Essam Sharaf)荣获由中国外文局发起设立的首届兰花奖“杰出成就奖”。该奖授予长期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
年逾七十的沙拉夫先生已到访中国30多次,他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埃文明对话,支持并参与中国和非洲思想文化交流活动,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沙拉夫先生表示,埃中关系非比寻常,历史上可追溯至连接两大文明的古丝绸之路时期,两大文明所创造的成果,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双方在价值观和国际问题上有许多共识,应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开展更加务实的合作。
视频:伊萨姆·沙拉夫:将和朋友继续努力,打破文化壁垒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曾30多次到访中国,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您最早何时来到中国,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这次来到中国,您觉得有何不同?
伊萨姆·沙拉夫:我在2005年担任交通部长期间,首次访问中国。在此之前,我一直追踪中国的最新动态和工业化进展。此外,作为一名交通运输学方面的教授和研究人员,我始终密切关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铁路和海运领域。
说实话,我当初没有想过中国会取得这样的发展成就。2005年结束访问回国后,我告诉埃及内阁和开罗大学的同事,自己见证了一个伟大国家的诞生。2017年在中国进行TED演讲时,我也向在场的中国年轻人提及此事。
之后的多次访问中,出于各种原因,我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对中国的印象,现在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实现中的中国梦,二是令人鼓舞、值得效仿的中国模式,三是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四是值得尊敬的治理体系。
中新社记者:您非常喜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哪些部分吸引到你?中埃两大文明各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您如何理解文化、文明的这种多样性和共通性?
伊萨姆·沙拉夫:我对中国文化的所有方面都很有兴趣,特别是中国音乐和绘画。埃及和中国的关系非比寻常,历史上可追溯至连接两大文明的古丝绸之路时期。中国和埃及创造的文明成果,均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文明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现实。例如埃及人看到中国人用他们称之为“筷子”的物品夹菜吃饭会感到惊奇,但当我理解中国的餐饮规则后就不会感到奇怪。同样在埃及,我们吃着与中国不同的食物,以不同方式娱乐,用不同语言说话。因此,打破文化障碍非常重要,它是人们理解不同事物的基础。
打破文化鸿沟,其实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对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谈论艺术、音乐、书法、绘画,因为这样才能让人们进一步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尽管如此,中华文明和埃及文明之间依然有许多共性,包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在国际问题上的相近立场。一方面,同为拥有深厚底蕴的文明国家,两国共享着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包括热爱和平与尊重他人。另一方面,双方在国际事务上有许多相近立场,例如在国际层面,两国均赞同以和平方式作为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理想方案;在地区层面,中国支持埃及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有关立场,埃及坚持奉行一个中国原则。
最近这次的中国之行,我还参观考察了甘肃敦煌,游览了莫高窟、鸣沙山和月牙泉。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敦煌,埃及也有与敦煌类似的自然保护区和古老的自然、文化遗产,比如沙漠中的湖泊,湖水中的物质有助于人体健康,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发掘的共性。
中新社记者:多年来,您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埃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您为何想要做这件事?请为我们分享几个您推动中埃文化交流的例子。
伊萨姆·沙拉夫:我一直从事文化领域的工作,特别是过去十年间主要研究东方和中国的变化,因为中国提出了被誉为“新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倡议。两千多年前,埃及和中国就已通过古丝绸之路互联互通,因此当我们谈论这条“新丝绸之路”时,双方都很容易接受。
推动世界不同文明的和谐共生,需要将民心相通作为首要任务。我始终相信,拥有灿烂文明成果的中国和埃及,能引领世界朝这个方向发展。
我所创建的沙拉夫基金会非常关注中国议题,基金会在埃及举办了许多有关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讲座和活动。例如,基金会与中国驻埃及使馆合作推出了“认识中国”项目,为埃及民众提供了更好了解中国的途径。此外,基金会还与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合作举办一系列讲座和研讨会,比如埃及很少上映中国电影,而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会放映中国电影,我们邀请了思想家和文化领域工作者前来观看,他们看完都对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平感到惊叹。
我希望向更多的人介绍中国的故事,这个独特文明的故事,以及这里淳朴善良、重视规则和尊重文明的人民。这就是我开始和继续这项事业的原因。
中新社记者:回望过去,历史上中埃通过古丝绸之路交往交流;近代以来,双方在反殖民、反霸权的斗争中相互支持;1956年两国正式建交,埃及成为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埃友谊历久弥坚,留下哪些宝贵经验?当前,两国在哪些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伊萨姆·沙拉夫:始于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的埃中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两大古老文明都给人类历史带来深远影响。今天,双方应在践行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开展更加务实的合作。
当前,埃及与中国在各领域的合作持续推进,包括交通、能源、工业和埃及新行政首都建设等。举例来说,通过合作,双方能从埃及苏伊士经济特区的发展中获益,尤其是发挥苏伊士运河这一交通要道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与此同时,双方在深入推进工业化方面的合作也大有裨益。
第二个重要的合作领域是文化交流与互鉴。通过加强文化联系和文明对话,将造福中国、埃及和整个世界。我一直认为文化是国家最重要的财富,借助宝贵的文化财富,埃中两国共同落实今年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将有助于实现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中新社记者: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您一直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如何看待当前中埃共建“一带一路”的意义和价值?您对未来共建“一带一路”有何期待?
