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第一大省”明年怎么干?从这三句“老话”里读出新意
就在12月13日,今年国内大批量进口的首船智利车厘子运抵广州南沙港。
这批重量超万吨、不远万里来到广东的智利车厘子,不仅刷新了国内海运车厘子单批次到港量之最,也正式宣告新一年度的“车厘子季”开锣。本季将有12船车厘子在农历春节前陆续到达国内市场,预计总量超1万自然箱,有望实现同比翻倍增长。
可预见的“车厘子自由”,背后是广东稳定可预期的开放。从加开“车厘子专线”,到不断强化“中国第一展”广交天下客的招商实力,我们不难窥见广东面对贸易不确定性上升,仍旧坚定以开放姿态应对的坚定态度。
“复杂性、挑战性、严峻性多年未有。”这是不少中外媒体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的描述。作为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的广东,得风气之先的同时,自然也率先感受压力。站在年终岁尾的当下,站在又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的关键节点,三句常读常新的“老话”,或许能窥见来年“经济第一大省”发展的新思路。
“经济大省挑大梁”:接招之后如何化招?
早在2022年,中央就首次提出: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6%的广东,当承其重。
与此同时,对于地处开放前沿的广东而言,“挑大梁”也有更深一层含义:不仅要在全国经济大局中当好“顶梁柱”,更意味着有逆流来时,能在逆势中稳住阵脚,当好“中流砥柱”。
在挑起大梁过程中,外贸所占据的分量不小。
回顾广东这一年多来外贸的情势,更能读懂这条曲折向上的增长线背后来之不易——2023年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仍然微降0.1%,最终在全年收官之时才实现增长0.3%的逆转。
这样的“险胜”,不禁让人担忧:外贸大省发展是否已经见顶?
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期间,广东公布了今年前11个月外贸情况——进出口总额达8.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快于全国增速5.1个百分点。这样的成绩似乎又打破了上述“预言”。
数据波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经济此消彼长的周期性起伏。读懂数据背后的根本性变化,才能真正读懂这一轮“逆袭”之外,增长的延续让人们对经济形势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信心,也要有“花无百日红”的清醒。
过去广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传统路径确实已有“见顶”之势,撑住外贸基本盘的力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从内生动力上看,今年前11个月,广东民营企业进出口5.27万亿元,增长15.8%,较广东整体进出口增速快5.8个百分点,从出海抢订单、到电子信息类产品的源头创新……在事关广东外贸发展的关键节点中,民营企业的身影越来越坚实,这也生动地说明一个道理,任何外部冲击和挑战都是外因,最主要的是内在强大。
要知道,2023年前三季度,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下降9%。而今年前11个月,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58万亿元,增长1.3%。
“关键变量”正是广东坚定扩大经贸“朋友圈”的发展思路。持续利用广交会、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向海外招才引智,用可预期的投资环境,稳住外资,扭转局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加强出口多元化发展,通过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在开放中站稳脚跟,在挑战中挑起大梁,这是广东坚持扩大开放的来时路,也是广东在躬身实践中,回答何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行时。
“纵深推进大湾区建设”:变数里如何寻找定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湾区经济——让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已经建设5年多的粤港澳大湾区。
事实上,早在去年广东就已经提出将“纵深推进大湾区建设”。而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的第二天,广东又再次明确态度,将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粤港澳三地综合优势,携手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牵引带动全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来年如何发展湾区经济的广东回答。
粤港澳大湾区,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汇聚了约8600万的人口,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出超全国1/10的经济总量,它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也是经济发展质量最高、最具“含金量”的地区之一。
体量大、质量高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特点,却远非湾区经济的全部。
且看大湾区历时四年多、刚刚完成的一项“壮举”。连接广东珠海和江门的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作为港珠澳大桥西延线,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让大湾区的城市,珠海到江门的通行时间,从原来的1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左右。
跨海跨江通道群的“穿针引线”,让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城市群串珠成链,搭建起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动脉”。而“轨道上的大湾区”也在频频提速,助力大湾区构建“1小时生活圈”——湾区经济,已经不再仅仅只是“大湾区内经济”,也不是“断层式”的高增长,区域协调的顶层设计,正在湾区经济溢出更大效益。
而在另一个层面上,湾区经济的深意还不止于此。去年4月,“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项目正式运行。这项跨境创新让东莞出口货物只需要先在本地完成安检和航空打板,就能通过水路直抵香港国际机场装机运往全球,实现出口航空货物“直装”和进口航空货物“直提”,效率大幅提升。
不久前,香港机管局宣布斥资约43亿元人民币,购入珠海机场35%的股权。通过这一举措,实现香港、珠海两地机场优势互补,不仅可以为珠海机场带来更多的客量,也能“顺接”香港国际机场的广阔航空网络连接全球各地,达到互利共赢。
