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称奇的“混杂英语”
令人称奇的“混杂英语”
□若水 尤燕
正当我们的英语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谆谆教导我们:学英语就必须学地道、标准、规范的英语时,颇富戏剧性的是,五花八门的“混杂英语”却在世界不少地方大行其道!
九成词汇来自英语,英国人却读不懂
众所周知,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者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使用者覆盖地域最广的一种语言。但事实上,在英、美、加、澳等英语国家之外的广大地区,特别是其中的非洲、加勒比地区和太平洋群岛,流行的却是一种带有鲜明的当地地方色彩的“混杂英语”。不论在圭亚那茂密的种植园、巴基斯坦喧闹的集市,还是在南非豪华的板球场、肯尼亚拥挤的海滨浴场,甚至在英、美本土的大都市的大街小巷地段、少数族裔聚居或边远地区,都可听到这类不伦不类、令人称奇的“混杂英语”。
圭亚那诗人阿加德就常常以一种带有浓浓地方色彩的“混杂英语”来创作并当众朗诵他的诗作。当他以铿锵的嗓音朗诵他的新诗“加勒比钢鼓”时,他的同胞们个个陶醉在诗歌传达出的激情中,并不时地鼓掌喝彩。但同在台下倾听的英国语言学家们却感到不知所云。对此,他们分析说,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到:这种颇富创造性的语言“杂交”,产生出一种把英语词汇和语法通过与本地语言“嫁接”了的“混杂英语”,而这种全新的英语对讲“正宗”英语的英美人来说,倒可能是完全陌生的,甚至犹如一门外语。
尼日利亚作家莫吉德撰写的一篇论文,用的是又一种尼日利亚风格的“混杂英语”,这使得大多数英美学者在“拜读”时困难重重。英国里兹大学语言学家托德指出,其实这种西非地区的“混杂英语”早在17-18世纪时就已诞生了。当时有大批英国海员来到西非海岸做生意,西非式“混杂英语”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了。这种“混杂英语”尽管高达90%的词汇来自英语,但使用这些词汇的方式与英国人完全不同,无怪乎连英国的专家学者都会感到如“天书”般难读了。
“混杂英语”产生的历史背景
有趣的是,大部分“混杂英语”流行在赤道地区。英国语言学家们把西非和加勒比地区的“混杂英语”归属于所谓的“大西洋家族”,而把夏威夷、巴比亚-新几内亚等太平洋岛屿的“混杂英语”归属于所谓的“太平洋家族”。英国语言学家李斯曼认为,“太平洋家族”的“混杂英语”显然与当地历史悠久的种植园经济息息相关。如在西印度群岛,当时盛行的奴隶买卖把成千上万非洲黑人带到当地的种植园干活,这就是西印度群岛各种“混杂英语”得以产生的大背景。那时,来自不同地区,说着不同语言的各色人种在一起居住、劳动,迫切需要进行交流,于是带有不同土语色彩的各种各样“混杂英语”便应运而生了。
甚至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沿海岛屿上生活的黑人,至今讲的仍是一种加纳风格的“混杂英语”。由于长期和外界隔绝,这种语言自18世纪进入此地后就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美国一些语言学家们认为,它并未受到美国主流英语的影响,是北美黑奴说过的“混杂英语”中少见的“幸存者”,称得上是一种纯正的“混杂英语”。而在美国其它地方,它在公共场合已几乎绝迹了。其原因是:白人主流社会对“混杂英语”一直持排斥态度。在首都华盛顿当邮递员的一名非裔美国人就披露,在他们老家通行一种语言(“混杂英语”),但对外界却不能用——当然用了也不会有什么可怕事发生,只是外界会认定你土里土气或不太聪明,由此用不用这种语言,无形之中竟成了鉴别一个人风度和智商的标准。
语言政策的制定不能太过激进
虽然美国人普遍对黑人“混杂英语”一直排斥,但在西非、加勒比地区、夏威夷、西印度群岛等地,人们大多为自家的“混杂英语”感到自豪。圭亚那诗人阿加德就认为,他使用的这种“混杂英语”是世界上表现力最丰富、音韵又最美的语言。
