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远离胃肠道肿瘤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前6位高发癌症中,消化道系统癌症占4个。近年来,胃肠道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何预防胃肠道肿瘤?
近日,由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等联合举办的“逃不掉的肠胃镜”科普活动上,多位专家分享了远离胃肠道肿瘤的门道。
息肉是癌症的“种子”
“息肉是癌症的种子,如果及时做肠镜发现息肉,把它去掉,就把癌症扼杀在了摇篮里。如果及时做肠癌早筛,有可能一辈子不得肠癌。”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主任医师林国乐说,从肠道息肉变成肠癌一般需要5—10年时间。息肉是否会发展成癌症与它的大小有很大关系,小于1厘米的息肉,癌变几率只有1%左右;1—2厘米的息肉,癌变几率约是5%;大于2厘米的息肉,癌变几率达到30%—40%。
林国乐介绍,息肉分为两种,一种是非肿瘤性息肉,比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另一种是肿瘤性息肉,临床也叫腺瘤,腺瘤分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管状腺瘤癌变几率约是5%,绒毛状腺瘤癌变几率达到20%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和带有绒毛成分的息肉属于进展期息肉。”林国乐说,肠镜检查后,如果结果正常,可以3—5年后再检查,如果发现进展期息肉,应在切除后的半年至一年内再进行肠镜复查。
“肠癌的发生与人的年龄、家族史、遗传疾病、肠病病史、其他癌症病史、生活环境和习惯等密切相关,肠癌是可以预防的癌。”林国乐说,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一般40岁或者最多不超过45岁就应该进行肠镜检查,尤其是以下人群: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本人有癌症病史;本人有结直肠息肉病史;出现以下这6种情况中的2项者:慢性便秘的病史、慢性腹泻病史、黏液血便、不良的生活事件史、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的病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的病史;粪便潜血或多靶点DNA检测阳性等,应该及时做肠癌早筛。
根据《中国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诊疗现状调查》,得病前,超过一半(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85%的患者不了解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知识;97%的患者未做过肠镜筛查,其中86.5%的患者未做肠镜筛查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需要定期做肠镜筛查;首次确诊时,83%的结直肠癌患者处于中晚期;仅6.9%的患者是主动体检时发现。
“我特别理解大家为什么不愿意做肠镜:有的人怕疼,我也怕疼,但我做过肠镜后感觉还可以,能耐受;同时,做肠镜前吃泻药比较难受,我也是强忍着咽下去;有的人抱有侥幸心理,觉得癌症离自己很远,实际上人人都可能得癌症;有人得知无痛肠镜需要麻醉,担心麻醉会让人变傻,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有的人怕麻烦,一想到做肠镜需要挂号、排队就打退堂鼓;有的人怕花钱,但是如果得了癌以后再放疗化疗需要花更多的钱。”林国乐说,今天的早筛技术完全有可能帮助人们不得肠癌,建议公众尤其是高危人群行动起来,积极预防肠癌。
预防消化系统癌症有“三忌”
北京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医师齐海梅接诊过一对老年夫妻,经过检查诊断,两位老人双双得了早癌。“一个屋檐下、一张餐桌上,两人一起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应该是有共同的因素导致他们患癌。”齐海梅询问后发现,老两口都嗜咸,每天咸菜不离桌、不能没有咸鱼干,还喜欢羊肉串等烧烤食物和油炸食物;由于怕胖、怕得糖尿病,老两口很少吃碳水化合物;由于怕塞牙,老两口也较少吃蔬菜和粗粮。“老两口和孩子一起吃饭,每天晚上做很多菜,吃不完的饭菜,老两口就留到第二天中午吃,经常吃隔夜菜、剩菜,也是致癌因素之一。”
“预防消化系统癌症有‘三忌’:预防胃癌要忌‘咸’,预防肠癌要忌‘腻’,预防食道癌要忌‘烫’。”在齐海梅看来,癌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吃”,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就是“三高一少”的饮食习惯。“三高”即高盐、高脂肪、高蛋白,“一少”是少膳食纤维。“我和老两口做了复盘,他们说回去以后一定远离‘三高一少’的饮食习惯,努力避免再次发生癌症。”齐海梅说。
“肠镜被称为肠癌筛查的‘金标准’,预防肠癌应从年轻时开始,一般来说,从40岁开始就要进行癌症筛查。有一位中年男性看门诊时说,他的父亲53岁时由于直肠癌去世了,他自己53岁时也查出患有直肠癌,他担心自己的孩子在53岁时也会落入直肠癌的魔掌。”齐海梅说,“有家族史的人需要更早预防癌症,一般要在发病年龄前10年就开始筛查。例如家族里第一个肠癌患者发病时是45岁,则其一级亲属应该在35岁时开始筛查。”
