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热蒸雨煮,祛湿防暑(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医养生之道)
“映扶桑之高炽,燎九日之重光。”在炽热的阳光中,金黄的向日葵热烈绽放,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到来了。
今年7月22日为大暑,此时节,酷热的天气已到了极点,世间万物也将能量释放到极致——草木感暑气而奋发,万物向烈阳而争时,稻田飘香,瓜果成熟,流萤飞舞,荷花怒放,一切都是生命最绚烂璀璨的模样。
大暑前后,衣衫湿透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即为大暑。“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热。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几句形容苦热的诗令人拍案叫绝:“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盛夏时节,柴能燃出火,汤能熬成膏,天上的飞鸟嫌弃自己的羽毛,地上的兽类也厌烦自己的皮毛,真是热得无处可逃啊。
大暑时节为何会炎热至极?气象学家解释,自入夏以来,地表从太阳吸收的热量越积越多,此时积累的热量不仅多于夜间散发的热量,而且这种积累已经达到峰值,所以大暑成为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段。大暑期间,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摄氏度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在南方,多地经受着酷热和暴雨的双重夹击,此时的“湿热交蒸”可谓是达到了一年中的顶点。
炎夏之日,酷暑难耐,但对农作物来说,就是另一番光景。民间有谚:“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大暑不暑,五谷不鼓”,大暑时节的高温多雨对于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在大自然提供水热养分最慷慨最充分的时节,万物尽情享受着金灿灿的阳光,奋力生长。对于南方一些种植双季稻的地区而言,“禾到大暑日夜黄”,此时是一年中最紧张、艰苦的“双抢”季节,正所谓“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人们要及时收割早稻,还要兼顾种植晚稻,力求粮食丰收。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生,古人误认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变的,实际上是萤火虫在枯草上产卵,在湿热的大暑时节卵化而出,于是,“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梦幻美景指日可待了;此时高温高湿,“溽暑”便是那种湿漉漉的闷热,湿气好像是从地里冒出来的;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大雨过后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时节通常是全年最热的时候,雨水较多,日晒、暑热、水湿互结,养生应尤其注意防暑、祛湿、防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刘璐提醒,此时既要预防中暑,也要避免贪凉引起的风寒感冒,同时注意健脾祛湿,养心安神,维护身心健康。
浮瓜沉李,花式消暑
大暑时节,墙壁如炙,地热如炉,摸哪儿都烫手,用什么办法来消暑呢?
对现代人来说,西瓜、WiFi和空调构成了夏日避暑的“三宝”——窝在空调房,从冰箱拿出半个冰镇西瓜,挖出中间最甜的那一块吃下,简直凉在嘴里、美在心里。在没有空调和冰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应对这个“热情似火”的季节呢?
聪明的古人很早就有了在三九寒天采冰藏冰、在三伏热天用冰消暑的方法,盛夏时将冰块置于房内,任其散发出的丝丝凉气,就能达到降温祛暑的目的。但由于古代采冰、制冰、运冰、藏冰耗时费力,冰的价格十分昂贵,不是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这一冰凉之物。古代帝王将冰块作为赏赐厚礼。《周礼·天官·凌人》记载:“夏颁冰,掌事。”表明早在周朝之时,已有赐冰的制度。
没有冰的时候,夏天吃点儿凉东西也能解暑。古人把瓜果浸在井里,井里的水很凉,等拿出来的时候就是冰雪般清凉,沁人心脾。瓜果一般以甜瓜和李子居多,所以叫“沉李浮瓜”。西瓜传入中国后,人们才开始吃冷水浸的西瓜。宋代词人李重元曾写下这样诗意盎然的句子:“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
唐朝时,冰块流入市井之中,不再被皇室贵族垄断,冷饮也得到极大发展。据说,唐朝章怀太子墓的《仕女图》和唐代壁画《野宴图》中,都出现了一道冷饮美食——酥山,用奶酪、蜂蜜、蔗糖和冰块制成,这大概就是最早的冰淇淋了。“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咏酥》诗中描述的就是这种美食。
到了宋朝,人们真正初步实现了“冰块自由”,冷饮成了街头巷尾立等可取的平民美食。冰雪冷元子、凉水荔枝膏、紫苏饮子、甘豆汤、香薷饮、姜蜜水……《事林广记》等史书记载,宋代人夏天能买到的冷饮多达数十种,简直可以媲美如今的冷饮奶茶店了。
当然,冷饮吃得太多也容易闹肚子。史书记载,宋孝宗就曾因“饮冰水过多”而拉肚子。“暑热蒸腾之下,许多人为了快速降温,常常大口喝冰镇饮料或者一次性喝太多的冷饮,这样很容易损失脾胃阳气,出现心慌、气短、腹痛、腹泻等现象。”刘璐表示,中医认为春夏宜养阳,寒凉之物均应慎食,而随着冰箱、空调的广泛使用,夏季受里寒和表寒的病例屡见不鲜。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一次也不宜吃太多。同时,天气炎热时人体的毛孔处于张开状态,此时也不宜洗冷水澡、用冷水洗脚或直吹空调,否则易使寒气借机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引发疾病。因此,越是炎热时,越要注意防寒凉。
饮食有节,冬病夏治
大暑时节天气炎热,但各地时令习俗依然丰富多彩。
