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怎么吃,一次给您说明白
今年7月16日就已经正式“入伏”了,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通常会容易出现高温及频繁的降水,人体的感觉又闷又热。通常工作环境温度超过32℃或者生活环境温度超过35℃的时候称为高温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体的代谢会出现改变。随着汗液的排出,人体内的水分会大量流失,同时会大量消耗身体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含氮化合物、矿物质尤其是钠、钾、镁、钙,部分人还有铁的丢失。如果没有科学饮食的话,这种生理适应性改变,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更容易中暑,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肌肉贫血、消瘦等问题。
关于三伏天的科学饮食营养建议,网上很多文章都在说应该多吃这个、少吃那个,但落实到具体的饮食中确实有些容易混淆。其实,只要掌握了高温环境下的营养原则,就能轻松地按照膳食宝塔的方式把营养学理论落实到每天的饮食中。
1.保证蛋白质充足、粗细粮搭配
荤素搭配可以更好地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来源,因为含氮化合物主要来自于人体中蛋白质,来源不足容易导致人体负氮平衡。
随着温度升高人体的代谢也会增加,主食的粗细搭配,可以让人更好地保证主食量,同时让膳食提供更多的维生素B族。中医也是认为要适当进补,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一些严重亚健康的人群或者疾病人群,因为身体的原因,对于食物的消化能力会更弱一些,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植物类蛋白的方式进补,不过这一点经常被误解为只能吃素,并且是缺少了豆类及其制品的素食。
保证每天都有蛋白质类食物,气温升高后食欲不好,有的人会不想吃动物性的食物,要增加豆类及其制品,保证优质蛋白占蛋白质总量的一半及以上。
2.水分充足、以汤为主、钠钾平衡
高温让人体通过排汗、排尿流失大量的水分和矿物质,因此人体容易出现缺钠、缺钾、缺镁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要主动补水,每天必要的时候盐水补充。中医里提倡养心要吃咸味的食物,其实也是注重钠钾平衡。
除了日常增加饮水外,一定要注重以汤的形式补充水和盐分。大量出汗的人,还需要在两餐之间补充含盐饮料,氯化钠浓度控制在0.1%。当然,也要注意尽量清汤,不要太多油的汤。
足量饮水,少量多次。在三伏天,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人至少2000毫升。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
另外,强调多瓜果,尤其是水分含量丰富的食物。
3.增酸加苦、精心烹制
三伏天容易出现没食欲,增酸味、苦味,可以帮助改善食欲,促进消化,同时精致的摆盘、丰富的色彩,也会让进食更有滋味。
中医对于夏季养生保健总的概括就是养心、少吃生冷、多喝水、饮食清淡、增加酸苦。目的是增加人体对于高温的适应性,预防暑证,从而增加对于秋冬季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在高温下,人体出现电解质紊乱,容易出现心悸、心律不齐等问题,与中医提倡的养心的目的其实是不谋而合的。
中医提倡多酸多苦,一方面是认为可以帮助改善食欲,比如红色入心,西红柿、山楂,另外一方面是认为可以帮助减少身体中消化液、汗液的流失。如果出汗过多或者饮食受限,考虑通过维生素矿物质片补充。
4.减少冷饮、拒绝寒凉
中医养生保健相对独有的,就是减少对于冷饮、寒凉食物的食用频率。
另外,我们还有一些小的技巧保证轻松度过三伏天:
第一,除了饮水以外,可以增加红豆汤、绿豆汤、酸梅汤,会更解渴消暑。
第二,食欲明显不佳的人为了防止消瘦,可以少食多餐。
第三,用餐的时间也可以适当调整,比如早餐时间可以适当提前一些,晚餐可以稍微推后一点,这样会因为温差比白天凉爽一些,食欲会稍微好一点。
文/魏琳琳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包头市青山区富强路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让人工智能拾起初心——对话三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
- 四国十三城共话古城墙(堡)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原创民族歌剧《八一起义》首次在京演出 艺术再现历史性壮举
- 热心公益 武汉一外卖小哥背着AED送外卖
- 平均气温超17度!7月3日成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天”
- 看透美国转嫁矛盾的政治套路
- 受云南隆阳5.2级地震影响中断的杭瑞高速已恢复通行
- 国家发改委:全力做好供暖季的能源保供各项工作
- 制造业投资持续增长有支撑
- AI眼中的中国|陇上江南,邂逅魅力天水
- 内蒙古鄂尔多斯:争当中国零碳产业先行者
- 湖南华容洞庭湖抗洪抢险见闻
- 云南开启绿色发展新“铝”程 电解铝产能将破800万吨
- 国家卫健委:目前国家未调整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
- 穿上白大褂大谈特谈两性问题 医疗科普短视频乱象调查
- 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学者:大中小学应贯通创新支持资源
- 强冷空气来袭!华北黄淮雾和霾逐渐消散 多地气温将创立秋来新低
- 巴总统谴责针对平民的暴行 加沙地带人道局势恶化
- 《南孔》音乐剧开启2024全国巡演
- 张颐武:中国文化出海在大众传播层面有很多成功范例
- 热门推荐
-
- 甘肃枯茗子首次出口尼泊尔
- 陕西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为丝路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
- 南京打造文学之旅新体验:在文学公园邂逅繁花春景
- 永久性视力损伤或有望恢复 科学家首次在小鼠模型中实现
- 北京:家门口化解“小小孩”托育难题
- 福建打造沿古驿道古驿站文旅产品
- 2023鹭岛BNCT技术交流会聚焦肿瘤治疗前沿趋势
- 山西脱水红薯首次出口 运往美国
- 内蒙古“80后”农学女博士:做农业环保“守护人”
- “像是发生了地震!”纽约一4层停车场坍塌致1死5伤
- “‘歌声满长安’——2025西安市新年合唱音乐会”上演
- “担心人身安全等问题” 尹锡悦不会参加14日总统弹劾案首次法庭辩论
- 打捞明代沉船文物,“深海勇士”建奇功
- 海关属地查检系统暨“云签发”在山西上线
- “中国光谷”加快推进武汉新城核心区建设
- 印尼留学生洪婉晴:中国高铁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
- 美媒:美国或向乌提供陆军战术导弹系统 射程可达300公里
- 国画家戴敦邦再向上海交大捐赠唐诗国画作品100幅
- 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 海南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 河北发现61株丁香叶忍冬野外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