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运业加快绿色转型
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八十届会议日前在英国伦敦举行,会议通过了最新的全球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该战略提出,要尽快使国际航运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在考虑不同国情的情况下,于2050年前后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航运业承担着全球约80%的贸易运输任务。有分析认为,相比2018年将减排目标设定为“2050年实现国际航运业年排放总量较2008年至少减少50%”,此次新的减排战略目标显示出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有利于国际航运业绿色转型,助力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更具雄心的减排战略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会议致辞中表示,在气候问题上,人类正处于危急状态。“科学表明,人类仍有可能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但这需要全球立即做出巨大努力,而占全球排放量近3%的航运业减排将起到关键作用。”
为逐步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最新的减排战略设立了两个阶段性核查指标:到2030年,将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年排放总量在2008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力争减少30%;到2040年,将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年排放总量在2008年基础上至少减少70%,力争减少80%。
减排战略明确要求,需提升新建船舶的能效设计来降低其碳强度;到2030年,国际航运单次运输任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8年至少平均减少40%。同时,要加大力度采用可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或接近零排放的技术、燃料或能源,到2030年,清洁能源至少占国际航运所用能源的5%,力争达到10%。
国际海事组织强调,减排措施应当考虑到对各国的影响,尤其要关注发展中经济体的需求,特别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需求。因此,减排战略专门强调了包括国际海事组织综合技术合作方案、多捐助方自愿信托基金在内的12项相关倡议,以实现“不让任何人掉队”的目标。
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林基泽认为,这一减排战略的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将开启海事部门脱碳行动的新篇章。他表示,这一计划并非终点,从许多层面来看,“这恰恰是我们在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加大工作力度的起点”。
加快开发可替代燃料
面对日益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标准,各国航运企业一方面通过改造船体、调整航速、优化航次和停泊时间等技术或运营手段提高船舶能效,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积极开发依靠清洁燃料驱动的新型船舶。
咨询公司麦肯锡近日对国际航运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46%的企业已经采用至少一种低碳燃料作为可替代燃料进行试点,并制定了相关发展规划。八成企业认为可替代燃料的产量、价格以及国际航运监管政策调整等,将对国际航运业绿色转型起到关键作用。
航运业减排的核心在于可替代燃料的生产和供给。据报道,过去3年多来,全球新造船只运力的57%可以部分或全部使用可替代燃料驱动,而实际中运用的可替代燃料比例仅为10%。
目前,航运可替代燃料的选择主要集中在甲醇燃料、氢燃料和氨燃料等。近年来,甲醇动力船舶快速发展,正走向应用。6月,全球航运巨头丹麦马士基集团与中国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签署6艘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的建造合同,使其可用甲醇驱动的船舶订单数量达到25艘。近日,该集团2021年预定建造的全球首艘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已顺利交付。据悉,全球甲醇驱动船舶订单量已超过100艘。
挪威船级社表示,目前全球以绿色甲醇为代表的生物燃料产能约为每年1100万吨油当量。该机构预测,到2050年,可持续且经济可行的生物燃料供应将达到每年5亿至13亿吨油当量。若利用生物燃料并结合能效措施使航运业实现完全脱碳,预计到2050年每年需2.5亿吨油当量的生物燃料供应。
世界海运理事会首席执行官约翰·巴特勒表示,最新的减排战略向国际航运业传递了强有力的投资信号,国际航运企业已经开始对使用可再生燃料的船舶进行投资。
行业脱碳任务依然艰巨
国际航运新闻网站“船舶技术”指出,尽管甲醇、氢能、氨等可替代能源在航运业脱碳中被寄予厚望,但航运业的绿色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绿色航运价值链,包括新的基础设施、相关监管标准,以及协调整个行业绿色转型的意愿等。
当前,清洁燃料的技术保障和市场价格仍存在不确定性。例如,氨燃料泄漏会产生有毒气体且燃烧利用率不高,甲醇燃料存在易发生火灾、产生腐蚀等风险。麦肯锡的报告也指出,从市场数据来看,零碳排放燃料的成本仍远高于传统燃料,将增加40%至60%的航运总成本。
联合国贸发会议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技术创新对促进航运业的能源转型至关重要,需要来自制造商、供应商、电力和燃料生产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大量投资。为了实现航运业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并促进航运和能源部门有关目标的结合,各国政府需要加强对相关领域的研发支持力度和创新投资。
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八十届会议期间,各方对航运业温室气体排放定价机制的分歧依然存在。一些与会方重申了关切,担心相关定价会增加贸易成本,对大宗商品出口造成影响。英国《金融时报》评论指出,碳定价体系如果设计合理,可以为国际航运业减排和绿色转型提供大量资金。“在促进公平转型方面,发达国家需要做得更多。”
(本报伦敦7月18日电)
本报记者 周卓斌(来源:人民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21国代表在云南西双版纳共话国际传播新路径
- 今年以来哈萨克斯坦已登记2589例百日咳病例
- 光伏产业链价格现企稳迹象 下半年产能或加速出清
- 韩媒:因涉嫌酒驾 韩前总统文在寅女儿被立案调查
- 四川成都至宜宾高铁全线轨通
- 宠物盲盒乱象是无序宠物交易的缩影
- 首都机场海关查获人体藏毒 排出123粒毒丸
- 广西政协委员赖家益:呼吁电商主播维护“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商业环境
- 广东构建公路水运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监管新体系
- 漫评|霍尔果斯口岸:打造国际物流陆路运输“黄金通道”
- 广交会观察:国风科技赋能 中国“大家居”抢滩外贸“新蓝海”
- 不做香火文章是对千年古寺的最大保护
- 国家税务总局简并居民企业报告境外投资和所得信息报表
- 山海共鸣续新章 闽浙共拓文旅大市场
- 增速与质量并进!一组数据看2024年中国经济年报
- 能源工程加速推进 多措并举保障民生供应
- (乡村行·看振兴)新能源改变的东北村庄
- 县长联袂草原达人 推介青海三江七“泽”、千仓万“库”
- 10只人工繁育林麝在秦岭凤县野化放归
- 广西“消防科普乡村行”在南宁举办 聚焦农村消防优秀经验
- 热门推荐
-
- 聚焦短视频里的生命与生活 为讲好中国故事创造叙事空间
- 10月份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持续改善
- 广告引起不适,苹果罕见道歉!
- 让普通大闸蟹变阳澄湖大闸蟹 防伪蟹扣竟成假蟹护身符
- 美众议院2023年年底休假前,不会审议新援乌请求
- 如何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 伊利跨文化管理创新实践斩获最佳案例金奖,跨文化融合助推国际化发展
- 中新真探:家里双燃气灶的左边不能炒菜吗?
- (乡村行·看振兴)浙江绍兴:小小瓜果催热夏日“甜蜜经济”
- “五一”假期广西文旅市场精彩纷呈:传统景区焕发新活力
- (新春走基层)江西南昌:海外订单充足 外贸企业“火力全开”忙生产
- 未来一周全国大部地区大气扩散条件较好 无明显霾天气
- 外媒: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发生爆炸事件 致1死1伤
- 多地景区人气旺 龙年旅游消费迎来火爆开局
- 冯骥才:我的文学起步离不开“百花社”
- 自然与文化景观串珠成线 北京房山推进生态文旅融合
- “美丽云岭天路”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11月26日开通运营
- 公交车卖早餐,可不是“不务正业”
- 宁夏党委和政府为企业纾困解难集中办公 面对面解难题
- 各国人士苏州探讨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