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热评:78年过去,日本仍需反躬自省消除遗毒
中新网8月15日电(甘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并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天,本该是日本反躬自省的日子,但时至今日,日本媒体仍将之称为所谓的“终战日”,部分日本政客和右翼势力更是公然祭拜靖国神社。军国主义的遗毒,还在日本国内蔓延。
一方面,日本政客执意“拜鬼”,妄图美化军国主义。
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象征,供奉有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14名二战甲级战犯。但长期以来,部分日本政客坚持公然参拜,宣称向所谓“英灵致敬”。而究其实质,不过是为了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挑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
今年4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再次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跨党派议员联盟约90名国会议员前往进行集体参拜。日本国内众多爱好和平人士和国际社会随即提出强烈反对,敦促日本以实际行动做到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深刻反省。
另一方面,与美国一唱一和,日本扩张军备动作不断。
近年来,在美国或明或暗的怂恿下,日本政府不断强化防卫力量,特别是2022年底通过的三份新版安保文件,宣称日本应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同时鼓吹日美同盟,渲染所谓“中国威胁”。
日本舆论认为,这标志着二战后日本安全保障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将使其实际上放弃“专守防卫”原则。日本关东学院大学名誉教授足立昌胜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在防卫战略等一系列问题上紧跟美国的脚步,只会挑起地区对抗,对日本民众没有任何好处。
此外,宣扬错误史观的日本“毒教材”屡屡被开绿灯。
过去数年来,“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等日本右翼组织不断推动篡改历史教科书。而日本文部省也多次审核通过否认侵略历史、淡化罪行的教科书。韩媒注意到,就在几个月前,日本文部省审核通过的新版教科书中,淡化了二战时期日本强征劳工的相关表述。
这样的教科书若进入课堂,势必对日本社会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严重误导。日本纪录片导演齐加尚代批评称,“日本政府利用教材歪曲史实的做法,剥夺了孩子们学习正确历史的权利。对于日本政府施压修改教科书,如果大家都不发声抵制,日本社会的未来将十分危险。”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二战期间,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细菌战、活体实验、大屠杀……数以万计的无辜民众惨遭毒手,亚洲多国被拖入战争泥潭。这些血淋淋的事实,不容否认。
日本必须切实正视并深刻反省,彻底消除军国主义的遗毒。若不思悔改,执意以邻为壑,终将自食其果。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大宁:文旅赋能 小山村焕发夏日新活力
- 深秋探访乌兰察布:绿富同兴之路上的孜孜探索
- 热烈亚巡·盛夏起舞 2024亚洲舞蹈夏季巡回赛郑州站开幕
- 通讯:逆袭的“80后”青年
- 培育旅游工匠 湖南举行A级景区讲解员职业技能大赛
- 市场监管总局挂牌督办江苏连云港“鬼秤”事件
- 美国俄亥俄州就“毒火车”脱轨事故起诉诺福克南方公司
- 四川泸州市泸县发生3.0级地震 震源深度15千米
- 英国民众雨中观看查尔斯三世加冕仪式
- 普京:所有对俄承诺得到兑现后才会延长“粮食协议”
- 夜市出入口布设“场所码”“数字哨兵”
- 浙江警方跨省破获网络赌博案 涉案金额达10亿元
- 菲律宾10月失业率升至3.9% 失业人口增至197万
- 外媒:美意称将“无限期”为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
- 小账本里看发展 “小包裹”撬动全球大市场
- 全国“四季村晚”走进福建福安:连家灯火 幸福渔歌
- 印尼教师赴广西汽车城学习新能源汽车技术
- 三年来 西藏那曲乡村振兴促群众增收9334万元
- 焕发传统村落新活力
- 美国会众议院通过针对议员希夫的谴责决议
- 热门推荐
-
- 经横琴口岸二期工程客货车联合一站式车道通关车辆突破100万辆次
- 新疆吐鲁番葡萄抢“鲜”上市 酸甜爆汁可口诱人
- 7月国际食品价格指数连续第二个月走势平缓
- 赏花吃花过节打卡 旅游大省云南发出“春日之邀”
- 专家认为:中巴将携手开启全球治理新时代
- (聚焦三中全会)国际人士:中国一如既往强调改革,显示政策延续性
-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果发布会举办 四校发布重要学术成果
- 美政府将敦促民众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以应对新一轮感染
- 湖南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 推介首批9个试点项目
- 三大优势彰显电影市场潜力
- 2023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将在上海举行
- 第80届金球奖揭晓 杨紫琼夺得最佳女主角殊荣
- 《拉萨情》总导演格桑次仁:把原汁原味的西藏艺术带给北京观众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缘何能成功申遗
- “中国最北邮局”升级改造完毕 12月21日焕新迎客
- 好客山东解锁文旅融合“新玩法” 民俗文化成地方发展“金名片”
- 中国财政部将发行三笔国债
- 第七届长江三峡(梁平)国际柚博会开幕 梁平柚香飘四海
- 英媒:英国医生罢工潮持续 将给医疗体系带来“重大破坏”
- 中秋佳节将至 各地特色美食纷纷“登场”供需两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