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入侵伊拉克20周年之际,华春莹发了一张中美对比图
中新网3月20日电 今天是美国入侵伊拉克20周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连发两条推文,通过调查事实和数据对比,总结了中美两国的一个显著差异:美国一直沉迷于军事建设、战争和破坏,而中国始终坚持对话、和平和建设。
华春莹在第一条推文中转发了关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一个调查视频,并配文称,“今天是美国入侵伊拉克20周年。美国一直沉迷于军事建设、战争和破坏。美国的‘反恐’军事行动已造成90万人死亡。”
根据该视频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前队员布赖恩·贝莱蒂奇的讲述,他曾因反对美国用谎言发动战争而离开部队。当美国将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时候,他和他的战友几乎都不相信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华春莹接着在第二条推文中发了一张中美对比图,图中显示美国沉迷于军事建设、战争和破坏。“相比之下,中国始终坚持对话、和平、建设。仅在非洲,中国就援建了1.3万多公里公路和铁路、130多个医疗设施、170多所学校。”华春莹说。
二十年前的今天,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绕过联合国安理会,以所谓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悍然入侵了伊拉克。战乱导致数十万人死亡,上百万人流离失所。
在近日的中国外交部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到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20周年之际,中国政府认为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反省这场战争,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给出了明确答案。
她说,关于伊拉克战争,中方已经多次表明立场。“但你提到20周年应该如何反省,我想大家都能从战争的教训中进行思考,或者得出自己的结论。具体要做什么,我没有更多信息可以提供。我想应该反省的恐怕是发动战争的一方。”
就连美国人也开始反省这场美国政府发动的战争。
益普索调查公司最新民调显示,在美国入侵伊拉克20周年之际,61%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错误的。大多数人认为这让美国变得不那么安全 。
但是,美国政府并没有深刻反省这一“错误”。
美国全国反战联盟(UNAC)协调员乔·隆巴多日前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美国并未从入侵伊拉克中吸取教训,只是改变了策略,更加依赖制裁和代理人战争。(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2024年我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1.89亿户 发展质量稳中有升
- 黎明邓超等演绎《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主题曲 献给每一个不被看好的人
- 从“薄利多销”到“再领风骚”——沙县小吃的前世今生
- 闽澳首个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福州揭牌
- 银联卡受理范围延伸至183个国家和地区 境外发卡规模突破2.3亿张
- 突降大暴雨8区县内涝30余人被困 贵阳消防紧急救援排涝
- 广西环卫工人拍短视频记录工作 让更多人爱护环境
- 一图了解|多米尼克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探秘“科技特种兵”如何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 拉萨至新加坡国际航线正式开通
- 莫斯科恐袭事件:俄方称恐怖分子曾计划经俄乌边境逃离
- 韩国医疗界集体罢工事件愈演愈烈,尹锡悦道歉!
- “不卖就禁”是否违宪?美国最高法院最快下周裁决TikTok案
- 西王母故里重塑“瑶池温泉”:“禅修”康养慢生活
- 宁夏彭阳:闽宁协作再升级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 国际锐评丨“先开枪,再开口”美国陷入了怎样的怪圈?
- “神州北极”漠河再现极光美景 众多游客秋日追光
- “春之声 两岸情”在川台胞音乐会11日在成都举办
- “70后”邮递员见证丝路酒泉邮政变迁:最难忘从前小楷信件
- 外国青年学生在华迎“国际中文日”:希望再来中国
- 热门推荐
-
- 更高端、更绿色 我国钢铁品种结构发生新变化 推动钢铁产业现代化
- 从上海到青海:“爱的回声·西部健康行动”果洛站活动启动
- 京雄高速全线通车 北京驾车至雄安实现1小时内通达
- 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机创单机日发电量新纪录 单日发电38.41万千瓦时
- 以“漂留”为主题聚集40场大展 画廊周北京迎来第八年
- 多名统一战线成员当选火炬手 传递千岛之城“精气神”
- 广东海事局加强海巡执法大队队长全过程监督工作正式推广
- 应对“烂场雨”天气 “中原粮仓”全力抢收夏粮
- 强信心 促发展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 青海茫崖“书记工作室”解民忧 金牌调解促邻里和谐
- 负担较多义务一方离婚时有权要求补偿
- 外籍人士为上海工业博物馆建设建言献策
- 伊朗媒体:一军事基地附近传出爆炸声 军队雷达可能是被攻击目标之一
- 北京市文旅局:将适当延长景区开放时间
- 中国援柬中医医疗队走进金边社区开展首次义诊
- “订婚强奸案”舆情反转 公众莫被单方说辞牵着走
- 一系列扩内需政策密集出台 中国经济发展脉动强劲有力
- 深山种“仙草”,安徽旌德何以“芝”繁“业”茂
- 【权威解读】工业生产稳中有升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 拜师学艺雕瓜灯 加纳留学生体验“瓜乡”立秋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