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引发不良心血管疾病无科学论断 赤藓糖醇仍是“最健康天然代糖”
近日,由美国著名医疗机构Cleveland Clinic(克利夫兰诊所)的心血管与代谢科学系主任Stanley Hazen医学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美国权威期刊《自然·医学》上刊发了一篇最新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跟踪记录数千名存在心脏病风险的患者血液中的糖醇含量,认为赤藓糖醇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相关,并通过体外试验推测赤藓糖醇或可能会促进血栓形成。此外,在对8位健康志愿者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当实验参与者摄入远超正常摄入量的大量赤藓糖醇时,数天内会观测到血液中赤藓糖醇水平升高。
与论文一起刊发的还有该教授对于自己科研结果的一些“补充说明”。Stanley Hazen谈到,“该研究存在局限性,临床研究只观察到相关性,而非因果性,后续研究还需进一步验证在更多普通人群中的结果。”
没有因果性,“唯一结论是进一步研究”
正如上文Stanley Hazen教授谈到的“局限性”,关于这篇论文有几个点值得我们注意,首先,研究对象主要来自本身就心血管风险偏高的中老年人群。这意味着这是一篇有针对性的研究,并不具备全社会的普适性。
其次,这篇论文的实验采取了用量远超过普通人日常摄入量的赤藓糖醇。志愿者被要求在2分钟内摄入300ml实验饮料,其中含有30g的赤藓糖醇。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以亚洲人饮食习惯做参考,大多会以加工食品的方式摄入赤藓糖醇,总体摄入量有限。参考某些饼干或咖啡方糖的赤藓糖醇添加量,如果不是单次吃超大量的食品,很难达到研究中的摄入量;
在该研究发表的第二天,《纽约时报》发文针对该研究做出评论,评论指出:《Nature》对赤藓糖醇研究的论文得到的唯一“结论”是还需要做更多研究,并表明这一研究中产生的所有结论都无需惊慌,相关性与因果性不能画等号。《纽约时报》在该篇报道中采访的专家也明确指出:不应直接将人工甜味剂与心血管疾病挂钩,而应继续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
“最健康天然代糖”赤藓糖醇,再遭非议
赤藓糖醇是一种天然甜味剂,相比“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来说,其安全性与优势已经过业界多年的研究与认可。赤藓糖醇入口清凉,甜度类似蔗糖,但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人体摄入的赤藓糖醇90%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这使得其可用于制作低热量食品,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糖分的摄入量。此外,赤藓糖醇还有助于口腔健康。细菌是导致龋齿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赤藓糖醇无法被口腔中的细菌转化为酸,因此摄入赤藓糖醇不会导致龋齿,从而保护口腔健康。
迄今为止,赤藓糖醇在全球及中国市场中均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已经有60多个地区和国家批准赤藓糖醇在食品中使用,包括欧洲、美国、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土耳其、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用作生产饮料、口香糖、巧克力、糖果、烘焙以及保健食品等各类产品的原料。
1997年,赤藓糖醇获美国FDA安全食品配料GRA认证,在美国含有赤藓糖醇的食品包装上均允许标注“有益于牙齿健康”的标识。1999年被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批准作为专用食品甜味剂,且其 ADI(每日允许剂量)为“无需规定”,属最高安全类别。2007年我国卫生部公告批准赤藓糖醇为甜味剂应用于口香糖、固体饮料、调制乳食品中,按需量添加。赤藓糖醇作为食品配料在国际市场已经获得了广泛的法规认可。同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也邀请到行业内权威专家,在去年年末撰写完成了《赤藓糖醇的科学共识》,认为赤藓糖醇在安全性上受到广泛认可,希望引导行业对赤藓糖醇的科学认知、规范使用。
关于近日赤藓糖醇的研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表示:“赤藓糖醇天然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作为甜味剂使用又近乎零热量,在市场上口碑一直不错。这个研究结论确实挺让人震惊。但这个研究样本量不是很大,随访时间不是太长,选择的健康受试人群也很少,还是需要更进一步的继续研究来论证结果。目前只是证明了相关性,但随着深入研究,未来结果被推翻也不是不可能。”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则向记者表示: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大众完全没必要过分担心。从1879年糖精问世至今,甜味剂广泛应用于糕点、饼干、调味品、糖果等食品和饮料中。甜味剂的安全性已得到FAO/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权威肯定。我国对包括甜味剂在内的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的上市前审批制度,只要合规生产上市的相关食品都是安全的。
