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见证·中国机遇)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通过不断引入新技术、增加附加值,中国汽车业正在实现更大发展。”德国采埃孚集团首席执行官霍尔格·克莱因(中文名柯皓哲)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一家全球性技术公司,采埃孚将继续加码投资中国市场,坚持创新,持续推进本土化,不断提升以中国市场为主体的亚太地区在采埃孚全球市场的地位。
采埃孚是全球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1981年进入中国市场。目前,采埃孚在上海设置亚太区总部,在中国各地开设5家研发中心及近50家制造工厂。2023年,采埃孚在中国市场销售额再创新高,达81亿欧元,比上年增长5.2%。
柯皓哲曾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对中国市场、中国发展有着切身体会。柯皓哲表示,采埃孚与中国本土整车企业共成长,在互学互鉴中实现互利共赢。目前,采埃孚在华业务占整个集团业务约20%,未来目标是将这一比例提升至30%。今年,采埃孚在武汉投资了安全气囊生产基地项目和汽车制动产品线升级项目,在广州建立的新的研发中心已投入运营。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中国市场规模极具吸引力,中国的创新能力也同样重要。中国客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度非常高,使得我们能在中国开发最新技术,进而推广至全球。”柯皓哲举例道,采埃孚推出首个800伏碳化硅电驱动系统时,首位客户正是来自中国。经过40多年发展,采埃孚在中国历经“中国销售”“中国制造”“中国研发”等阶段,“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柯皓哲说,对采埃孚而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品和技术率先推出的重要基地和创新中心之一。当前,采埃孚正与中国伙伴合作,将线控转向和后轮转向技术引入中国市场,并加快推进张家港基地扩建项目,以实现后轮转向系统的本土化生产。该项目将显著降低成本,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的升级发展。
柯皓哲表示,中国大力推动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为采埃孚在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不久前举行的2024年德国汉诺威国际交通运输博览会期间,采埃孚与中国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先进的商用车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引入中国市场。采埃孚还参与风电传动业务,在天津设立了工厂,为风机生产零部件。
柯皓哲表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人为地设置贸易壁垒,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将让多数企业利益受损。德中、欧中之间应进行更多交流对话,增进彼此理解,不断加强合作。“我相信,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将使所有企业更具活力,从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柯皓哲说。(人民日报 记者 刘仲华)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德兴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为河湖增色百姓增收
- 美政府又要关门?白宫促国会批准短期协议避免停摆
- 江西金溪蜜梨结出产业“致富果” 助农增收乡村兴
- “善用香港营商优势 促进鲁港经贸合作研讨会”举行 为推动鲁港合作贡献智慧
- 北京市郊铁路:1月10日起 怀柔-密云线列车开行时点调整
- 深陷学术不端风波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宣布辞职
- 尹锡悦逮捕令成空文,韩国政治猫鼠游戏几时休? | 国际识局
- 河北雄安新区行政区划代码正式用于户籍管理工作
- 三支团队在气候解决方案大中华区决赛胜出 将参加全球总决赛
- 新书《信仰——周恩来岭南纪事》广州首发
- 促民企壮大“动真格”:政府部门已行动 企业称轻装上阵
- 博物馆玻璃脱落 砸碎“贵州龙化石”
- 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开幕
- 英国政要与马斯克就骚乱问题掀“口水战”
- 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进入候鸟越冬高峰期
- 中国将迎新冠“乙类乙管”后首次高考 北京多部门护航考试安全
- 海外名校博士厦门行
- 气旋风暴“比尔乔伊”逼近 印度巴基斯坦近15万人疏散
- 海关总署回应中国贸易顺差:中国不追求贸易顺差
- 全国专家学者厦门共话毒品治理前沿议题
- 热门推荐
-
- 安徽黄山千年迎客松开花
- 用103℃水蒸气为八旬老人“动手术”
- 2023年西藏文化产业产值逾89亿元 旅游总收入651亿元
- 德国出现首例猴痘病毒新变种
- 美国推动北约东进亚太不得人心
- 后浪成劲浪 浙江桐乡民营企业何以生生不息?
- 房地产政策适时调整优化
- 【春运进行时】春运过半——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3亿人次
- “为了挽救孩子,做多少都不为过”
- 美国务卿布林肯将短暂访问以色列
- 微短剧《正定龙胆亮银枪》正定开机 以戏曲艺术展河北魅力
- (投资中国)爱普生中国董事长: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优势无可取代
- 出游旺楼市淡 中国35城“十一”假期日均成交量同比降约两成
- 对华半导体管制升级,“从1到100”国产替代在路上
- 普京:何为俄罗斯生死攸关问题?
- 18家学(协)会助推科技文化融合 北京组建动画科技创新共同体
- 前三季度,我国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增长5.1%
- (“一带一路”10周年)拓合作、释红利 “一带一路”壮大“丝路电商”
- 推动商事调解高质量发展(锐财经)
- 农业农村部:全年粮食生产基础较好 早稻呈增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