然而,话还要说回来,在今日非洲,不少人仍对英语(不管是正宗英语还是“混杂英语”)在非洲大陆的大行其道摇头叹息。肯尼亚语言学家邦德就坚持认为,虽说在非洲殖民主义的政治结构早已不复存在,但殖民主义的语言结构并未随之消失。他对许多非洲国家,如尼日利亚、加纳、塞拉利昂、冈比亚、肯尼亚、赞比亚等在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后,仍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感到“大惑不解”。
另一极端的例子出在坦桑尼亚——该国在30年前曾在语言问题上采取过十分激进的政策,即以当地的斯瓦西里语成功地“制约”了代表殖民主义的英语。而由此带来的结果却是负面的:与相邻的肯尼亚人相比,如今坦桑尼亚人的英语水平差了一大截。30年后的今天,坦桑尼亚人终于认识到,斯瓦西里语的用途毕竟是有限的,尤其在科技、外交、外贸等领域显然有其局限性。政界人物也开始反省:当时实行的这种语言上的“自我封闭”,实际上正是占了主导地位的“闭关锁国”观念的一种反映。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正式启动运行
- 从回收一部旧手机 看循环经济如何破局“不经济”怪圈
- 一生都反对军国主义的大江健三郎,走了……
- (新春走基层)往返近5000公里 列车26小时不停服务不停
- 拼多多产业带系列直播开进成都 做大“大运会效应” 助力消费提振
- 联合国强迫失踪问题委员会:哥伦比亚一机库存放约2万具尸体
- 中秋国庆假期第二天 安徽黄山迎客2.8万余人
- 端午假期拉萨火车站预计发送旅客5万多人次
- 京津沪客流强劲增长 2024太铁春运创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纪录
- 中国环境工程专家曲久辉院士获颁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奖
- 赋能酒企走出国门 贵州白酒产业瞄准国际市场
- 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 76名“海丝”青年福州寻迹“海丝”文化
- 一季度广东外贸进出口突破2万亿元 创历史同期新高
- 关爱发际线,从调整饮食模式做起
- 花好月圆夜 这场中越跨国中秋晚会有何看点?
- 长三角铁路清明发送旅客预计增2成
- 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家齐聚珠海以武会友
- 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守护“高颜值”盐城的生态底色
- 辽宁公安:2024年侦破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338起 挽损1.09亿余元
- 热门推荐
-
- 从“网红”变“长红”小帐篷撑起身边的“诗与远方”
- 《我要逆风去》为何开播受关注 主创披露创作细节
- 世卫组织:苏丹武装冲突已导致至少459人死亡
- 台风“帕布”生成 将致广东海面大风
- (新春见闻)闽南渔村“簪花围”出圈:传统与时尚交融
- 辽宁前三季度旅游综合收入5258亿元 同比增长39.5%
- 他从月入7万元跌至5千元 传统汽修人陷入“离和弃”困境
- 中国制造的发展变化:“老三样”焕发新生机 “新三样”展现新优势
- 全国首个智慧贸促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评价核算系统上线
- 拿下上市公司“奥斯卡”,中国人寿靠什么?
- “消费50榜单”评选启动 业内专家称中国线上消费呈现持续向好趋势
- 守护来自“星星的孩子”!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启动
- 全国冬至饭地图揭秘!五大流派 “食” 力交锋 你家乡属于哪一派?
- 广东出台新政扩大基层药品配送覆盖面
- 1月上海邮轮口岸13艘次邮轮出入境
- 国际识局:奥运在即,法国总理辞职为哪般?
- “扬帆计划·中国文学海外译介”项目正式启动
- 科创50ETF期权上市 科创板产品体系不断完善
- 加拿大西北地区野火肆虐 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 吉林将选派一批“科创专员”协助企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