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坚守能源政策独立性
欧佩克坚守能源政策独立性(环球热点)
近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及非欧佩克产油国组成的“欧佩克+”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第35次部长级会议,决定将原定执行至2023年底的减产协议延长至2024年底。欧佩克在会后发表声明说,该决定旨在维持石油市场稳定,为市场提供长期指导。
自2022年以来,“欧佩克+”顶住来自美国的压力,一再减产。对此,分析人士指出,这体现出产油国扩大石油定价主导权和寻求政策自主性,以摆脱“石油美元”体系束缚的趋势。
顶住压力减产
6月上旬,“欧佩克+”举行第35次部长级会议,决定将此前达成的减产协议延长至2024年底,将2024年原油总产量目标调整为日均4046万桶。此外,部分“欧佩克+”主要成员国宣布了额外减产措施,以帮助油价实现稳步回升。
沙特日前宣布,为配合“欧佩克+”的会议决定,从7月起,将自愿再减产原油100万桶/日,该减产措施为期一个月,并可考虑延长。今年5月起,沙特自愿减产原油50万桶/日。两次自愿减产后,到今年7月,沙特原油日产量将减至900万桶。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为了打压俄罗斯,先是施压沙特等国将俄罗斯排除出“欧佩克+”,在遭到对方拒绝后,又转而要求欧佩克增产。然而,欧佩克没有屈服于美国的压力,不但不愿“站队”,反而在能源政策上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在2022年10月初举行的第33次部长级会议上, “欧佩克+”宣布自2022年11月起在同年8月产量基础上将月度产量日均下调200万桶,调整至日均4185.6万桶。美国总统拜登曾于去年7月访问沙特,希望说服沙特带领其他产油国增加石油产量。法新社认为,“欧佩克+”的减产决定给拜登政府以沉重一击。
今年4月初,“欧佩克+”再次决定减产,宣布自今年5月至年底在此前减产决定的基础上额外自愿减产日均166万桶。这一意外减产消息一度刺激国际油价显著上涨,也引发美国的强烈不满。分析人士指出,这次减产体现出“欧佩克+”寻求避免国际油价被美国过度掌控,努力争取更大石油定价权。
“在6月上旬的会议上,面对美国持续施压,欧佩克一方面继续与俄罗斯保持合作,维持‘欧佩克+’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在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存在分歧的情况下,最终依然延长减产协议,同时沙特自愿额外减产。这进一步表明欧佩克正在寻求能源政策独立性。”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邹志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孙霞也指出,在拜登及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先后访问沙特后,欧佩克并未如美国所预期的增产石油,以达到美国希望削弱俄罗斯经济、抑制油价及本国国内通胀等目的。“总体来看,欧佩克还是希望发挥其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同时维持其支持石油市场的预防性措施的有效性。”
自主日益增强
6月6日至8日,在“欧佩克+”达成最新减产协议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紧跟着开启访问沙特之旅。有分析认为,美国显然不希望产油国日益提升战略自主,因此想要通过拉拢沙特来影响其本次减产的持续时间,进而促使其他产油国在执行减产协议力度上打折扣。同时,美国希望沙特在能源政策方面与美保持一致步调,不要与俄罗斯在“欧佩克+”框架下越走越近。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了一个明显趋势——沙特、阿联酋等正在制定独立于美国的经济战略,结交中国、俄罗斯等朋友,因为摆脱“石油美元”体系的束缚将会让“欧佩克+”比以往具有更大的定价权。
专家指出,欧佩克自去年以来多次减产,主要出发点都是稳定油价、维护各国利益。这体现出产油国扩大石油定价主导权和寻求政策自主性的双重趋势,与美国要求各国服从其利益的主张背道而驰。
“作为国际石油市场的三大供应方,美国、俄罗斯、沙特三足鼎立的格局持续了10余年。而自美国‘页岩气革命’使其实现能源独立以来,沙特、俄罗斯等依赖石油出口的传统产油国面临巨大压力,由此于2016年11月成立了‘欧佩克+’。近两年,随着俄乌冲突爆发,美欧对俄实施能源制裁,三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沙特与俄罗斯合作的动力更强;二是沙特能源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冲在了与美进行能源博弈的前列。因为沙特意识到,如若美国垄断国际石油市场,那么沙特的根本利益将受损。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沙特需要保持其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权力和地位。”邹志强说。
分析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沙特与美国长期延续着一份不成文的“石油换安全”协议,即沙特维持油价相对稳定,美国则向沙特提供地区安全和外交方面的支持。而随着沙特、俄罗斯携手减产,沙特与美国长达数十年的默契受到冲击。
“当前,美沙以‘石油换安全’为基础的关系被削弱,基于多方面因素:一是美国成为石油出口国,与沙特等传统产油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形成竞争,而不再是合作关系。美国不愿花费太多财力来维护沙特在中东的领导地位,沙特则担心美国不再承诺为其提供安全保障;二是沙特逐渐认识到,美欧的石油需求在逐步萎缩,未来的市场在亚洲。因此无论是能源出口市场转移还是外交政策转向,沙特都出现了‘向东看’的新趋势。”孙霞说。
