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硕:中国崛起和亚洲回归不可阻挡 西方须学会分享权力
专访新加坡资深外交家马凯硕:
中国崛起和亚洲回归不可阻挡 西方须学会分享权力
7月16日,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开启了访华之行,他是近一个月来第三位访华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在他之前,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于6月18日至19日访问中国,7月6日至9日美国财政部部长珍妮特·耶伦对中国进行了访问。美国高官接连访华,为沉寂已久的中美关系带来了新的活力,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但在新加坡资深外交家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看来,美国高官访华存在悖论。“一方面,这些访问改变了一切,因为对话可以建立信任,从而确保双方关系不会恶化失控;另一方面,这些访问什么都没有改变,因为美国仍然会试图阻止中国的崛起,这是地缘政治的铁律。”7月18日,马凯硕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重点谈到了当前的中美关系。他认为,中国崛起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势不可挡,对此美国不应试图孤立压制,而应该保持和中国的接触与合作,如此才能实现双赢。
马凯硕是新加坡知名学者、外交官,曾任新加坡常驻联合国代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著有《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新亚洲半球》《东盟奇迹》《西方失败了吗?》等著作。近日,马凯硕新作《亚洲的21世纪》中文版发布会在全球化智库(CCG)举行。
马凯硕在新书中提出,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西方主导世界的时代将终结,而亚洲将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并为当前全球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面对亚洲的回归,西方拒绝接受并作出相应的调整,由此加剧了未来的不确定性。马凯硕在专访中表示,西方应该采取一种更明智的做法应对当前的全球格局之变,那就是与亚洲分享权力、保持对话与合作,共同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从而打造一个更稳定的世界。
美国高官接连访华有积极意义 但美国不会停止遏制中国
新京报: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是继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和财政部部长珍妮特·耶伦后,近一个多月来第三位访华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作为一位有着30多年外交经验的资深外交官,你如何看待美国官员的这些访问?这是否表明中美关系正在改善?
马凯硕:当探讨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财政部部长珍妮特·耶伦和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的对华访问结果时,会出现一个悖论:一方面,它改变了一切;另一方面,它没有改变任何东西。
出现这种悖论的原因是,美国和中国恢复对话是全世界都非常高兴看到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必将受到美国和中国对抗带来的影响。如果这种对抗不受控制,这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损害将会更大。但如果进行对话讨论,双方都可能尝试设置护栏,以确保关系不会恶化过多。这是(这些访问带来的)积极的进展。
作为一名有着33年经验的外交官,我知道面对面的对话是无可替代的, 即使你们在zoom(视频会议平台)上见面或者是互相写信,这些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当你们面对面见面时,就可以建立起信任。这也是我希望布林肯、耶伦和克里访问中国能起到的作用。
但正如前所说,从另一方面来看,一切都没有改变,因为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仍然会试图阻止中国的崛起。就像我在《Has China Won》(中文出版名《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一书中所解释的,地缘政治有一条铁律,即每当世界头号新兴大国——当下是中国,即将超越世界头号强国——当下是美国之时,世界头号强国总是试图压倒世界头号新兴强国。
因此,即使这些访问取得成功,美国仍会试图阻止中国成为第一。这就是他们发动贸易战、提出芯片法案等的原因。所以说,我们应该现实一些看待这些访问,即其带来了积极的进展,我们也应该欢迎这些进展,但我们不应抱有任何幻想,认为这些访问可以阻止中美之间的竞争。
新京报:那你对中美未来关系发展有怎样的判断?你此前提到,你认为未来十年中美之间的竞争将加剧,为了避免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或是“新冷战”,你认为两国应该怎么做,或者至少应该避免做什么?
马凯硕:我认为(中美之间爆发)战争并非不可避免。核大国之间的战争没有赢家和输家,只有输家和输家。好消息是,美国和中国的领导人都明白这一点,但除了战争之外的一切都将继续下去。如前所说,美国仍会继续试图阻止中国的崛起。
这也是为何我在我的文章、在我的书中不断强调,美国应采取一种更明智的做法。因为我认为美国最终仍无法阻止中国,中国的经济将成为世界第一。因此,为一个中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的世界做好准备的最佳方式是,美国与中国保持接触而非试图孤立中国,并通过与中国接触和与中国合作来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以及一个合作的全球秩序,这对于美国和中国来说将是双赢。
这也是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对美国人的建议。他曾说过,为一个美国不再是第一的世界做好准备,美国应该加强多边规则、多边规范、多边进程和多边机构。因此,美国不应该试图削弱多边机构,而应该和中国共同加强多边机制的力量。如果美国能采取更明智的做法,与中国接触而不是试图孤立中国,我想世界其他地区也会更加开心。
新京报:东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美国加速推进印太战略的背景下,你认为东盟在中美之间应该采取怎样的战略?