俗话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广东、湘东南地区大暑时流行“吃仙草”,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其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是一种类似龟苓膏的甜品,有很好的消暑功效;福建莆田一带的人们有大暑天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亲友间也常以荔枝、羊肉作为互赠的礼品,名为“过大暑”;大暑时节,民间还有饮伏茶的习俗,伏茶就是三伏天里喝的茶,多由金银花、甘草等中草药煮成,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大暑往往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湿气最重的时节,若湿气入体,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人四肢无力、胸闷气短、精神萎靡。因此,人们常说夏天‘无病三分虚’,中医认为,大暑时节宜清热消暑、健脾祛湿、养心安神。”刘璐提醒,此时应多饮水,可以选择金银花茶、菊花茶、荷叶茶等清热解暑的养生茶饮,防止暑热伤津。饮食上要注意清淡,以清为补,可以常食粥、多吃新鲜果蔬,避免辛辣、油腻和生冷食物,以防伤脾胃。同时,还可适当多食用些清热、健脾、利尿、祛湿、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莲子、百合、薏苡仁、丝瓜等,荷叶、冬瓜、西瓜、绿豆等也是不错的消暑选择。此外,大暑阳气旺盛,适合冬病夏治,体寒的人可以适当吃点羊肉,容易上火的人可以适当多食西瓜、芒果、西红柿、甜瓜、黄瓜等。
大暑期间,河南、山西、湖南等地还有晒伏姜的习俗。伏姜是一种以生姜和红糖为原料,经由三伏天的阳光充分晒制而成的传统养胃饮品,具有祛湿散寒的功效。“伏姜具有温中散寒、健脾胃的作用,在寒冷季节使用效果更好。”刘璐介绍,通过晒伏姜,可以将夏季的阳气储存起来供冬季使用,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理念。
农历六月又被称为“荷月”,因荷花开得正盛而得名。旧时,人们会携上家人或三五好友出门赏荷纳凉。青翠欲滴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莲蓬,粉白辉映的荷花,令人赏心悦目、暑气顿消。据说,北京什刹海“荷花最盛”,旧时每至六月,士女云集;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后开始种植青莲,文人雅士暑日泛舟其上;南京人则在大暑前后乘船夜游秦淮,呼茗清谈,赏月观景,好不惬意。
“大暑时节阳气旺盛,人的情绪容易浮躁,适当的精神放松非常重要。古人赏荷纳凉、暑月游船都是很好的消暑安神、情志养生的方法。”刘璐说,现代人还可以通过听音乐、练字、阅读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神宁静。此外,大暑期间应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八段锦等温和的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过度劳累,还要适当安排作息,保持充足睡眠以怡养心神。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四季更迭的脚步悄然无声,走过挥洒汗水的夏,便能迎来凉爽丰收的秋了。让我们尽情拥抱这个夏日的热情,在滚烫的时光中觅得心静清凉。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人民财评:聚焦民生关切 增强民生保障
- 广西承接新材料产业转移 签约项目总金额272亿元
- 三峡升船机结束检修如期复航
- 克宫:不再担任叙国家元首是巴沙尔·阿萨德的个人决定
- 西班牙资深新闻人加西亚:真实的中国不是威胁,而是希望
-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前三季度油气和新能源生产“全线飘红”
- 吉林省保障特困人员生活:自愿选择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
- 网络微短剧:“小体量”追求“大格局”
- 美国一男子因参与“国会山骚乱”事件被判14年监禁
- 韩媒:韩国2025学年高考今日开考
- (经济观察)中国企业吸引外国老牌车企踏上新能源赛道
- 山西邮政发行“跟着悟空游山西”明信片连体风琴折
- 明年“六一”起施行!学前教育法来了
- 乡约福建:种茶植绿,兴业富民
- 国际识局:尹锡悦就职两周年,“挫败”大于成就?
- 广东通报8起乡村振兴领域违纪违法案件
- 俄称打击乌军人员装备 乌称击落俄军战机
- 专家评“我的国家公园丛书”:充分展示儿童文学题材丰富性
- 2.4万亿 中国恒大债务困局何解
- 10月份中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0%
- 热门推荐
-
- 文旅消费热 释放夏日经济新活力
- 北京今年6002人入围积分落户名单
- (走进中国乡村)浙江海归返乡带富忙,“这是乡村,也是家”
- 今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125万人次
- 泰国中选会决定对所有当选议员发放认证证书
- 陕西上半年消费品市场持续恢复 线上销售保持增势
- 内蒙古首次大规模发现战国时期围沟墓
- “暴风”战机项目能否迎来“新伙伴”
- 援藏眼科专家张升庆:让百岁老人重见光明 点亮西藏边民“睛”彩生活
- 宁夏迎降雨大风降温“套餐” 局地有暴雨
- “小习惯”存大隐患 家庭防火莫轻看
- 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胜利日阅兵首次夜间彩排
- 上半年我国软件业务收入62350亿元 同比增长11.5%
- 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首个冷库封顶
- 福州至那霸空中客运航线复航
- 兰州文旅“家珍”新体验亮相杭州:江南忆里“游”西北
- 泰国公布素可泰号护卫舰沉没事件调查结论
- 容声冰箱发布主动除菌净味白皮书 守护家人饮食健康
- (遇见福建)护好水源地?当好“守井人”
- 国际科技组织纷纷“落户”北京,如何推进科技开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