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款国产新冠特效药对“最糟糕毒株”有效
首款国产新冠特效药对“最糟糕毒株”有效
◎本报记者 张佳星
“昨天刚刚拿到的结果,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新分支BA.4和BA.5展现了很好的病毒抑制效果。”7月8日,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举行上市发布会,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在会上介绍,实验室假病毒研究表明,该药物只需要非常低的抗体浓度(16.61微克/毫升)就可抑制90%的BA.4或BA.5毒株,达到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规定的有效标准。
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就中和抗体药物而言,最令人担心的是病毒变异后,抗体本来结合位点发生变化导致难以结合,发生病毒逃逸。
此外,在过往的临床救治中,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也展现了不俗的成绩。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会上表示,基于临床医生的观察,该联合疗法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2—3天)内让高病毒负荷快速下降,因此,该联合疗法用于治疗病毒负荷量高的病人非常有效。
那么,首个国产新冠特效药如何做到“历久弥新”?
最佳“抗体对”
由于中和抗体药物是针对病毒S蛋白的特定靶点设计的,新冠病毒发生变异时,如果正好变异在药物靶点上,药物将会完全失效。
“此前,已有多个跨国药企研发的中和抗体药物失去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抑制活性,被停止临床使用。”卢洪洲说,而首个国产中和抗体药物在抑制奥密克戎变异株时都经受住了考验,不仅在最新的体外实验中展现了抑制奥密克戎新分支的能力,也在临床实践中展现了对于奥密克戎老分支BA.1和BA.2的抑制效果。
为什么国产中和抗体药物历经新冠病毒的“巨变”仍持续有效呢?
研发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在会上介绍了诀窍:大家都用筛选“抗体对”的方式避免被病毒逃逸,但是筛选“抗体对”有讲究。“两个抗体必须是相互配合、能打出组合拳的,例如要识别病毒的不同位置。”张林琦说,筛选时非常纠结,但基于对整个病毒、抗体相互作用过程的精细化研究,最终从206个候选抗体中筛选出能够对病毒抑制的时间、空间均相互协调的“抗体对”,找到了“最佳搭档”。
几个用药优势
在用药方面,该联合疗法在起效时长、用药时间、持续有效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优势。
“起效非常快。”张林琦介绍,团队通过研究找到最佳给药剂量,使得两个抗体在注射到体内几小时内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因此药物起效速度非常快。
“注射一次可以在体内维持很长时间。”张林琦说,由于在抗体研发方面有着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团队特别对抗体进行了一系列优化,使得它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了3—4倍。与小分子药物5—7天的疗程相比,中和抗体注射后3周仍在体内保持杀灭病毒的足够浓度。
此外,该联合疗法的使用时间相对宽松。“新冠病毒复制在早期比较明显,小分子抗病毒药物越早用效果越好,一般检测出阳性5天内使用,而我们在6—10天内使用这两个抗体药物依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临床适应范围相对较广。”卢洪洲说。
当天,腾盛博药及其旗下控股公司腾盛华创宣布,其长效新冠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在中国商业化上市。该联合疗法于2021年12月8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2022年3月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供电、通信抢通!一夜过去 定日县震区最新救援情况→
- 江山如画丨朱檐长河映风华,在“锦绣太原城”拥抱过去、看见未来
- 马耳他外交部:将在“适当时候”承认巴勒斯坦国
- 2022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发布
- 商务部:对原产于美国、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和泰国的进口乙醇胺继续征收反倾销税
- 菲律宾驻华使领馆将于8月24日试运行电子签证服务
- “乌兰牧骑走进中菲人文之驿”活动在马尼拉举行
- 甘肃白银:创排“红色剧场课堂”“景教”相融寓教于乐
- XREAL One正式发布 徐驰:AR眼镜将成为下一代重要计算平台
- 第25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在天津启幕 170余家企业参展
- 中广核:清洁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 27台在运核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 经济日报评论员: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贵州:输电线路远程自主巡检全覆盖 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
- 安徽防汛一线见闻:多部门联合保障灾后重建
- (新春走基层)“Z世代”成常客 吉林百年满族大集“年轻”了
- 不必对“生日洗碗”太过较真
- 破解“用药贵” 国家药监局去年共批准45个罕见病药品
- 银幕荧屏上的教师形象
- 路边摊传闻辟谣:洗衣粉油条、洗洁精玉米都是假的
- 天津出台全国首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条例
- 热门推荐
-
- 中秋小长假火车票开售,节前部分短途车票紧俏
- 福建自贸区落地全国首个“绿色医疗器械保税维修”项目
- 广西首个低空飞行服务站通过符合性检查
- 前11个月山东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数量同比增长近三成
- 从巅峰到低谷再到复苏 “西部电影”发展如何行稳致远?
- 京津冀及东北再迎强降雨 南方多地高温在线体感闷热
- 广东降雨趋弱 广州等多地暴雨暂歇
- 古都南京风尚文旅休闲全日游:Citywalker乐享花式逛金陵
- 期待莫中加强海洋开发治理合作
- (身边的变化)浙南有只“留守鸡”:10年留下300万元 守护山村“夕阳红”
-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湖北):台企追“新”增资扩产
- 中经评论:浩瀚海洋,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 从“两会热词”中感受民情民意脉搏
- 全国“老字号嘉年华”启动 北京推出百余项重点消费活动
- “守好乡亲们的家园”
- “气候活动人士将自己粘在跑道上”德国一机场上百航班取消
- 湖南麻阳“长寿”苗乡康养掀起“年轻潮” 催热乡村旅游
- 谁的“河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中国电影《我爱你!》在英国上映
- 暑期出游高峰提前 亲子与学生客群全面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