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集团走入了死胡同
5月19日,七国集团(G7)峰会在日本广岛召开。七国集团本应抓住这一机会,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但令国际社会失望的是,七国集团不但不顺应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反而变本加厉,在挑动对抗、破坏和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以说走入了死胡同。
G7变为G1,是七国集团走向邪路的根本原因
一是违背世界发展潮流,挑动对抗,试图分裂世界。当今世界,求和平、求发展是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但七国集团逆潮流而动,搞小圈子、小集团,不是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而是以势压人,想方设法迫使他国选边站队;不是寻求正常的自我发展,而是试图遏制他国发展,让他国变穷;不是寻求合作共赢,而是将他国的正常发展视为对自己的挑战和威胁,想要“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去风险”。
七国集团妄称要应对所谓“经济胁迫”。实际上,如果没有七国集团,世界上也就没有了经济胁迫,七国集团特别是美国正是经济胁迫的最大施加者。美国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单边制裁胁迫性措施多如牛毛。美国不仅对所谓对手施加制裁,对其盟友也大搞经济胁迫,比如逼迫其盟友弃用华为5G产品。英国高官就公开承认,英国之所以弃用华为,并不是因为传说中的国家安全原因,完全是因为美国施压。特朗普政府时期,对伊朗实施所谓的极限施压,逼迫欧洲企业退出伊朗,相关措施至今仍在。欧盟的“阻断法令”以及“反胁迫法令”起因都是为了应对美国的经济胁迫。所谓中国的“经济胁迫”完全是一个捏造的概念,目的就是为美国的对抗性政策寻找合法性。但这种挑动对抗、分裂世界的做法不得人心,注定失败。
七国集团不断炒作台海问题。实际上,如果没有七国集团中一些国家不断拱火,变本加厉掏空一个中国原则,怂恿“台独”,就不会有台海当前的危险局面。
二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小圈子利益,丝毫不顾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当前,诸多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如气候变化、粮食危机、难民危机、核扩散等。受这些问题影响,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脆弱、贫穷国家首当其冲,如2022年的巴基斯坦大洪水、非洲的粮食危机,很大程度上就是气候变化所致,而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七国集团的历史排放是气候危机的最重要成因。但这些国家不愿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迟迟不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承诺,相反却着眼自身私利。例如,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打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旗号,实质上做的是保护主义、美国优先的勾当。
此次七国集团峰会,最应该解决的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但这些议题不是位置靠后、被边缘化,就是根本不在议程之中。相反,挑动对抗、搞分裂的议题占据了中心位置。比如,七国集团不积极寻求乌克兰危机的和平解决,反而持续火上浇油,还要求世界上其他国家跟随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完全不考虑这些国家已经深受乌克兰危机冲击的实际情况,其发展权甚至生存权遭受了西方单边制裁政策的践踏。七国集团把自己的私利、私心作为全球性议题,试图强加给全世界,却把真正的全球性问题作为其他国家的问题,对国际社会来说,这样一个不解决问题、只给世界添乱的“富国俱乐部”,不要也罢。
三是自身问题已然成堆,却不反躬自省,反而抱残守缺,继续做着“教师爷”的迷梦。美国激进加息,致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经济和财政困境。今年以来,美国银行又持续爆雷,加重全球金融风险。近日,美国债务上限问题又成全球焦点,引发市场恐慌情绪。美国大搞保护主义、美国优先,《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无不突出“购买美国货”条款。特朗普政府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关税;拜登政府只是暂缓实施,并未取消这一无理至极的关税。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不但不给世界经济增长作贡献,反而成为危机和麻烦的输出地。
美国枪支暴力泛滥,种族主义、白人至上主义横行,一件件、一桩桩可以说是罄竹难书。尽管如此,美国仍有脸充当判官,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所谓人权问题指指点点。如此反差、如此反讽,世人皆知这样的“教师爷”只有虚伪和不怀好意。日本冒天下之大不韪,准备将核污水排入大海,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的做法,七国集团应该着力解决这个问题,向日本施压,不让其肆意妄为,危害世界特别是其周边国家。不解决成员国自身的严重问题,七国集团就难有公信力和影响力。
七国集团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胁迫。美国为了维护其霸权地位,无所不用其极,挑动对抗、制造危机是其惯用手法。俄乌冲突的爆发,与美国多年来在欧洲大陆制造分裂和对抗不无关系。如今美国又利用这一危机胁迫欧洲国家选边站队,要求欧洲国家配合其遏制中国、打压中国发展的霸权政策。美国公开声称要利用其盟友体系遏制中国,七国集团自然是美国要利用的平台。近年来,美国明里暗里向欧洲国家施压,要求七国集团议题聚焦中国,用尽可能强硬的言辞向中国施压。美国将七国集团工具化,将G7变为G1,是七国集团走向邪路的根本原因。
