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接不接养老院的老人回家?
快过年了,接不接养老院的老人回家?
●观点一 回家过年:一家团聚更显热闹 ●观点二 养老院过年:吃住方便,有护工照顾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杨铌紫 黄乔 周松 崔曜
开栏语
中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64亿人,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亿人。
重庆也不例外。数据显示: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有712.1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2.16%,是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市之一。
我们该如何应对老龄化?如何看待眼下的“养老焦虑”?本报今起开设“养老调查系列报道”,记者深入社区、聆听老人心声;走进养老机构、打探运营状况;采访相关专家,为应对老龄化提出建议。敬请关注。
最近,家住渝北区水晶郦城的陆守介越来越纠结:快过年了,要不要把在养老院的父母接回家一起过年?
陆守介的父亲和母亲一位88岁,一位83岁,前者半身不遂,后者患有阿尔兹海默病。两个月前,不堪照护重任的陆守介把二老送到了中心城区一家条件较好的养老院。在养老院,父母得到了专业照护,陆守介也大大松了一口气。
可就在几天前,父亲突然问起了团年饭的事,这又让陆守介为难了:接回家吧,依父母现在的状况,不仅回家路上要大费周折,而且家里不具备照护条件;不接吧,又怕伤了父母的心。
“我想回家过年”
在家吃团年饭,让老人倍感幸福
“虽然不愿给儿女添麻烦,但每到中秋、重阳、春节,我还是想回家。”年前,记者在巴南区新屋养老院见到75岁的刘成淑老人时,老人的儿子正准备接她回家过元旦节。她说,过节还是惦记儿子一家,“我希望儿子不仅能时常来看看我,也能把我接回家过年,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多好。”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长辈不在总感觉家里少了点什么。而且,我每次去接我妈的时候,身边很多老人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老人的儿子李天勇告诉记者,夫妻俩平时工作忙碌,无暇照顾老人,就把母亲送到了养老院。虽然老人不愿给自己添麻烦,但每到中秋、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他还是要把母亲接回家。现在,他已经提前给养老院做了报备,过年要把母亲接回家。
“下周我女儿就来接我回家,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说起这个话题,同在这家养老院的89岁老人刘学昭掩不住的满心欢喜。“春节后,曾外孙就上幼儿园了,女儿计划把我从养老院接回家,安享晚年。”
此前,因女儿要带孙子,顾不过来,刘学昭老人主动要求住进养老院,为女儿减轻照护的负担。虽然已年近90岁,但她身体硬朗,走路吃饭都没大问题,生活也可以自理。
“老伴去世后,我就一直和女儿同住。住进养老院后,每到周末,女儿会到养老院看我。逢年过节也会接我回家团聚。每次过年吃团圆饭都在家附近的酒楼订一桌,鸡鸭鱼样样都有,味道也不错。”不过在刘学昭老人看来,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四世同堂,让她倍感幸福。
跟刘学昭老人一样,钟远福老人也打算回女儿家过年。
今年90岁的老人钟远福现住在璧山一家养老院。“女儿女婿平时都很忙,养老院的条件挺好的。”尽管如此,钟婆婆仍然觉得春节还是在家里团聚更显热闹。“养老院一般只有子女在国外的老人才会留在养老院过节,好在我的三个女儿家都在重庆。”
在歌乐山第三福利院,记者见到了前来看望父亲的蒋文生。一年前,蒋文生将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父亲送到了福利院,这里的条件令他相当满意,而且离中心城区也近,每逢周末,他都会去看望老人。
“春节我肯定把老爷子接回家。”蒋文生说,他已在提前准备年货,到时亲自下厨,让一家人高高兴兴吃个团年饭。
“我想留在养老院”
生活方便,老人把养老院当成“家”
尽管子女都在武隆县城工作,83岁的陈学珍奶奶今年春节还是打算像去年一样,留在养老院过年。
陈奶奶已在武隆隆康医养中心住了两年,听力不是太好,但生活能够自理。
“我在养老院都住习惯了,这里有暖气,吃住方便,还有护工照顾。”陈奶奶说,去年春节,子女原本要接她回家过年,但是自己拒绝了,除夕那天中午,孩子们都到养老院陪她吃了顿团圆饭。
陈奶奶告诉记者,儿女很孝顺,周末和节假日都会到养老院看望她,尤其是过年,想把她接回家一起热热闹闹过个春节。“今年我还是准备让娃儿们中午到养老院和我吃个团年饭,晚上我就在这里跟老朋友一起过,如果我身体不适,养老院随时有医生、护士值班,方便得很。”
跟陈奶奶想法一样的老人,其实不在少数。隆康医养中心工作人员透露,院里住了140多个老人,去年有一半的老人选择留在养老院过年。
“我不回去。”在巴南区龙洲湾狮子山老年公寓,91岁的李奶奶回答得很干脆。她有三个子女,最小的曾孙明年大学毕业。“在养老院住久了,回去反倒不方便了。每天要吃的药一大堆,回家也住不了几天,人一走,儿女又要忙活收拾整理,麻烦。”李奶奶说,现在逢年过节,她只想儿女们来看看她就行了。
记者从狮子山老年公寓了解到,该养老公寓住了400多位老人,有2/3的老人选择不回家过年。为此,养老院特地准备了可供老人子女共同享用的团年餐,以及文艺节目表演和游园活动等。
与李天勇和蒋文生不同,家住江北九鼎花园小区的吴天龙对接不接老人回家过春节很矛盾:春节假期保姆正好放假,如果把父母接回来,买菜做饭、照料护理,都成了他一个人的事,估计过个节比上班还要累。
去年春节发生的那一幕,让他至今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那是除夕夜,吃完团年饭后儿孙们围坐在一起发红包、抢红包,大家嘻嘻哈哈乐在其中,全然忘了坐在一旁的爷爷奶奶。感觉受到冷落的老父亲当场发了脾气。
“俗话说,老小孩,脾气怪。”吴天龙说,夹在老人和儿孙辈中间,自己有时挺为难的,毕竟几代人之间存在代沟,沟通起来有些困难。
过年接不接回家?
