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骑行:骑友花费几万购车不在少数
步入10月以来,“骑行”成为热门的旅行方式。马蜂窝旅行玩乐大数据显示,10月以来各地“骑行”相关搜索热度平均涨幅超100%。伴随骑行的走热,今年不少车行的销量也随之上涨。有骑友表示,花费数万元到20万元升级骑行装备,在骑行圈早已不罕见,甚至购买一些热门款自行车要等上半年到一年。如今户外骑行的火热也让不少旅游企业看到了商机,扎堆涌入骑行市场掘金。
骑友:花费几万购车不在少数
阳光明媚、秋高气爽,骑上自己心爱的座驾去赏秋是一件沁人心脾的事情。“现在的天气正适合骑行,我基本每天晚上都会骑上50-60公里,多以训练为目的。”骑行爱好者图图正穿戴好装备,准备开始今天的征程。
而像图图一样热爱骑行的人并不在少数。北京商报记者观察到,在大运河畔、城区风景优美的道路上、通往郊区的道路上,总有不同的车队相继驶过,大家结伴而行,互相激励。
“我们一般都会选择参加团体活动,与众多爱好者组团一起骑行,互相交流经验。平日晚上一起跑公路,周末去爬山。有时候偶遇过后便是相识。”图图兴奋地说道,“而到了冬天,我的训练就会改为骑行台以及室内综合训练。”
当下骑行愈发成为人们青睐的出行方式,此时就会有部分爱好者“重金”购买相关装备。图图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我的自行车最早是从官方订购的,当时花费了19800元,随着自己对于骑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后来又选配了包括座包、车把以及专业的后拨导轮等适合自己身高、舒适感的一些配件,包括一些厂家赞助的近万元的专业骑行装备,前前后后投入了6万元左右。”
另一名骑行爱好者张侠也表示,因为自己十分热爱骑行,因此在装备上花费了数万元用于改装升级。“其实,我的车还不算最贵的,花费几万元购车的骑友也不在少数,甚至在骑行圈里还有骑友花费20多万元购买骑行自行车及装备。”图图还说道。
“我们骑行爱好者也会有自己的交流群,经常快到周末了,群里会发布一些骑行地点,有时候也会提前组队骑行,骑友们也经常会在群里交流骑行装备等等。”骑行爱好者齐先生说道。
车行:部分订单排到明年底
近年来,随着参与到骑行当中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公路车、山地自行车的销量也在大幅上涨。
捷安特望京店店长李旭良表示:“自疫情之后自行车以及装备的销量就一直在增长,尤其今年的销量格外好,相比去年增长了30%左右。”
同样的情况还不止一家车行。TREK骑行概念店回龙观店店长锦鲤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近年来我们店销量增长的幅度一年比一年大,今年更为明显,甚至有些款式的自行车经常断货,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底。”
针对不同价位自行车的销售情况,锦鲤还说道:“自行车会根据涂装、变速、轮组的等级等进行定价,所以会有不同价位、不同性能的车售卖。2万-3万元这个价位区间的自行车卖得比较火,配置更适合新手。而顶级的自行车在9万-11万元左右,这个价位的车也卖得很多,会有不少客户有相应的需求。”
不仅仅是车行,骑行这股“风”也吹到了户外运动品牌。迪卡侬媒体事务总监赵洁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今年我们的自行车运动产品销售情况整体呈向上趋势,部分车型涨幅在50%以上。其中高端车和适合通勤类型的车款都比较受欢迎,童车尤其火爆。”
在业内人士看来,骑行不仅是一种健康的运动方式,更是一种旅行方式,而此时的骑行正掀起一股热潮,使不少商家受益。
旅企:切入市场蹭热度
随着骑行的逐渐“出圈”,围绕着“骑行经济”,不少旅游企业也嗅到商机,纷纷进入市场掘金。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2023年全球及中国自行车产业运行监测与消费需求调查研究报告》,2021年中国自行车市场规模为1940.7亿元,预计2022年自行车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此后将保持平稳增速,2027年预计可达2657.7亿元。可见,骑行市场的发展潜力十分可观。