慢性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发现的
“我的病人常问我一句话,大夫,我这人平时身体特别健康,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得了这么重的病呢?我跟他们说,所有的慢性疾病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发现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薄世宁表示,人之所以会得癌症,有两个核心原因:一是基因突变,二是免疫逃逸。
“衰老是癌症的最高危因素。理论上,只要活着,每个人都可能得癌症。”薄世宁说,美国研究数据显示,从40岁左右开始,癌症发病率突呈指数倍增长,癌症发病的终身风险是41%—42%,“生命如此美好,每个人都想好好活着,主动定期筛查才是对生命最好的保护。”
“为什么要做胃肠镜检查?消化界有一句话,叫‘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生命,幸福一个家庭’。胃肠道癌症中,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30%,而早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超过90%,这就是发现早癌的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消化内镜诊治部副主任医师张毅说,临床对于早癌的定义是病变只侵犯黏膜和黏膜下层,而没有到达肌层。早癌时期,可以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不需要外科开刀手术治疗,便可治愈病人。
“胃肠道肿瘤筛查在常规体检中容易被忽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副主任张凯指出,对于健康的高危人群来说,胃肠镜不是刚需,因此经常被人们忽视。他建议在胃肠镜之前,引进无创初筛技术。
鉴于肠镜检查供给相对不足,有些癌症筛查机构和人群选择了常卫清,这是一种通过检测大便来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的方法,在家里就可以自己取样送检。
“以前有的病人想做胃肠镜,由于喝不了泻药而没做成。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有一个像筛查早孕的东西就好了。”齐海梅说,现在有了常卫清之类的早筛产品,人们居家就可以根据说明对粪便进行采样,将样本寄出去,不久后用手机就可以看到结果,对老年人群来说比较方便。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有不法分子伪造协会公文、公章实施诈骗
- 艺术传承,要“死学而后用活”
- 数据机构:中小企业是AI应用生态繁荣的关键
- 自首后,特朗普狂揽710万美元竞选资金
- 特色小南瓜铺就乡村振兴“甜蜜路”
- 湖南资兴特大暴雨致4人死亡3人失踪
- 山西公安夏夜巡查宣防第一次集中行动抓获现行违法犯罪人员1023名
- 印度垃圾山起火影响数十万人 有毒烟雾让人感到窒息
- 中国机电商会:欧盟若支持对华电动汽车征税将失去投资
- 故宫博物院施行新规 对商业拍摄说“不”
- 通讯:唐诗逸的世界性表达:在《如见》中“舞”出人生新思考
- 庆中国春节!澳大利亚国家海事博物馆邀本地人体验“中国年”
- 对峙5个多小时 韩国公调处停止执行对尹锡悦逮捕令
- 哥伦比亚总统签署禁止斗牛法案
- 12306回应下铺使用权:硬卧下铺使用权仅限购票者
- 通讯:舞剧《骑兵》总导演何燕敏的三次落泪
- 春动天山 | 新疆巴州:10万余亩“沙漠人参”肉苁蓉喜获丰收
- 辟谣!网传“郑州70亩小麦用镰刀割”系旧闻新发且张冠李戴,信息不实
- 浙江:到2025年打造300个以上现代化美丽城镇示范镇
- 国家统计局:预计1月CPI同比涨幅扩大 2025年CPI有望温和回升
- 热门推荐
-
- 重磅全链条支持政策出台 科创板创新药企业发展加速
- 文化中国行|非遗有新人:丝竹和鸣 奏响古韵新声
- (走进中国乡村)河北内丘“东方睡果”打造“助眠之城”
- 再驳“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
- 医学生赶考途中妙手施针救人 “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 美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已五年 伊朗民众:美滥用制裁霸凌成性
- 中国吨级以上eVTOL在海外完成首飞
- Keep公布2024上半年业绩,营收与月活均增长,亏损大幅收窄
- 美国学者成福州“荣誉村民”:把永泰文书搬进哈佛课堂
- 俄媒: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或于近期访俄
- 华彬集团:锚定健康产业升级,以高质量发展激发消费潜能
- 热射病事件频发 专家建议急救这样做
- 广西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全面消除行政村服务空白点
- 榆林镇北台为什么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打卡中国”参访团一探究竟
- 服务奥运会出行的巴黎地铁新线路投入运营
- 瑞典学者:西方某些人士有必要更深入了解中共成就丨风华102载·世界观
- 黄河奔涌出的动人音符
- 浙江共富观察:“小工坊”如何释放“大能量”?
- 中国驻俄使馆向列宁故居博物馆捐赠办公物资和中文导览设备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山东巡展在济南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