伊萨姆·沙拉夫:埃及和中国,通过古丝绸之路相接,通过优秀的文明遗产和高尚的人文价值观相通。我相信,这些连结是双方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所在。
“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对人类至关重要的两项基本原则之上——互联互通和伙伴关系。我认为,这两大支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公正、公平、以对话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治理体系和建立一个真正多边主义的世界所需要的条件。
总而言之,我相信“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成为全人类共同前行的大道,这条道路具有如下特征:合作而非统治,共存而非优越,理解而非傲慢,信任而非偏见,开放而非封闭,对话而非对抗,平等协商而非恃强凌弱,文明相拥而非文明冲突。(完)
受访者简介:
伊萨姆·沙拉夫,埃及前总理,沙拉夫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创始人、主席。伊萨姆·沙拉夫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埃文明对话,其创办的沙拉夫可持续发展基金会长期举办对话会、研讨会等主题活动,推动中国和非洲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他曾任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理事长、国际智库研究员,与多个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在埃及等阿拉伯国家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组织研讨交流,致力于加强中埃文明对话与共同发展、诠释全球发展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四川雅江县发生局部泥石流 768人成功避险
- 未来风演绎“穿越科技”故事
- 中国AI领军人物汤晓鸥因病去世,年仅55岁
- 链博故事丨一台医疗影像设备,如何“链”接世界?
- 法国总理阿塔尔在议会选举前宣布一系列改善民生措施
- 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中秋国庆假期消费市场火热
- 西藏首台零钱包自助兑换机投入使用
- 《长安三万里》:一封写给中国人的浪漫“情书”
- 中国贸促会报告:二季度受访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满意度总体较高
- “考古中国”进展更新!夏文化探索有重大突破
- 59元蜜蜡手镯,68元玛瑙项链……中老年人为何沉迷网购低价珠宝?
- 中新教育|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会长:冀链接中国资源 赋能华文教育
- 辛瓦尔之死
- 以军袭击黎巴嫩民防中心致12死 世行称黎因冲突损失85亿美元
- 2024晋中首届青年影像社交主题活动举办
- 电影春节档迎来开门红
- 突发!俄罗斯发生火车与货车相撞事故 超20人受伤
- 2024中国电影节在伦敦开幕 展映《流浪地球2》等影片
- 联合国人权专家敦促英国新政府优先审查并彻底废除不定期刑罚
- 带上这几个华为App 过有滋有味的十一假期
- 热门推荐
-
- 广州港今年前三季度商品汽车出口同比增长56%
- 近1800户上海人家告别“蜗居” 迎接宜居适老新生活
- “上海财政紧张向寺庙借款100亿元”?上海警方:造谣者已被批捕
- 江苏扬州市第33个全国税收宣传月启动 强化青少年法治教育
- 安徽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 25日前皖北降雨少
- 在故乡重读金庸:魅力永存的想象世界
- 中新网评:网络正能量,让世界看到开放自信的中国
- 蓝皮书:中国盾构/TBM装备已出口海外约40个国家和地区
- 巴西南部暴雨死亡人数升至29人 超万人流离失所
- 宁夏各机场10月27日启动冬航季航班计划
- 迎世界读书日 北京将开展772场阅读活动
-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天府之国” 触摸成都经济发展“新脉搏”
- 京津冀将携手助推低空经济加速“腾飞”
- 【风起黄埔】后人忆赵尚志:黄埔军事理论为他东北抗日打好基础
- “土味”文化未必不能出彩
- 美方军事人员被曝参与袭击俄罗斯库尔斯克州
- 玉渊谭天丨频频制裁中国芯片,美商务部长吐真言:徒劳之举
- 弘扬闵恩泽科学家精神系列学术活动在京举办
- 推广共享用电 新疆电力试点解决“短时用电大问题”
- 海底捞把“业务管理”搬上飞书,自建、集成应用数超3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