行者慧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骑聚社TOMA骑游创始人李龙海表示:“深度游、文化游以及旅游的碎片化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去年5月,我们在进行本地游的创新时发现借助助力自行车开展骑游是可行的,之后便推出了众多公益性质以及非公益性质的骑游产品。消费者对于骑游也是非常感兴趣,中轴线、红色骑游等骑游线路的报名人数比较多。”
北京商报记者还从途牛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途牛推出的 “酒店+景区门票”的打包产品中,包含骑行的产品在秋季热度会更高一些。
资深旅游专家王兴斌认为,由于疫情的影响,使得骑行更加流行。而骑行本身就是一种健身和观光相结合的出行方式,具有自主性、自由性,符合人们现在个性发展的要求。此外,交通设施的改善也为骑行的推广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从长远来讲,骑行可能会成为近距离旅游的一个重要方式,相关部门应该把骑行作为重点来加强建设和管理,包括进一步完善停车场、休闲场所以及自行车修理等服务设施。可以预料,未来骑行出游将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大众化、自主化的旅游方式,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不光是年轻人、中年人,甚至包括有条件的老年人,也都会采取这种方式出游。” 王兴斌还谈道。
北京商报记者 吴其芸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遮掩不住的美国贫富分化冷酷现实
- 广西与文莱深化经贸合作 力推经济走廊建设
- 欧盟调派飞机和消防员驰援希腊应对野火
- 一线调研丨月均增长“百亿级”!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500亿件
- 贵州长顺县山火已扑灭 遇难人员身份确认
- 为儿子治疗白血病筹得近59万元 5年后母亲借钱全部退还
- 青海大通:“8·18”山洪灾害集中搬迁安置项目举行钥匙交付仪式
- 晶科能源钱晶:加征关税只会增加绿色转型成本
- (经济观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台多行业将迎发展机遇
- 厌倦了都市?去萧山感受南宋古村慢生活
- 深圳航空8月开通深圳直飞巴塞罗那航线
- 中注协提醒会计师事务所关注“承诺不被暂停证券业务”的风险
- 呼吸道疾病病例激增 美国至少四州医院恢复戴口罩规定
- 杭州西湖六和塔下180种牡丹“争春”
- 全球首列商用碳纤维地铁列车问世
- 台积电与美国当地工会爆发冲突,台湾网友叹:张忠谋早已预测
- 童年记忆里的小人书如今什么样
- 文旅局局长妻子疑似“吃空饷” 陕西渭南官方通报
- 北京昌平警方辟谣“回龙观某酒店发生命案”
- 悉心呵护,让文明瑰宝更好传世
- 热门推荐
-
- 经费包干 科研“松绑”(身边故事看改革)
- 2023“国际中文日”英国主题活动举办
- 戴维营会晤加剧阵营对抗风险,无益于地区安全稳定
- 秘鲁一小型金矿遇袭后坍塌 可能有17人被困
- 2024英中商业论坛在伦敦举行
- 美国“人鱼姑娘”再度来华:开放心态体验不同文化
- 菲律宾棉兰老岛发生6.1级地震 未引发海啸警报
- 从种田到打工 山西浑源推进特色产业圆农户家门口“上班梦”
- 主要呈现五大特点!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反映出这些变化
- 直播卖金融产品 银行和消费者都应更审慎
- 机构预计:6月中国50城新房成交面积同比跌逾两成
- 新规后A股首例“违规减持”涉事公司董事长被免职
- 重庆警方关停禁言造谣传谣网络账号1100余个
- 文旅为“媒” 长江中游经济区“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架起发展连心桥
- “抱璞守真——中国文化荟萃雅集”将于8月6日至8月20日在京举行
- 交通运输部:我国国际物流运行总体持续向好
- 广州防暴雨内涝二级应急响应生效 转移危险区域人员2000余人
- 如何更好守护孩子“腕上安全”——当前儿童智能手表使用现状调研
- 滥用“仅退款”恶意“薅羊毛”困扰商家,咋破解?
- 新能源汽车产销将迈入千万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