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澳大利亚汉学家马克林:愿为澳中人民相知相亲搭建桥梁
中新社悉尼8月9日电 题:访澳大利亚汉学家马克林:愿为澳中人民相知相亲搭建桥梁
中新社记者 顾时宏
“在我和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情缘中,我最大的荣誉是2014年9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同年,习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表的重要演讲中,称赞我‘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搭建起一座桥梁’。”刚从中国访问回来的澳大利亚汉学家马克林近日在悉尼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
出生在悉尼的马克林自小深受家庭文化熏陶,厚爱欧洲音乐,但对中国知之甚少。直至1958年他获得奖学金,有机会在堪培拉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自此他便爱上中国的古代山水画、文学和诗词。
1962年,他被送去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我最佩服的是唐朝,所以我把《旧唐书》和《新唐书》的一部分内容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他回忆说:“我在英国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是到北京去教书。从1964年至1966年,我和夫人爱丽丝作为外国专家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英文,我们最大的儿子是在北京友谊医院出生的。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去过中国七十多次了,也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学校教书。”
问及他对中国的印象,马克林告诉记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包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让他难以忘怀的是20世纪60年代他第一次到中国时的印象,“(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很落后,贫困的人很多,特别是乡下的条件很艰苦”,他感慨道,“可现在的中国已经大不一样,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大家都有手机,交通非常方便,四通八达的高铁遍布全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好多了。”
谈及他研究的中国课题,马克林说,他喜欢中国的历史,尤其是唐朝和现代历史,对中国的戏曲也很感兴趣,特别是京剧。他说:“我在中国教书的时候就搜集很多戏曲唱片和关于戏曲的书。1966年从中国回到澳大利亚后就研究戏曲,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分析中国戏曲和京剧的发展。”为此,他撰写出版了《中国近代戏剧》《中国戏剧简史》等5本书。
他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也卓有成果,用英文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现代中国的少数民族》等著作。他说,中国少数民族包括他们的表演艺术,像藏戏、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都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部分。“我感觉在西方大部分人不太了解民族这个观点,所以不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团结。很多西方的记者、学者对中国少数民族有不太公平的态度和偏见。”马克林坦言。
为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马克林出版了《我看中国》《变化中的中国》《中国少数民族与全球化》等书籍,畅谈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与收获,表明他缘何热爱中国,欣赏中国文化。他因此也获得了2015年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因为我是澳大利亚人,当然很关心澳大利亚跟中国的关系,也写了一些关于澳中关系的书和文章,包括蓝皮书《澳大利亚发展报告》”,他说,“我原来在中国教书的时候,最大的梦想是澳大利亚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有更多的中国学生、学者在澳大利亚的学校学习、教书。1972年我的梦想开始实现,从那个时候起,我们两个国家的关系基本上是越来越好。在澳大利亚,国际学生中人数最多者来自中国。但近两三年以来,澳中关系出现了波折,我非常希望澳中关系走上一条关系密切而互惠互利的友好道路。”(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小空间爱无限 上海超8000家“爱心妈咪小屋”及哺乳室落地
- 辽宁将打造科技特派员制度样板
- 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在西安落下帷幕
- 长篇报告文学《山这边,山那边》呈现近30年山乡巨变
- 中国首个人源干细胞国家标准发布
- 今冬中国森林草原火险形势预测:西南地区局地局部时段或现极高火险等级
- 北京25座水库拦蓄洪水超4亿立方米
- 上海邮局海关在一进境邮件中查获1件珍珠鹦鹉螺螺壳
- 科技治污让“酱油湖”变身“生态湖”
- 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扩大枪支购买背景调查的行政令
- 安徽省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 2023年高考英语试卷:小笼包、劝老外都成高考英语题
- “碧海云天·罗贻从艺七十周年艺术巡展”于赣州开幕
- 增开双边本币结算渠道,中巴央行协议并非“排斥美元”
- 居庸关长城今日起首次开放夜游
- 山西邀更多台湾青年探寻三晋文化
- 北京:除按防汛措施继续关闭的景区外,其他景区陆续恢复开放
- 形成防灾减灾强大合力
- 宁夏彭阳农产品出村进城 刮起绿色有机“旋风”
- 甘肃积石山灾区首批3个集中安置点实现双电源供电
- 热门推荐
-
- 台湾艺人黄子佼涉强制猥亵 被限制出境出海
- 上海开年打出“侨”牌 广邀海外侨胞共享发展机遇
- 倡议“压岁钱不超过20元” 给钱包和人情减负
- 2死3伤!一药企发生安全事故起火
- 北京: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消费限制取消
- 沙特与南非加强经贸往来
- 朝鲜决定驱逐非法入境的美国士兵
- 沪昆高速贵阳至安顺段建设已全面复工 建成后将成贵州首条智慧高速
- 中方呼吁尊重和保障各国在红海水域的航行自由
- 外媒:以色列北部多次响起防空警报
- 探访新疆南部“稻蟹共生”示范田:生态经济双赢
- 国家文物局通报4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进展
- 舌尖上的碰撞:全国多地烹饪行业专家、企业齐聚汾阳交流
- 探访新疆罗布人村寨:塔里木河畔好时光
- 这个非洲国家面额最大的纸币上,为何印着中国杂交水稻?
- 国家广电总局:前三季度广播电视服务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元
- 华侨大学泉州古城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基地揭牌成立
- 专访毕马威中国沈莹:中国将成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力军
- 执责任之笔,绘就鲜明绿色底色 解读招商银行2023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 2024年首场寒潮强势来袭 局地降温幅度超过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