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马特博博耶夫:明铁佩古城遗址为何被称为“丝绸之路活化石”?
中新社阿斯塔纳4月26日电 题:明铁佩古城遗址为何被称为“丝绸之路活化石”?
——专访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考古研究所教授博基容·马特博博耶夫
中新社记者 张硕
地处中亚腹地的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丝绸之路中点位置。近年来,中乌两国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费尔干纳盆地的明铁佩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不少重要发现,再次印证了连接东西的丝绸之路是一条文明交流与互鉴之路。
中新社“东西问”日前专访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考古研究所教授、中乌联合考古队乌方负责人博基容·马特博博耶夫,听其讲述乌中考古学者如何揭开这座中亚传奇古城的“神秘面纱”。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联合进行明铁佩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原因是什么,取得了哪些重要发现?
马特博博耶夫:自2012年起,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费尔干纳盆地南缘的明铁佩古城遗址进行联合考古。两国展开合作的目标是,详细研究古代城市文明进程以及古丝绸之路的文化脉络与路线。
明铁佩古城遗址被选为两国共同研究的对象并非偶然,其在中国文献中能够找到对应的记载。费尔干纳盆地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曾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大宛国就位于这里。在对盆地内的城址进行系统调查后,两国联合考古队决定将工作重点放在对明铁佩古城遗址的发掘上。
明铁佩古城面积约272公顷,是当时费尔干纳盆地内面积最大的古城。在对古城内20个地点进行发掘勘探后,考古学家发现,古城由拱门、内城、外城三部分组成,城内还有多处高大台基。城内不仅有功能完善的城墙、城门、马面等防御设施,城内外还有规模宏大的城市道路系统及建筑,以及功能完备的手工业作坊。此外,考古队员在城内还发现了大量的金属、陶器以及动物骨骼等物品。
中国同行对西安、洛阳等历史城市的研究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很长一段时间内,考古学家都不知道明铁佩古城内墓葬区所在位置,采用中国同行的最新方法,我们在城内首次发现了墓葬区,并出土了陶瓷器皿、铁刀、石器等文物,这一发现进一步扩大了古城的文化内涵。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人文景观,城址是时代文明及物质文化的直观体现。经研究发现,明铁佩古城在建筑结构上属于城市类型,为连通丝绸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明铁佩古城曾是贸易互通的中心地带,在联通欧亚、文化交流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费尔干纳盆地和整个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发现的中国钱币、丝绸和铜镜也证明了这一点。
乌中联合考古对研究中亚东北部地区和丝绸之路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使我们能够获得位于丝绸之路沿线的费尔干纳地区的新资料,不仅揭开了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也极大推动了对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
中新社记者:通过联合考古研究发现,中亚与中国当时有哪些文明接触?
马特博博耶夫:费尔干纳与古代中国有着很多文化与经贸联系。作为陆路东西交往的重要一环,费尔干纳曾连接着汉朝与西方国家北路一段。当时,红玉髓、良种马、琉璃、金银、棉花、果蔬、葡萄酒制品从中亚运往中国;铜镜、玉器、丝绸、钱币、茶叶、大米、香料则从中国运往中亚。
我曾在1988年带领考古队员发掘清理费尔干纳蒙恰特佩墓地时,发现大量丝绸服饰品,这在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中十分罕见。通过与中国专家的联合研究,我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原馆长赵丰主编完成了《大宛遗锦——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蒙恰特佩出土的纺织品研究》一书,以中、英、俄三种文字出版,首次揭示了费尔干纳盆地中古时期居民的纺织品使用情况、织造技术及服饰习俗,并证实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丝绸贸易往来,以及东西方丝绸织造技术的交流融合。
由此,费尔干纳地区丝绸织物以一种新的方式被世人了解。联合研究表明,在中国的直接影响下,费尔干纳当时已成为中亚丝绸生产的中心地带。
中新社记者:中国古代绘画和出土青铜骏马,与中亚的汗血马形象有相似特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马特博博耶夫:中国古代绘画、雕塑中的马匹,以及大型战马、青铜马车模型中的马,其形象的确类似于中亚汗血马。更确切地说,这种马产自费尔干纳地区,也叫费尔干纳马。史料也记载,大宛国多产汗血马,此马在古代中国受到喜爱和推崇。西域马种的传入,改良了当时西汉本土马种。不仅如此,汉朝还从大宛国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
汗血马不仅被古人吟诗颂扬,其形象还反映在岩画中。在明铁佩古城遗址附近就曾发现相关岩画,这些分布在山体岩壁上的岩画图案,大多是马的形象。
由此看来,丝绸之路开辟后,东西方商贸、人文交往日益增加。
中新社记者:中乌在考古领域还有哪些合作?