七国集团搞对抗只会使其进一步走向末路
日本近年来加大与美国勾结,干涉中国内政,大规模扩充军备,军国主义有再现之势。日本担任七国集团轮值主席国,是今年的七国集团峰会进一步走向邪路的重要原因。日本是亚太国家,本应维护亚太和平,促进亚太发展和繁荣,却引狼入室,不惜充当美国遏制中国的马前卒,大肆炒作台海议题及所谓经济胁迫,可以说是倒行逆施,给亚太地区带来巨大风险。美国搞乱了欧洲,让欧洲处于前所未有的安全及经济困境中。亚太国家都看在眼里,对北约进入亚太,对亚太地区排他性、对抗性的军事集团如“美英澳安全伙伴关系”等,高度警惕。
七国集团的对抗性做法不会提升其影响力,只会使其进一步走向末路。事实上,美国的霸道、霸权、自私自利的做法,已经引发了七国集团内部难以化解的矛盾。特别是欧洲国家,不愿充当美国遏华战略的跟随者和附庸,从而卷入一场本不属于欧洲的危机。欧洲的问题和危机已经太多,他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化解危机,而不是进行一场新的冷战和新的阵营式对抗。与美国不同,欧洲追求的仍是和平与发展,而不是冷战和对抗。而且,对于美国的霸权霸道霸凌及其政策的自私和多变,欧洲已经领教多次。比如美国从阿富汗撤军让欧洲国家措手不及,《通胀削减法案》实质上利用了欧洲的困境,使欧洲在经受能源危机困境时雪上加霜。当前,美国已经进入选举模式,内部政治斗争而非欧洲利益是拜登政府的首要考虑,欧洲对此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担心。
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更加看清七国集团的自私和虚伪,已经对其失去信心。东南亚国家开始协商避开美元,开展贸易和投资的本币结算,因为美国滥用美元的霸权地位滥施单边制裁,让这些国家看到了美元以及其他西方国家货币的危险性。事实上,不仅是东南亚,南亚、中东、拉美等地区国家都开始推进去美元化政策。与此同时,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更多国家希望加入这一机制,因为这一机制是开放的、包容的、合作的、平等的,不像七国集团,看起来是七国讨论和决策,更多却是美国在发号施令,“七国”徒有虚名。
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从人口来看,七国集团的全球代表性一直在下降,其影响力也一直在下滑,未来这一趋势不会改变,甚至还会加快演进。原因无他,非西方世界的整体性崛起之势不可阻挡,这是全球普遍发展、人类普遍进步的应有之义。七国集团应该顺应、适应这一历史潮流,而不是沉迷于过去,藏私心谋私利。如若不然,七国集团没有未来,迟早会被历史无情地抛弃。
(作者:张健,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欧洲所所长)(来源:光明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第四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将于8月9日在银川举行
- 2025元旦全球人口将超80亿 本世纪80年代人口将达103亿峰值
- 吉林舒兰受灾乡镇恢复生产:果园开门迎客
- 万吨级海上油气平台下半年投产 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 七八百元集采心脏支架可放心使用
- 专家学者齐聚拉萨探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建设
- 申报结束!超10万人申请2024年北京市积分落户
- 德媒担忧:美对华半导体限制恐殃及德企,部分德企将损失惨重
- 降价!降价!接下来,猪肉价格怎么走?
- 杭州开年密集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成热词
- 加拿大劳资关系委员会仲裁要求铁路恢复运营 工会称将上诉
- 对话王子文丨走出曲筱绡,走进叶文洁
- 外国青年学生在华迎“国际中文日”:希望再来中国
- 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简牍初步清理工作已全部完成
- 外企观两会 | 外企关注中国创新:调整商业模式,加强合作
- 新建云南大理火车站主体结构完工
- 释放口岸经济活力
- “羊”名远扬:2024山西·怀仁羔羊肉交易大会开幕
- 无需再等15日 山西补办不动产权证书实现“立等可取”
- 长三角多地启动防台风III级应急响应
- 热门推荐
-
- 在公园里“遇见”城市
- 甘肃民勤农业“弄潮儿”逐梦新沃野
- 广佛同城开启“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
- (新春走基层)光影流转500年:江南古镇“灯人会”盛宴重现古韵
- 向阳启航 江西万年“家校社”协同“护苗”构建温暖教育生态圈
- 与高塔相伴17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处的瞭望员
- 青藏铁路启动“双11”快运服务 入藏电商货物日均300余吨
- 物价总体稳定 我国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如何?官方解读
- 两岸旗袍爱好者相约浙江温岭 服饰为媒促文化交融
- 上半年中国各地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逾2.1万亿元
- “领军计划”上海启航 文理融合加速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 挠力河保护区首次记录三种植物“新物种”
- 宋雪涛: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看明年政策抓手
- 儋州洋浦数字保税试点共建合作正式启动
- (新春走基层)粤桂携手开展招聘会 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
- 汉服游览、非遗体验……来打卡安徽“博物馆奇妙夜”
- 美汽车工人联合会宣布支持拜登 或影响关键战场州选情
- 百万葵园等广东多家4A级景区被降低或取消等级
- 《云朵上的爸爸》从儿童视角讲述烈士子女故事拓宽军旅文学题材
- 外商投资服务再获便利 海南自贸港形成吸引外资“强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