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喝够8杯水健康才能达标? 真相原来是这样的
“每天喝够8杯水(约2升),有利于身体健康,否则就会缺水。”已经成了不少养生人士的共识。然而,这条广为流传的“健康定律”却是伪知识。这是怎么回事?最新一期“科学”流言榜揭晓,网罗近期热门的健康谣言,让我们一起直击真相。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流言 常吃含酵母面食伤胃
真相 网传常吃用酵母制作的面食,对胃部有害,其高嘌呤还容易引发痛风,甚至有致癌风险。不过,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酵母在馒头、面包等面食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但酵母的发酵和产气能力受温度、面团组成的成分、pH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温度超过60摄氏度,酵母就无法存活,更不可能发酵产气。因此不必担心刚蒸烤出来的馒头、面包还会大量产生二氧化碳,伤害胃部。
从成分来看,每100克酵母的嘌呤含量为559毫克,确实可以归类于高嘌呤物质。但酵母仅是发酵剂,并不单独作为食品食用,从摄入量分析,酵母的建议添加量是0.5%,即5克酵母可发面1公斤左右的面粉,按照每餐每人100克主食量折算,嘌呤含量基本可忽略,因此对痛风患者的影响微乎其微。
有说法认为,酵母在高温状态下,会使面粉当中的蛋白质和糖分发生转化产生新的香气、色泽以及味道,再经过美拉德反应(指的是含氨基的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在常温或加热时发生的聚合、缩合等反应,最终生成棕色甚至是棕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称拟黑素),会产生一些有害的致癌物质。但实际上,酵母主要在发面阶段产生作用,在超过60摄氏度的环境下就会失活,更不会在高温下起反应,因此所谓的致癌与其无关。
流言 每天喝够8杯水才健康
真相 不同年龄段、性别、国家的人需水量是不同的,“8杯水”这种一刀切的健康建议并不适合对个体进行精准化健康指导。
人体每天的“水周转量”即水的总交换量,包括了我们摄入的水分和流失的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需水量。不过,水周转量并不等于我们每天实际的饮用水量。
例如,一名20多岁的男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4.2升,但并不需要饮用4.2升的水。因为人体代谢和体表水交换可提供其中的15%,其余85%的需水量来自于食物和饮水,如果食物和饮水各半,则该年龄段男性每日平均饮水量为1.5至1.8升。
相比之下,女性饮水量要小,因为女性的非脂肪成分低于男性,例如一名20多岁的女性,每日的饮水量可能为1.3至1.4升。
流言 头孢配酒一点事没有
真相 前不久,有脱口秀演员发微博称“吃头孢喝酒根本死不了,除了胃有点不舒服,一点事没有”,引发医生的一大波“声讨”。这种严重情况下可致死的行为,岂是个人的感受就能混淆视听的?
很多头孢类抗生素遇上酒精会引发“双硫仑样反应”,反应严重程度与药量、饮酒量及个人体质相关。有时“头孢就酒”之后没事,可以说是万幸。但生命只有一次,容不得一丝侥幸。
很多时候,双硫仑样反应不是“一点事没有”,甚至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所以医药专家建议,吃完头孢7天内不能喝酒,同样,喝酒后一周内也不能吃头孢。
一般情况下,比较轻的双硫仑样反应可以自愈,同时可以通过大量饮水、休息等方式缓解症状至自愈。如果症状比较严重或不缓解,则要及时就医。
流言 自热米饭里的大米是假的
真相 先说结论:不论是重组大米,还是煮熟之后再干燥的大米,或者无菌米饭,都是用真大米做的,只是加工工艺不同。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快速便捷地吃到米饭,省去长时间的加工。
目前市场上的自热米饭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将大米碾碎,然后再加入淀粉,通过再挤压熟化重组成米饭粒,这种米又叫做重组大米,这种经过处理的米,它的淀粉糊化速度会更快一些,可以很快做熟;第二种是大米煮熟之后再干燥做成的。煮熟之后的大米,它的淀粉是经过糊化的,然后再将它快速脱水,就能够让糊化的淀粉分子结构更稳定,防止淀粉的老化回升,也就能够快速地煮熟,这个其实跟我们平时吃的方便面是一样的道理;第三种是无菌米饭,其实就是煮熟的米饭,杀菌之后密封保存,吃的时候你只需要放在微波炉里面加热两到三分钟就可以吃了。
流言 用雪搓一搓能治疗冻伤?