日常摄入的赤藓糖醇完全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但是在很多网络营销号的文章中将“顶级期刊”和“骗局”等字眼联系在一起,标题和内容标识的尺度也不断扩大,从论文中的“或可能增加风险”,到很多标题中的“增加风险”,更有甚者还将标题最后变成了“心血管病风险大增”,其中也不乏某些所谓的“营养学高级知识分子”“营养师”,为了流量以及塑造焦虑无所不用其极。
科研团队履历:曾建议人类放弃食用“红肉”
Stanley Hazen教授已经不是第一次发表这种所谓的“相关性”研究。早在2011年,Stanley Hazen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有关磷脂酰胆碱(又叫卵磷脂,常见于日常食用的大豆油中)的文章。文章同样指出卵磷脂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有相关性。
2013年,Stanley Hazen在细胞杂志发表了一篇有关三甲胺-N-氧化物(常见日常膳食来源是鸡蛋,此发现同作者刊载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文章。文章再次指出鸡蛋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有相关性,有美国网友在近期有关赤藓糖醇的报道下指出“鸡蛋是我们日常食用的。感谢他们发现了所有这些我们都吃的东西会导致我们心脏病发作。”
2022年,据国内媒体报道,Stanley Hazen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研究了动物源性食物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肠道菌群副产物和传统的ASCVD风险途径(如血液胆固醇、血压和血糖)对ASCVD风险的调节作用。翻译一下就是,吃红肉也会存在巨大风险,建议不吃。
上述这些研究除了同样的团队与科研领军人外,还有一些相同点:唯一结论都是需要继续研究、都未开展继续研究、后续也未能得到任何“因果性”结论。原因不得而知。(光明网)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让历史对话现实、指引未来 文博工作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 武汉天河机场下月开启双航站楼运行
- 泰国总理访问马来西亚 双方将加强多领域合作
- 用好直播“新农具” 年轻人让乡村“出圈”
- 中外科研人员完成高精度土耳其地震后地表破裂记录
- 数字化发展进行时,中国高质量算力从何而来?
- 钱江源头的“守望者”:一家三代守护“只此青绿”
- 咽喉痛就是“二阳”吗?专家:大多数是感冒引起咽喉炎
- 深圳率先实现电费、燃气费、水费一并支付
- 青海启动96110反诈预警咨询热线
- 文旅部公布新指南,出行游玩将有哪些变化?
- 专家学者聚三亚探讨千年崖州文化的时代价值
- 芬兰前总理马林辞去议员职务 出任国际智库顾问
- 大数据看出游者热门选择 “沉浸式”体验县城“烟火气”成新风尚
- 中国证监会同意20家证券和基金公司申请SFISF
- 商务部、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有关司局负责人就《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 第四届中国跨交会启幕 促中国与东盟跨境电商融合
- 马来西亚发布雪兰莪坠机事件初步调查报告
- 咖啡馆里唱京剧的“90后”:注定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 以文塑旅 看南昌如何用一篇《滕王阁序》解锁城市“新玩法”?
- 热门推荐
-
- 天津首家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基地揭牌
- 安徽广德:“蜗牛壳”裹着“大梦想”
- 日本防卫大臣针对自卫队丑闻事件道歉
- 第二届济南科技金融论坛在泉城济南举办
- 特朗普宣布罗恩·约翰逊将担任美驻墨西哥大使
- 备受认可!平安私人银行受邀参加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摘得创新案例
- 6月中国CPI同比继续上涨 猪肉价格涨18.1%
- 长江航道局多措并举 力保春运航道安全畅通
- 又将有冷空气影响我国 气温起伏雨雪较弱
- 外卖骑手溺亡,保险公司莫耍拒赔“花招”
- 电商物流多个分项指数提高 居民消费品质和水平提升
- 外媒:纳米比亚总统去世终年82岁 不久前被诊断患有癌症
- 西藏山南开展“魅力琼结 多彩非遗”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展演活动
- 德国社民党提名朔尔茨为总理候选人
- 中国驻南非大使出席中国首批援南电力设备交接仪式
- 中国学者提出用好大语言模型实用策略 助更好利用AI工具
- 中使馆驳斥比利时有关议员涉世卫大会“挺台”行径
- 水果不甜,就不容易让人长胖……是真是假?|谣言终结站
- 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现博爱家园项目全覆盖
- “大厨下乡”助力乡村旅游餐饮服务品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