大湾区建设行至纵深,粤港澳三地对大湾区“一体化市场”的理解也在逐步深化,锚定“市场共享”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时空距离在大幅缩短,制度层面的距离也在不断压缩。粤港澳带动更多区域和领域积极“入圈”、紧密相连的同时,又“格局打开”,变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以“湾区之名”打造了大量突破体制机制限制的制度创新。
将外部优势转化为内部活力,这又是湾区经济的一大“先行”经验。纵深推进大湾区建设,如今早已不是大湾区内部的探索,更要发挥湾区牵引作用。既发挥湾区经济的体量,形成溢出效益,也要发挥大湾区经济的“含金量”。将自身改革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让一次次走向纵深的探索,成为新的驱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发展的引擎。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从释放的信号里见信心
从“新三样”火爆海外市场,到纷至沓来的外资扎根湾区,加码广东新一轮发展。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密切互动,合力撑开了过去一年崭新的局面。
但瞻望来年经济形势,不仅要在当前的“形”中预判走势,也要通过多维度分析,解读新政策、读懂新信号。
从回归的烟火气,看政策落地湾区的有效性。在过去的10月份,广东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7%,比上月加快3.0个百分点。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及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进一步显效,消费需求加速释放。
而从政策效应的层面看,政策的边际效益更加明显。9月一揽子增量政策措施逐步落地见效,消费、金融、房地产等部分指标当月即出现边际改善,同时,9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8月收窄0.5个百分点,1—10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万亿元,同比增长0.9%,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烟火气的快速回归,让有效市场活力更加充盈。
从新质生产力的转化速度,看政策取向一致性形成的“合力”。最新数据显示,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8年全国第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连续8年全国第一。
而另一方面,新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并不孤立于源头创新之外。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6.9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前三季度增长8.7%,也明显高于服务业的增速。
打破科技产品到市场最后一公里转化的难点、堵点,广东通过让多项政策同向发力,让新质生产力在南粤加速奔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
而在今年10月,广东就正式施行《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通过立法形式守护创新,支持新产业。不止聚焦科技创新本身,其中创新性地提出针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的容错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使用创新产品等等。
面对澎湃的市场需求,广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将实验室里的创新转化为来自多个维度政策的全链条扶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在南粤大地有了具象化的呈现,从漫灌到滴灌,还将实施更大范围,让人期待。
穿越周期,洞见趋势。雄关漫道,对于广东而言,无论是转换动能,还是迎接新的外部挑战,都是一次挑战自我,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从头越”。我们在三句“老话”中读懂广东肩负“经济第一大省”的重任,更要常读常新,转变思路,在新的变革中领悟深意和新意。
(总台记者 林丽丽 戴威)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万千气象看中国 |“我希望两周内能去山西考察”
- 企业将离职员工列入“黑名单”被判赔偿
- 国医大师陈可冀谈小暑节气与养生
- 美国今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上修至3%
- 深汕高铁“坪山东二号”超大直径盾构机始发
- 售卖25条变质黄花鱼 广州百佳一分店被立案调查
- 江苏沿海迎来候鸟迁徙高峰期 黄海湿地成鸟类天堂
- 疫情提升控糖意识,为何这些甜食反而卖得更好了
- 又现“春节价”,洗剪吹为啥越来越贵?
- 广船国际和黄埔文冲在手订单交船期已排至2027年
- 中国建设银行公布2023年第三季度经营业绩
- 东北三省一区共建东北海陆大通道成效显著
- 2022年中国电影:新主流电影引领市场 行业发展彰显韧性
- 盘活“沉睡”遗产 浙江千年古村绘就蝶变“新画卷”
- 北京推出暑期旅游线路 加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
- 泰国总理将正式访问香港
- 杭州: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为15%
- 快讯!俄罗斯总统普京将访问印度
- 已致60死145伤!普京紧急指示,多国强烈谴责
- 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被裁定在任期间滥用政治权力
- 热门推荐
-
- 从“书架”走上“生产线” 高校科研成果如何落地生“金”?
- 北京延庆冰雪欢乐季启动 推出六大板块百余项文旅活动
- 青海:“交通+” 打通美好生活新畅途
- 西班牙推出带薪“气候假”
- 两部门:加大对受灾情影响较大的重点区域各类信贷投放力度
- 中国安能完成河北涿州一河堤围堰漫堤险情处置
- 野营地不该成“撒野地”
- 杭州今年已推出保障性租赁住房1.31万套
- 北纬25度的“藏蓝力量”:服务游客护美景 6年收获千余次感谢
- 北京拟加强地名文化保护 创新地名应体现地域特色及功能定位
- (身边的变化)回乡助稀土高质量发展的“65后”教授
- 陕西府谷:因地制宜 “方寸地”释放出乡村振兴新活力
- 中国铁路院校课程助力马东铁“本土化”运营
- 欧盟发布“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 欧盟中国商会表示关切
- 几内亚过渡总统宣布解散过渡政府
- 广西启动中国—东盟水果交易中心项目
- 青海民和县共设置129个安置点 集中安置11054人
- 中新健康 | 中国红基会成长天使基金资助小胖威利综合征患儿近700人次
- 四川成都两条地铁新线开通 运营里程超670公里
- 珠江流域维持双应急响应 部分河流或有超警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