冲击“石油美元”
据悉,“欧佩克+”第36次部长级会议将于今年11月举行。但主要产油国表示,将在必要时临时召开部长级会议,应对全球石油市场变化。
“过去,影响油价的最重要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国际石油市场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更大。比如,美欧对俄石油出口实施价格上限等制裁措施引发市场混乱,石油产业各个环节都受到波及,全球石油供应链面临随时中断的风险,国际石油市场发生剧烈动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石油流向发生变化,欧洲致力于摆脱对俄石油依赖,俄罗斯油气从欧洲市场转向亚洲市场;二是石油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国际石油市场的原油供应其实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但是俄乌冲突后美欧对俄制裁造成的市场不确定性,使得原油供应出现混乱,影响供应链顺畅,最终导致油价波动。”孙霞说。
邹志强指出,近两年,国际石油市场格局出现新的调整:“一是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显著上升;二是中东产油国的战略自主性增强;三是主要供应力量此消彼长,俄罗斯地位有所下降,欧佩克地位上升,而美国面临国内严峻的经济挑战,只能首先保障自身能源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沙特优先考虑的不是一时的石油产量和油价高低,而是在国际石油市场和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有分析预测,2023年乃至以后,“欧佩克+”将更加坚定地维护自身利益,通过增加或减少石油产量,更为有效地管控国际石油市场。长远来看,产油国自主性增强,包括沙特与一些国家在石油交易中抛弃美元,很可能会对形成近半个世纪的“石油美元”体系产生冲击,美元霸权和美国霸权或因此遭到进一步挑战。
“当前,国际石油市场上的竞争还在继续,尚未决出胜负。目前,石油定价货币仍是美元,美国仍然可以利用美元主导的石油定价体系来左右油价。但沙特、伊朗、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都已有用非美元货币结算石油交易的打算。”孙霞说。
今年1月,沙特宣布正式开放以美元以外的货币结算石油和天然气贸易。沙特财政部长在达沃斯经济论坛上表示,沙特对讨论以美元以外的货币进行贸易持开放态度。
有美媒评论称,减产决定表明沙特在美沙关系中正在实施“沙特优先”的经济政策,优先考虑本国利益。专家指出,从石油减产决定可以看出,沙特不再把美国利益太当回事。尽管沙特目前还不想或不能全面“脱美”,但是经济领域的“沙特优先”政策表明,单极世界确实结束了,美国不再是唯一的玩家。(人民日报海外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马来西亚总理:美国多次干预马对巴勒斯坦立场
- (财经天下)美联储明年或开启降息,会带来哪些影响?
- 福建应对台风“普拉桑” 部分海域渔船撤离
- 乌克兰议会多数党派签署反对战时举行总统选举的声明
- “2024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十大影响力事件发布
- 厦门开展“绿盾-2023”森林火灾扑救演练
- 今年前10个月江苏省公铁水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超过2021.7亿元
- 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缩短学制、取消中考?教育部辟谣
- 北部湾今晨发生5.0级地震 海南有震感
- 杭衢铁路与衢九铁路完成接轨
- 海内外文旅人士福建泉州共话海丝旅游发展新模式
- 支撑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金融提供哪些“养料”?
- 光伏消防安全技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 广西北部湾港—马来西亚再添一条直航航线
- 新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何以行稳致远?——专访新疆乡村振兴局局长马缨
- 导游资格考试报考人数大幅增长 复合型人才受欢迎
- 第一届文物保护技术装备研讨会重庆召开 “制器为先 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展”同步开幕
- “森林书苑”满眼都是读者
- 厦门新能源电池检测领域迎来突破:2亿投资打造尖端实验室
- 核酸采样要注意啥?“六问六答”帮你解惑
- 热门推荐
-
- 一勤天下无难事!从学生到全国技术能手 四级视力残疾的他实现人生“蝶变”
- 司机注意!10月1日起山西调整全省高速公路限速值
- 两岸茶农漳州“斗茶” 台湾包揽高山乌龙前三名
- 无中生有、AI造假……警惕涉突发事件谣言五大套路
- 法国青年的普洱茶奇幻之旅:访茶者,茶女婿,制茶人
- 梵净山下的智慧马拉松赛道实力“圈粉”富民
- 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之遇
- 日本众议院通过史上最高防卫预算 民众和在野党举行抗议集会
- “吾皇猫”再上新,一场关于爱、成长和陪伴的人生旅行
- 中国在澳大利亚投资情况研讨会在悉尼举行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完成首次彩排
- 保定学院援疆教师23年来扎根沙漠育“桃李”
- 通讯:爱“钱”的耄耋老人
- 上半年湖南口岸73万余人次出入境 外国人同比增长5倍
- 国际学者看新质生产力:革新、创新、更新|世界观
- 清明小长假火车票今日开售 购票日历来啦!
- 阿斯巴甜致癌争议不休 健康减糖还能吃什么?
- 财政部拟第一次续发行2024年记账式附息(十四期)国债(5年期)
- 北京地铁拟新增请勿外放声音等“禁止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