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就 《银行保险机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制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有关司局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办法》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答:金融数据具有高价值和高敏感性,金融数据安全与国家安全和金融消费者权益密切相关。近年来,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变革加速演进,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数据合作共享日益频繁。与此同时,金融领域面临的数据安全风险形势复杂严峻,也给金融机构数据安全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对此,有必要充分发挥监管的“指挥棒”作用,通过强化政策要求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压实主体责任,完善内部机制,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确保客户信息和金融交易数据的安全。
二、《办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办法》共9章81条。包括总则、数据安全治理、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管理、数据安全技术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风险监测与处置、监督管理及附则。主要特点包括:
一是落实数据安全责任制。明确银行保险机构党委(党组)、董(理)事会对本单位数据安全工作负主体责任,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数据安全第一责任人,分管数据安全的领导为直接责任人。
二是明确数据安全归口管理部门。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指定数据安全归口管理部门,作为本机构负责数据安全工作的主责部门,承担制定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建立维护数据目录、推动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组织开展风险监测、预警及处置等职责。
三是将数据安全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明确管理流程,主动评估风险,对数据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监测,防止数据破坏、泄露、非法利用等安全事件发生。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审计部门定期对数据安全开展审计、监督检查与评价。
四是强化数据安全评估。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开展相关数据处理活动时,应事先开展安全评估。根据数据处理目的、性质和范围,分析数据安全风险和对数据主体权益影响,评估数据处理的必要性、合规性及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五是建立数据安全保护基线。将数据纳入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对存放或传输敏感级及以上数据的机房、网络实施重点防护,在数据全生命周期内采取有效访问控制管理措施,采用安全有效的传输方式保障数据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
三、《办法》在数据分类分级方面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答:《办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制定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建立数据目录和分类分级规范,动态管理和维护数据目录,并采取差异化的安全保护措施。在数据分类方面,对机构业务及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取、产生的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具体类型包括客户数据、业务数据、经营管理数据、系统运行和安全管理数据等。在数据分级方面,银行保险机构应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敏感程度,将数据分为核心数据、重要数据、一般数据,其中一般数据细分为敏感数据和其他一般数据;当数据的业务属性、重要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发生变化,导致安全级别不再适用的,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四、《办法》规定的数据安全管理职责有哪些?
答:《办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制定数据安全保护策略;根据数据处理目的、性质和范围,按照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要求,对相关数据业务处理活动进行安全评估,分析数据安全风险和对数据主体权益影响,评估数据处理的必要性、合规性及防控措施的有效性;收集数据应坚持“合法、正当、必要、诚信”原则,明确数据收集和处理的目的、方式、范围、规则,保障收集过程的数据安全性、数据来源可追溯;在数据集团内部共享的过程中,应建立总行(公司)与其子公司数据安全隔离的“防火墙”,并对共享数据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办法》还对数据加工、委托处理、共同处理、数据转移、数据跨境等具体的数据处理场景分别提出了相应安全管理要求。
五、《办法》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有哪些规定?
答:《办法》单独设置“个人信息保护”章节,以进一步落实《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上位法要求,体现保护消费者信息和权益的政策导向。主要规定包括:银行保险机构处理个人信息应按照“明确告知、授权同意”的原则实施,并限于实现金融业务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处理、共享和对外提供个人信息时,应当履行必要的告知义务,并取得必要同意。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处理个人信息属于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所必需的除外。在开展涉及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时,应当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委托第三方处理个人信息时,应明确受托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义务、保护措施和期限等。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的,银行保险机构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告。
六、《办法》规定的数据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处置机制包含哪些内容?
答:《办法》将数据安全事件根据影响范围和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级别。要求机构建立内部协调联动机制和外部服务商、第三方机构的报告机制。具体包括:一是制定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响应培训和应急演练。二是数据安全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处置,分析事件原因、评估事件影响、开展事件定级,按照预案及时采取业务、技术等措施控制事态。三是建立数据安全事件报告机制,根据事件安全等级制定报告流程,发生数据安全事件时按照规定报告,同时按照合同、协议等有关约定履行客户及合作方告知义务。四是发生数据安全事件或者使用的产品和服务存在缺陷时,立即开展调查评估,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银行保险机构应在数据安全事件发生2小时内向总局或其派出机构报告,并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提交正式书面报告。发生特别重大数据安全事件,银行保险机构应当立即采取处置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属地公安机关、金融监管机构报告。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每2小时将处置进展情况上报,直至处置结束。数据安全事件处置结束后,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将事件及其处置的评估、总结和改进报告报送属地监管部门。
七、《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情况如何?
答:《办法》起草过程中已广泛征求了有关部门及各类银行保险机构意见,并组织部分机构召开专题会议现场听取意见建议。2024年3月至4月,总局就《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各方反馈的相关合理化意见建议均被采纳,未采纳意见主要集中在数据审计周期、监管报送时限等方面。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文艺片长线放映,“亲情是治愈一切的力量”
- 第六届少儿国际舞蹈盛荟比拼激烈 最小街舞选手仅4岁
- 6月全国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5866.5万人次,同比增长10.5%
- 国铁集团:针对部分地区严重汛情果断采取主动避险措施
- 英国湖南同乡会2023迎新活动在伦敦举办
- 强飓风“希拉里”来袭 美国加州首次发布热带风暴警告
- 重庆首个西部金融数据平台上线
- 江苏沿海迎来“小开渔” 近500艘渔船相继驶向大海
- 福建平潭国际邮轮航线启动以来出入境旅客1.4万余人次
- 浙江:按每万人1至2台要求设置AED
- 世界海拔最高油田日产量创历史新高
- 首都图书馆推出百余场文化活动 邀读者过书香年
- 朱乃诚:石峁皇城台石雕龙是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源头
- 联合国公布对近东救济工程处调查情况
- 第八届郁达夫小说奖获奖名单揭晓 杨方、金仁顺分获首奖
- 走进民企看发展丨“纺二代”庄耀中:向新而行 一辈子做好“一根丝”
- 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生5.1级地震 多地有震感
- 多次瞒报财务信息 民主党要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
- 商场防坠落,细节有待加强
- 疾控专家谈防疫细节:收快递应避免“暴力拆除”
- 热门推荐
-
- 刘贺身高多少?“孔子衣镜”如何构成?海昏侯墓研究有新进展
- 海南今年已发放逾亿元消费券 重点拉动离岛免税消费
- 心跳“发动机”点火原理被发现 为心律失常防治提供依据
- 现代粤剧《无声的功勋》在京首演 讲述澳门爱国人士故事
- 从乘风而上到造风起航!2024年巨量引擎城市生态大会圆满落幕
- 截至今年6月底北京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69.2万辆
- 甘肃省启动省级防汛抗洪四级应急响应
- 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 川剧老剧种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 山西:2025年大型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 “化工城”吉林吸引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就业
- 西安:职业乐手“联袂”青少年演绎经典
- “继续坚定不移投资中国市场”
- 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推广周启动 携手共促农业发展
- 8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460元 下调74个基点
- 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3座新建车站正式亮相
- (八闽千姿)闽南“张氏大宗”的见证:两岸张廖本一家
- (经济观察)中国M2总量突破300万亿元意味着什么?
- 日本首个航空领域虚拟形象诞生!“她”沉迷中文且了解中国文化
- 宁夏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赋能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 途家国庆乡村民宿报告:疫情下乡村民宿价量齐涨同比超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