专家:主要取决于老人意愿和其行动是否方便
逢年过节,到底接不接老人回家?重庆社会科学院法学与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罗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小孩盼过年,老人盼团圆,这是人之常情,我是提倡节假日有条件的家庭接老人回家团聚的。”罗伟认为,不管老人进养老院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选择,他们都有对亲情的渴望,虽然一些养老院也在节假日期间举办了各种活动,但无法代替在家团聚的天伦之乐。“即使接老年人回家,子女也应该抽出更多时间关心长辈,寻找有共同兴趣的娱乐活动,而不是让老人在一边‘晾着’。”
“接不接老人回家最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老年人自己的意愿和其行动是否方便。社会不能道德绑架没条件接老人回家的家庭,子女因为特殊原因没办法接老人回家居住,不能一律给他们扣上‘不孝’的帽子,强行接回来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家庭矛盾。”罗伟说。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智慧康养学院院长田奇恒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春节,象征着团圆与喜庆,自然是在家里更舒适。”田奇恒说,但随着近年来人们观念以及养老方式的转变,养老院的老人春节被接回家过节的情况慢慢变少了,子女到养老院过年的情况多了起来。
田奇恒分析,这是因为一些老人在养老机构住习惯了,他们甚至把养老院当成了家,回自己家反而有些不习惯。
比如,很多老年人的家里没有经过适老化改造,老人走路的地方没有扶手,各房间的连接处有高低差,浴室、卫生间等防滑处理不到位,床边没有围挡,床铺不能上下调节……这些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家里都没有。在饮食方面,虽然家里的饭菜比养老院丰盛,但有时并不符合老人的用餐习惯。
田奇恒还谈到,还有一些老人出于对子女的体恤,不愿意回家。在这些老人看来,过年放假子女好不容易可以休息几天,担心自己回家会给他们造成负担。因此,过年时,他们大多会选择与子女在养老院吃个团圆饭。
“不论老人选择何种方式过春节,都应该以老人的意愿为主。他们过得舒心,子女才会放心。”田奇恒说。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四川成都两条轨道交通新线车站正式亮相
-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力量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
- 俄罗斯多个机场暂停起降航班
- 230年来台湾田头仔梁氏后裔首次大陆寻根谒祖
- 四川泸定至石棉高速公路礼约特长隧道贯通
- 第三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将启 十大主题研讨引关注
- (新春走基层)浙江县域观察:三年引进1.8万大学生“磁力”何在?
- “美术生”扎根乡村10年 助小山村变成“网红村”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农”主题重点项目上新发布
- 全球机器人在北京“大显身手” 体验“机智”未来
- 福建高校暑期社会实践陆续开展 学子走村入户服务乡村振兴
- 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意义重大
- 青岛“洋女婿”以面包美酒搭建舌尖上的“中法情谊”
- “镇院之宝”《茶馆》开启北京人艺上海驻演
- 山西陵川:“满格电”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 美国探险家被困地下洞穴千米深处终获救 190人参与救援
-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票房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 氧气瓶成为“办公室必备好物” 吸氧比喝咖啡还提神?
- 贵阳多地出现暴雨大暴雨 应急联动调度城市防洪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贵阳!
- 热门推荐
-
- 南京“双节”市场供销两旺 “Z世代”拉动新消费热潮
- 浙江经济观察:“演唱会经济”给地方发展以何启示?
- 口算机、丙烯马克笔、电动削笔刀……科技引领文具新时尚
- 甘肃开放体育馆学校等安置滞留旅客
- 四川汉源山洪泥石流已致10人遇难 仍有29人失联
- 2024年北京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186.8%
- 中新网评:保障教师权益是教师节最好的礼物
- 直播间“麦手”成了热门兼职 连麦的“假”戏背后 有哪些“真”坑?
- 英国将拨款83亿英镑修复道路
- 高温天气如何应对中暑?这些“秘籍”快收藏→
- 华东空管局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 为机组提供更规范、精准、简洁的气象信息
- 投洽会观察:中沙汽车产业合作“双向奔赴”潜力大
- 第73届环球小姐中国区大赛海外(澳大利亚)分赛区海选赛悉尼举行
- 从前三季度外汇收支数据透视中国经济发展亮点
- 为什么说冬季适合吃羊肉?试试这几种推荐吃法
- 加沙一医院遭袭致至少12人死亡 以色列宣布召回驻南非大使
- 细胞修复延寿“循环系统”机制首次揭示
- 新疆遭遇强寒潮天气 交通受严重影响
- 美管制对华半导体出口,韩媒诉苦:韩国成“最大受害者”
- 河南现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逾4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