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五文报道小行星撞击重要结果
去年撞了!撞得怎样?
《自然》五文报道小行星撞击重要结果
科技日报北京3月2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2日连发5篇论文,报道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对“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项目的重要观测结果。这些结果将为人类揭示应如何利用这种方法打造一个防御系统,从而防止天体对地球的潜在威胁。
2022年9月26日,DART任务将一个航天器撞向了近地小行星(65803)孪大星的卫星——孪小星。此次撞击的目的是改变孪小星的轨道,测试小行星偏转这种防御方法的可行性。《自然》最新发表的研究估算了孪小星的动量变化,并描述了动量如何从航天器转移到了孪小星。
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团队确定了DART撞击后孪小星绕孪大星的轨道周期变化。两种独立测量该变化的方法显示,轨道周期缩短了约33分钟。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重建了DART航天器对孪小星的影响,其有助于规划未来任务,并提高对结果预测的确定性。他们还描述了撞击点的位置和性质,指出撞击点位于两块岩石之间。该实验室另一组团队指出,孪小星的轨道速度在撞击后减慢了。他们认为,从航天器转移到孪小星的动量,在撞击产生的喷出物蒸汽的反冲作用下得到了增强。
美国行星科学研究所团队报道了哈勃太空望远镜对羽状喷出物(由撞击产生的碎片)的观测结果,这些羽状喷出物的速度和演化或能进一步解释撞击导致的动量变化。SETI研究所则报道了全球市民科学望远镜网络在撞击前、中、后对孪小星的观测数据。他们估算了喷出尘埃的质量和能量,以及其随时间的演化,这或能帮助人类理解撞击任务的最终结果。
【总编辑圈点】
一颗小行星向地球袭来,可能在几十年甚至几年之内到达,人类可以做些什么?尽管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像地球曾经的霸主那样,遭受小行星带来的大规模灾难。但天体物理学家认为,长远来看,指望人类的运气并不是靠谱的策略,人们必须构建有力的防御系统并做好相关测试。以当今技术水平而言,通过动力学撞击改变小行星的速度和路径是个好办法。我们不知威胁现在何方,亦不知它何时降临,但我们可以做好准备。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黄茅海跨海通道完成全线沥青铺装
- 韩国总统府首席秘书、室长集体辞职 最大在野党要求尹锡悦下台
- 武广高铁提速 长沙至广州最快2小时内可达
- 9月消费市场呈现持续恢复态势
- 云南非遗与旅游融合 促人气财气两旺
- 黑龙江北黑线一旅客列车运输中脱轨
- 李家超赴四川参访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了解大熊猫赴港安排
- 黑龙江伊春:打出创新“组合拳” 推动夏季旅游提档升级
- 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申报工作启动
- 招标350亿元项目后被打假 假央企起诉真央企自称受害者?
- “唱游三晋”山西原创音乐推广活动走进灵石:让音乐助推文旅融合
- 交通运输部:预计中秋国庆假期首日全国高速公路流量可能突破历史最高值
- 共赴“进博之约” 共享中国机遇(和音)
- 国家统计局: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保持扩张
- 乡约福建:乡贤头雁效应让乡村“热”起来
- “零距离”对接! 中国银行助力就业促进周搭起毕业生求职“连心桥”
- 11月19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911元 下调4个基点
- 2022年“中国旅游日”江苏推出300余项惠民举措
- 藏族题材电影《阿爸的刀》正式上映
- 湖北赤壁联手武汉大学打造国内首个“遥感小镇”
- 热门推荐
-
- (新春走基层)上海商家龙年春节主题美陈多姿多彩
- “吐槽东家”有边界 侮辱诽谤要担责
- 厦门海关在入境渔船上截获2万余只蟑螂
- 北约秘书长:瑞典入约或在7月北约峰会前达成
- 中国华北地区最大人工古松林迎5年来最大规模春季“靶向养疗”
- 多地积极应对强降雨天气
- 山西文旅解密《黑神话:悟空》大热:跨界融合结硕果
- 11岁女孩手绘文明旅游地图
- 尼尔森IQ:中国消费者在日化领域对国货认同感正日益凸显
- 快递价格战今年没停过?淡季同质竞争激烈,四季度或将量价齐升
- 中方反倾销措施引发法国干邑行业强烈反响
- 民政部:到6月底 全国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较去年同期增长4.8%、8.5%
- 寻美中国旅拍大赛在沪启动:华服霓裳 遇见美好
- 千年地方鸡种儋州鸡如何“改命”重生
- (进博故事)中国牛牵手世界牛
- 亚投行第十届理事会年会明年将在北京举行
- 中介揭秘“95后研究员4博士2博士后”:花费或超百万
- 河北承德全力打造“中国钒谷” 初步形成钒钛产业体系
- 中国旅游日:“趣东山”扬帆“幸福旅程”
- 瑞银:全球更多车企把中国看作“大学”而非“健身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