马凯硕:我认为东盟在缓解中美紧张局势方面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事实上,我几个月前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主要说的是,东盟对中美关系的处理可以作为世界上其他地区效仿的典范。
东盟所做的就是明确既想和中国做好朋友,也想和美国做好朋友,不想选边站队。而通过保持中立,东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让美国意识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其试图孤立中国的活动并不热情,他们不会孤立中国。
以东盟为例,2000年,美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为1350亿美元,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仅为400亿美元,美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要大得多。但到了2022年,美国和东盟的贸易额从1350亿美元大幅增长到超过4400亿美元,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则从400亿美元猛增至9750亿美元,接近一万亿美元。因此,美国不能指望东盟放弃与中国近万亿美元的贸易关系,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一旦美国明白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不希望选边站队,那么美国在处理中国问题的方式上就会变得更加克制。
西方主导世界是历史偏差 亚洲回归不可阻挡
新京报:你在新书《亚洲的21世纪》中提出的一个关键论点是“21世纪将见证亚洲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能否解释一下这意味着什么,亚洲的回归将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凯硕:我认为亚洲的回归是必然的。正如我在《亚洲的21世纪》一书中解释的那样,亚洲的回归是不可阻挡的,因为从公元元年到1820年,在过去2000年里有1800年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都是中国和印度,而欧洲、北美的腾飞其实只是近200年的事情。可以说,过去200年西方对世界的统治历史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偏差,而所有的偏差都会自然结束。这就是为什么亚洲的回归是完全正常的。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出版商原本认为《亚洲的21世纪》这本书的英文版可能只会有2万下载量,结果这本书在全球160个国家的下载量超过300万。这表明,全世界都意识到亚洲的世纪即将到来,对此我们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过去20至30年间,亚洲国家的表现也令人注目。所以我预计亚洲经济将继续表现良好,特别是中国、印度和东盟,这三个地区可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主要经济增长地区。
新京报:实际上,你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就一直在提“亚洲的回归”。你当时做出这样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马凯硕:是的,我从1992年就开始写关于亚洲回归的文章,大约是31年前。那时,很多人认为我疯了。幸运的是,我二三十年前关于亚洲回归的预言很多都已经实现了,所以人们现在明白,这是真实的。
数据显示,在200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倍,现在则大约是1.5倍。我认为10年内,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可能会超过美国。所以,这将是一个不同的世界,亚洲的回归即将发生。
正如我在之前的书《新亚洲半球》中所解释的那样,我们最终理解、吸收并践行了西方智慧的七大支柱(自由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传播、精英管理、和平文化、法治、推广教育和实用主义)。通过吸收这些西方智慧,我们的表现已经开始和西方社会一样了。由于亚洲的人口要(比欧美)多得多,我们的经济将变得更强也就非常自然。
新京报:说到亚洲复兴,中国的崛起可能是最引人瞩目、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你此前多次提到,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对于世界发展是有利的。但为何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西方世界仍然流行?西方世界包括美国应如何正确应对中国的崛起?
马凯硕:确实,中国在美国仍被视为“威胁”,民意调查就显示了这一点。在欧洲,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欧盟将中国称为“系统性竞争对手”。我认为,这种对中国的恐惧是因为西方国家明白,他们在世界上拥有的权力和影响力的程度是反常的,譬如他们控制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许多关键国际组织。
随着中国和亚洲的回归,他们现在必须让开一些路,给中国、给印度、给其他亚洲国家让出空间。他们显然不愿意这样做。因此,他们现在集中精力,说中国对世界构成威胁,为自己不对中国的回归作出调整找借口。
因此,其他亚洲国家必须站出来,解释为何即使与中国有分歧,他们仍然能够与中国开展合作。这就是我们应该告诉美国和欧洲的,不要试图阻止中国的崛起,而是与中国合作,这是阻止西方对所谓中国威胁的恐惧的最好方法。
西方须与亚洲分享权力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新京报:不止是对中国的崛起,西方也拒绝承认你在书中提出的“21世纪将见证西方主导世界时代的结束”和“亚洲的回归”,实际上也是拒绝接受权力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事实。那么,你认为东西方之间的局势是否会逐渐紧张,甚至演变成某种程度上的东西方对抗?
马凯硕:我认为肯定存在东西方对抗的风险,但与此同时,我认为我们可以告诉西方,有一种更明智的方式来应对亚洲的回归,他们应该与亚洲合作,学会与亚洲分享权力。事实上,从短期来看,我对此是悲观的,因为西方需要一些时间来改变它的思想,尤其是美国需要更长时间来接受美国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强国的事实。
但我们必须继续与他们沟通,并告诉他们,在我们(回归)的世界中有更好的合作方式。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现在是一个处于危机中的行星。如果人类毁灭了地球,我们将无处可去。西方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努力拯救地球,而不是尝试阻止中国崛起。而除非与中国合作,否则人类将无法拯救地球。譬如,让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种种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但你不能要求和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合作,然后在其他问题上打中国的脸,这是前后矛盾的。
这就是为何西方有必要退一步扪心自问——希望看到21世纪出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答案非常清楚,那就是抛开所有其他地缘政治分歧,全人类团结起来合作拯救地球。这就是我在《Has China Won》一书中所希望传达的信息。
新京报:如你所说,世界正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如气候危机、大流行病等,为了应对这些危机,世界需要共同努力、共同行动。但近年来,我们看到去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对你来说,你还相信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吗?它对于应对这些全球挑战有多重要?