真相 针对冻伤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偏方——用雪搓,哪儿冻搓哪儿!然而,这个方法不仅不靠谱,还很坑。
这种说法可能有几个来源:一是受到电影、小说等影视作品的影响。二是在野外,缺乏救助设备时,人们会用一些临时方法,而雪是最容易找到的。三是相比冰,人们觉得雪温度更高,甚至比冻伤部位的皮肤温度还高,可以起到保暖作用。因此,才会有人认为用松软的雪按摩皮肤可以缓解疼痛。
但在现代医学条件下,用雪治疗冻伤是错误的,不但很难改善血液循环,还可能导致新的损伤。正确的方法是,一旦出现肢体冻伤,要离开冻伤环境,回到常温下。用30摄氏度到40摄氏度的温水逐渐恢复皮表体温知觉,口服热水也有助于提高体内循环温度。但不要用热水浸泡皮肤,也不要火烤或摩擦冻伤的皮肤,剧烈的温度变化反而不利于皮肤的恢复。
若出现水泡溃疡,不要剪开,可先外用冻伤膏,抗生素软膏保护后,用电热暖手宝或者温水袋逐渐恢复体表温度,然后就医治疗。
流言 生物制剂冬季可放室外
真相 有人认为冬季户外气温寒冷,保存胰岛素、激素等生物制剂不用再特意放到冰箱中冷藏,放在户外就可以了。
其实不然。胰岛素、激素等属于生物制剂,冷冻后其蛋白质会变性,将导致药品失效。一般情况下,未开封的生物制剂建议放在2摄氏度至8摄氏度的冰箱中冷藏。冷冻和冷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冷冻通常指零下20摄氏度至0摄氏度。
北方冬季户外往往比较寒冷,气温可能降至0摄氏度以下,如果将胰岛素等生物制剂直接放置在室外,极有可能被“冻伤”,即使解冻,也无法正常使用。
在冰箱中存储胰岛素、激素、血液制品等生物制剂时,也不建议放在冰箱门上的储物格里。因为开关冰箱门可能导致温度不恒定,开关门产生的震动也可能破坏生物制剂的分子结构,进而损坏药品。
文/本报记者 李洁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北斗牵着我的手》举行新书分享会:“心中有银河,眼里有星辰”
- 《电力市场监管办法》公布:完善监管对象 优化监管内容
- 中新健康丨挖吃野菜成民众“春季限定快乐” 医生:有风险,不认识的不要摘
- 生态环境部部长: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
- 华夏银行2023密云生态马拉松鸣枪开跑
- 浙江诸暨发生重大刑案54岁男子在逃 警方悬赏30000元缉凶
- 田间光影绘丰年 广西举办稻渔丰收节活动
- 《狗阵》获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奖
- 丰富应用场景 自动驾驶奔向“车路云”协同
- 内塔尼亚胡称“迫切希望”达成停火协议
- 南京调整优化落户政策 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
-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市场监管总局:将聚焦平台经济等重点领域 强化反垄断执法
- 藏族姑娘在民勤:牧羊女成长为设施农业的行家里手
- MBTI取代星座,新社交代码还是标签化
- 数博会“数字经济创新与繁荣”高端对话举行
- IMF总裁:世界经济面临增长乏力和通胀高企困境
- 中新真探:罐头食品既没营养又不健康?
- 发挥乳制品营养改善作用
- 江西靖安:凝聚统战合力 激活文旅产业发展“一池春水”
- 阿富汗西北部再发地震 此前该区域地震已致4000余人伤亡
- 热门推荐
-
- (经济观察)全国统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指日可待
- 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四川桃坪:千年羌寨期待与世界“链接”
- (国际观察)美国三位重磅人物相继离世,他们给中美关系留下哪些启示?
- GSMA会长葛瑞德回应“华为在海外受限”:希望技术让世界更团结
- 俄国防部:俄军对乌克兰重要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回应性打击
-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3.3级地震 震源深度8千米
- (新春走基层)山西老民警的坚守:站好最后一班岗 守护春运返乡路
- 俯瞰新疆兵团机械破雪保墒壮观景象
- 回到村里当“篾匠” 90后女孩带动村民富起来
- 8月份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完成159.4亿件 同比增长17.3%
- 走进民企看发展 | “好奇者”周鸿祎:创新才能抓住新的商业模式
- 由阿拜谈及河湟 艾克拜尔·米吉提:文化互动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 节能又环保 福州首个室外智慧健身房获市民点赞
- 韩国最大在野党宣布暂缓弹劾韩德洙
- 纳卡局势引关注:冲突可一日即停,转圜还需长久相向
- 湖南东安念好“山水经”打好“文旅牌”
- 拒绝做“老好人” 职场中该如何说“不”?
- “甘味”农产品拓宽海外市场:“云签发”缩出口备案时长
- 漫话健康|流感流行季已经来了,接种疫苗晚不晚?
- 中国最大金属3D打印制造装备在天津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