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先行|山西乡宁赴江苏宜兴“求学” 抟土制壶架两地交流桥梁
中新网宜兴11月15日电 (杨佩佩)2024乡宁&宜兴紫砂产业交流与发展大会15日在江苏宜兴举办。两座相隔千里的城市,因紫砂结缘,抟土制壶架起两地交流桥梁。
宜兴位于太湖西岸、江苏省西南部,宜兴紫砂甲天下,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被誉为“中国陶都”,当地所产紫砂陶器蜚声中外。乡宁位于黄河中游、山西省西南部,紫砂陶土等储量丰富,生产制作紫砂陶器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共乡宁县委书记杨建军表示,乡宁紫砂陶土量大质优,探明储量20亿吨,品种27个,经权威机构检测,有三种原矿品质上乘,这里资源禀赋优势,与宜兴的地位技术优势,之间蕴含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共赢潜力。
“两地‘珠联璧合’,必定能实现紫砂文化传承和紫砂产业发展‘两相宜’。”杨建军说,近年来,乡宁正在学习宜兴经验,深挖紫砂文化,重塑紫砂产业,加快打造“中国北方紫砂之都”,让乡宁紫砂“器走天下”。
乡宁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武红权坦言,“目前,乡宁紫砂产业发展在资源研发、产品创新、技术提升等方面与宜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我们来到宜兴、虚心学习。”
考古发现,乡宁仰韶文化时期已生产陶器,汉代生产广泛,明清列为贡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乡宁牵手宜兴,专程从宜兴聘请多位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发展紫砂、赓续传承技艺,生产的紫砂工艺品风格独特。
近年来,紫砂产业成为乡宁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当地新一代紫砂人怀揣热情和梦想再次南下宜兴,两地的紫砂缘分时隔四十年后重新延续。
宜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许伟英表示,此次大会必将为传承千年的紫砂文化和传统技艺开辟新路径,期待宜兴和乡宁在未来更高的平台、更宽的领域开展多元合作,实现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共赢。同时,希望两地的紫砂艺人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发展,推动紫砂跨界融合集群发展。
大会期间,“宜兴·乡宁紫砂产业合作基地”揭牌成立。这是推动两地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实现互利共赢的里程碑,宜兴与乡宁在紫砂产业领域的合作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双方将在资源共享、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
此外,乡宁为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宜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宜兴市工艺美术学会授予“紫砂文化学术交流基地”牌匾,并向参会的紫砂艺人发出聘书,推进紫砂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建立紫砂技艺传承与创新的长效机制。
此次活动由中共乡宁县委、乡宁县人民政府主办,乡宁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乡宁示范区文化旅游集团承办,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协办。(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浙江清廉民企观察:“廉动力”促海岛强发展
- 靠吃中药脱离透析 戏不大
- 这一重磅论坛香港、深圳同步开幕!李家超、楼继伟、法国前总理都来了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重庆:“山水之城”的未来科技感
- 外媒:伊朗多地防空系统启动
- 重庆高速回应“多辆车被扎胎”事件:系图钉从货车掉落所致
- 大灾理赔迎来首个全国性行业自律规范
- 济南公安创新便民惠企举措 实现户籍业务“不见面办理”
- 内蒙古武川县:“小土豆”成致富“大产业”
- 法国警告特朗普:不要威胁欧盟的“主权边界”
- 展古都历史文脉 “魅力北京”亮相贝尔格莱德国际旅游博览会
- 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出台《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管理办法》
- 山东大部今明天降水稀少有利震后救援 半岛地区局部或现雷阵雨
- “遇见你是个奇迹”——韩国民众雨中惜别“福宝”
- 雷佳领衔歌剧《边城》 展现诗意湘西世界
- “五一”假期北京市属公园迎客创十年来新高
- “深圳-新加坡-三亚-深圳”定期国际货运航线开通
- 首轮集采降价48%之后 胰岛素接续采购价再降3.8%
- 安徽芜湖一黄金店内交易双方发生纠纷 官方发布通报
- 小提琴协奏曲《红楼梦》首次奏响京城
- 热门推荐
-
- 第七批国家药品集采中选结果近日出炉 湖南患者或11月用上降价药
- 如何统筹发展和保护?甘肃多措念好“生态经”
- 数字博物馆里戴上VR设备 可漫游渣滓洞、白公馆
- 前三季度中国钢铁行业运行平稳 钢材需求有望逐步恢复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郴州!
- 19万市民走出家门履行植树义务
- 陪拍服务悄然兴起 成年轻人社交新模式
- 乌克兰总统向最高拉达提交延长战时状态和全民动员的法案
- “同一个明月 同一个梦想”中秋赏月慢直播在北京古观象台举行
- 远离精神内耗,人人都爱苏东坡
- 洪森出任柬埔寨第五届参议院主席
- 暴雪中心预报在河南,为何两湖“受伤”更重?
- 特朗普律师:考虑申请将“封口费”案转至更保守法院
- 因应预算缺口 德国提前取消电动汽车补贴计划
- 国庆假期China Travel热度不减!新疆成境外游客热门选择
- 新疆喀什抢抓自贸试验区建设机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当选国际科学理事会副主席
- 老人无节制“买买买”多半是这个病闹的
- 第二十五届中国中部农博会销售签约逾百亿元
- 文化遗产“活”起来,线上线下融合带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