马凯硕:我是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坚定信徒。因为没有全球化,我在《亚洲的21世纪》一书中提出的“亚洲的回归”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实上,全球化是亚洲国家表现良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在很多方面,全球化是西方送给其他国家的礼物。但今天,事实上亚洲人对全球化更加热衷。我认为全球化也意味着世界在缩小,我们变得越来越相互依存。正如你所说,气候变化、流行病、金融危机都是我们共同的挑战。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为什么我们必须作为一个世界团结起来。
目前,我们面临来自西方国家的一些阻力,但我认为我们可以克服这种阻力,我们必须大声、清晰地说话。我希望中国和印度能够发出一致的声音,尤其是在气候变化议题上。如果中国和印度发出了共同的声音,那西方就会听到我们的声音。
新京报:你在新书中提出“21世纪将见证全球秩序的重构”。随着亚洲回归世界舞台中央,这个新秩序是亚洲领导的吗?这样的新秩序有哪些特点?
马凯硕:我认为很明显,到21世纪中叶,如果西方仍然继续主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全球性机构,那么这将是一个功能失调的世界。因此我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西方将最终认识到与亚洲分享权力、与亚洲合作、让亚洲有更大的话语权符合他们的利益。
在许多全球性组织中,大约需要十年或更多时间才能说服他们。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意识到试图阻止亚洲人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关键职位是徒劳的。当他们的思想发生变化,我们将拥有一个更加稳定的世界。
新京报记者 谢莲 姚远 王巍 李欣侗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RCEP实施以来 黑龙江省超8.7亿元出口货物享惠
- 通讯:中国漫瀚调亮相巴黎记
- 受暴雪天气影响 河南郑州部分旅客列车停运
- 当罗马“舌尖”品尝到云南“味道”
- 山西手工纸制作技艺与生活特展在普光寺开展
- 专家:无论何种价数HPV疫苗,尽早接种才有“价值”
- 三部门就《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的决定》答记者问
- 第76届“黄金时段艾美奖”揭晓
- 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
- 以现实主义笔触写新时代西藏故事 《日光之城》创作座谈会举办
- 3月中国LPR不变 专家称仍有降息空间
- 建设银行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获国家最高等级认证
- 央华版话剧《如梦之梦》福州首演 剧中人物动漫形象首次对外发布
- 美媒:拜登13日将在美国国务院发表演讲 总结其外交政策成果
- 浙大全网寻访67年前书签主人 家属:已离世,书签捐浙大
- 重庆一社区要求只可办婚丧宴且要报备 官方回应:立即停止不当做法
- 台商齐聚江西庐山 共议赣台电子信息产业合作新机遇
- 普京发布这个重磅消息后,美国和北约火速回应
- 鄂尔多斯市发布“人才新政2.0版” 顶尖人才年薪最高300万元
- 《中国·保定乡村音乐大会》即将收官 今晚播出“盛典篇”
- 热门推荐
-
- 老年人镶牙 这事可不简单
- 中国民航首家进驻航站楼的飞行准备中心正式启用
- 国家气候中心:9月份全国总体气温偏高,降水偏多
- 美防长奥斯汀被诊断出前列腺癌 拜登直到1月9日才知情
- 中国知识产权两大盛会“设博会”“专交会”将分别在无锡大连举行
- 昆仑万维:2024年一季度营收12.1亿元 研发费用增长104.4%
- IMF驻华首席代表:中国经济强劲反弹,产生积极溢出效应|世界观
- 星空露营+音乐季 “我的海丝故事”国际短视频大赛福建柘荣启动
- 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新疆哈密瓜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 “狂炫”杨梅?这类人食用要注意
- 中国铁路6月15日起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
- 北京西站8月9日T145、T167、K5211、T49、T55、Z151次列车停运
- 都市“夜跑族”,跑对才健康
- 日媒:日本东北新干线连接运行的所有列车编组将接受检查
- 俄乌局势进展:乌称“爱国者”防空系统已投入战斗 多国防长开会讨论进一步援乌
- 普京:特别军事行动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 泰国研讨粤港澳大湾区与东部经济走廊高质量合作
- 埃及在西部沙漠挖掘174公里人工河
- 海口美兰机场迎返程客流顶峰 有旅客三亚前来中转离岛
- 国际最新考古研究:埃及金字塔起初或沿尼罗河支流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