马特博博耶夫: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在考古领域的合作,正通过文化交流、组织展览、出版书籍和画册、发表研究和科普文章等方式不断扩大。
比如,2019年1月至6月,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所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塔什干共同主办了主题为“从长安到宛都——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首次展出了两国联合考古重要成果。
下一步,两国计划在明铁佩古城遗址建设露天博物馆,编写出版《费尔干纳盆地遗迹考古集(乌兹别克斯坦部分)》,此外,还计划编写专著《古代中亚东北地区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未来,乌中两国团队还将继续在费尔干纳盆地开展联合考古研究工作。(完)
受访者简介:
博基容·马特博博耶夫,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考古研究所教授、乌中联合考古队乌方负责人,历史学科博士。长期从事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尤其对古代中亚和中国的历史文明与文化脉络有深入研究。曾与中国联合考古队对位于费尔干纳盆地南缘的明铁佩古城遗址进行联合考古,并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原馆长赵丰主编完成了《大宛遗锦——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蒙恰特佩出土的纺织品研究》,首次揭示了费尔干纳盆地中古时期居民的纺织品使用情况,证实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丝绸贸易往来,以及东西方丝绸织造技术的交流融合。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有了“施工图”
- 湖北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 三大方志主题展亮相 讲述历史中的北京故事
- 邮储银行全力保障受灾地区金融服务不断档
- 生命浩瀚,只有你和我真正分享过心跳
- 一家民族餐厅的“进博故事”
- 吉林省为3000余名网约配送员解决“头”等大事
- 开“情侣关系证明”?退票不该这么难
-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3.1级地震
- 美媒测算特朗普获超半数选举人票 锁定2024年总统选举胜局
- 湖南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将施行“一票制”
- 张晓晶: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要解决两大难题
- 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纪要:银行业危机将造成经济温和衰退
- 美军军舰在红海击落来袭无人机 伊朗否认参与袭击
- 湖南两会观察:科技赋能文化表达,如何出圈出彩?
- (乡村行·看振兴)“资源+”抱团培优 湖南新晃以小博大谋乡村振兴
- 文创产品“出圈”非偶然
- 全国中医院院长齐聚广西 探讨民族医药特色发展
- (乡村行·看振兴)浙江永康夏溪村培育农民“书法家” 发展传承楹联文化
- 当网购评价体系被玩坏,再多“好评”也失去意义
- 热门推荐
-
- (走进中国乡村)广西象州古琶村:茶香浸润四百年 一片绿叶成金叶
- 广州南沙大角山隧道顺利贯通
- 日方提供的信息不可靠!韩国多地举行集会谴责排污入海
- 安徽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
- 原创杂技剧《等雨来》演绎两岸亲情故事
- 被解职后,英国前内政大臣发文猛烈抨击首相苏纳克
- 京东11.11发布三大生态升级举措 力争帮助新商家成交单量环比增长超5倍
- 外媒:美俄高级将领罕见通话 讨论乌克兰危机等话题
- 湖南男子找到被拐22年儿子 这些年准备生日礼物26件
- 于方寸之间 人与城市相连——创意小印章撬动文旅大市场
- 第四届中国先进材料产业创新与发展大会长沙开幕
- 外媒:叙境内美军基地遭袭 传出“巨大爆炸声”
- 南非霍乱死亡病例攀升至32人 尚未找到疫情源头
- 侨领政协委员深耕“世界商田” 冀“地瓜经济”挺进蓝海
- (乡村行·看振兴)贵州梵净山下荒河坝的“十年之变”
- 寒冬来袭 专家:“一老一小”需敲响呼吸道疾病“防护警钟”
- 新质生产力、新科技、新动能提速“蝶变” 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 莫言:中国文学的世界读者会越来越多
- (国际观察)秘密资金丑闻发酵 岸田内阁再受打击
- 天药股份“醋酸地塞米松片”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