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翻滚话丰年
【聚焦农业遗产】
“白鹇鸟把红米的种子撒在梯田上,秧姑娘就出生了……”哈尼族古歌声声悠扬,轻拂过层叠如画的哈尼梯田。
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坐落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地。“三犁三耙”的农耕哲学,森林、梯田、村寨、水系“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当地人民尊崇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印证,堪称人类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这几天,阿者科村的民宿老板、哈尼族姑娘张萍正忙着带领游客在梯田捉鱼。她忙得脚不沾地,却满心欢喜:“因为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所以我回到家乡发展。”地处红河州元阳县的阿者科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也是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五个重点村寨之一。
1300多年前,崇拜自然的哈尼族先民在森林之下搭屋建寨,又在村寨周边依山开垦梯田。梯田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巅,级数最多可达到3700多级。哈尼族人修渠灌田,创造了木刻分水等水利技术。千百年来,公平和谐的梯田用水习俗,蕴含着古老的生态智慧。
“红河哈尼梯田还是生物多样性宝库,为动植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空间,培育出了云南最多的传统红米品种,同时作为人工湿地,还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红河学院卢鹏教授说。
山水若四季长流,梯田可长年饱水。哈尼族人深知,保护好水系就是守住了遗产命脉。“元阳县实行沟渠管护村民自治模式,恢复推行传统的‘赶沟人’制度和木刻分水法,把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纳入遗产区村规民约。”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徐忠亮介绍。在哈尼梯田里,时常能见到“赶沟人”扛着锄头巡查沟渠,180余名沟长守护着水系长流。
“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推广,梯田红米品牌不断涌现,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实施……良好的生态也反哺着世代居住于此的哈尼族人。“以前村里没有民宿,现在开了八九家餐馆、两家民宿,还有‘火塘咖啡’,游客多得很嘛!”阿者科村党支部书记普字成开心地说。
阿者科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世界遗产地的生动实践。哈尼梯田遗产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3928元增长到2023年的14736元,走出了一条发挥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打通“两山”转换的新路子。
“拉珍莫!”哈尼族的祝酒词铿锵有力,伴着田间弥漫的阵阵稻香,阿者科村的村民们手捧满溢的红米酒,笑脸盈盈,共同祈盼来年也有个好收成。
(本报记者 徐鑫雨)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寻味中华丨文博)观中国最古老“桌游”,赏秦汉社交“顶流”
- 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现场谈判竞价结束
- 北京市2024年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年报开始
- 智利驻华大使:希望继续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葡萄酒供应商之一
- 专访波士顿咨询吴淳:中国为跨国企业提供了大量 “确定性” 机会
- 吉林将打造“松江十二韵”世界级文旅体验区
- 甘肃:倡全民阅读活力共建“书香陇原”
- 国际专家读懂中国高质量发展:活力和创新是最为关键的推动力
- 广西完成2024年高考评卷工作 6月25日16时起可查询成绩
- 美“毒列车”事故现场挖出近7吨受污染土壤 超400万升污染水
- 文化中国行丨掐丝、上釉、镶嵌……来看精美的花丝镶嵌作品→
- 一季度中国清洁能源建设景气指数处于较景气区间
- 经济学家:美联储明年或降低利率1个百分点 美经济衰退可能性仍接近50%
- 筑牢北疆绿色长城(美丽中国)
- 舟山跨海大桥通车15周年:海岛变通途 共绘发展新篇章
- 加皇家骑警与美FBI称挫败大规模恐袭计划 加方逮捕一男子
- 数读中国丨市场需求回暖 工业经济回升具备有力支撑
- 10月15日央行开展683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各地积极探索激发文化活力 打好城市“特色牌”
- 宁夏银川:高铁成中秋假期铁路出行首选
- 热门推荐
-
- “锦绣中华: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首展亮相苏州
- 武汉至重庆高速公路湖北段加快推进
- 山西晋中援非医师用针灸“圈粉”非洲患者
- 情侣间的转账分手后能要回吗?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2023年精品节目片单发布
- 暑期消费持续升温 文旅融合跑出“加速度”
-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广州开建
- 东西问·中外对话|朔尔茨访华,对中欧关系有何启示?
- 前三季度医保结算69.16亿人次 统筹基金支出1.76万亿元
- 桑拿天如何戴口罩?老人儿童和慢病者少扎堆
- 广西与越南深化传统医药领域合作
- 20余位书画家在港办笔会庆回归
- 尼日利亚100多名平民遭武装分子绑架
- 四川剑阁:镇党委书记离任“交树交印” 保护翠云廊古柏
- “太极老人”今年100岁
- 海外网评:金砖迎新,汇聚团结合作的“南方”力量
- 两岸书画家四川内江共绘两岸情缘
- 揭秘两性问题关键:让男士学会了解和爱女人
- 多地特色农产品迎来采收季 产销两旺“串”起致富路
- 纪录片《江豚归来》研讨会召开:生动讲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