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念好绿色发展经 “犇”出特色致富路
中新网南平11月5日电 (夏贵萍徐枫王德锋)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主导培育产业,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前景广阔的特色养殖之路。
“哞哞哞……”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叫声,走进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渭田镇潘墩村华农家庭农场,只见膘肥体壮的牛儿嚼食新鲜的草料,饲料推土机、饲料投喂车正在来回忙碌地给牛儿添加饲草,给牛配料、加料。
当记者和华农家庭农场负责人潘国新谈起养牛收入时,他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说:“2023年农场出栏肉牛300多头,收入达到850万元,纯利润约100万元,带动周边部分农户、脱贫户年均增收5万元,村财收入2万元。”
潘国新是潘墩村的养殖能手,从起初的小试牛刀,虚心向他人请教养殖技术,到如今成为行家里手,经过多年的发展,他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这正是源于他独特的养殖技术——原位发酵床生态养牛技术。“我们农场使用原位发酵床生态养牛技术,和传统养牛场相比,是没有废弃物和排泄物排出,用水量可以节约80%,人工成本可以节约50%以上,后续在无害化基础上还可以将牛粪深加工成有机肥。”潘国新介绍道。
华农家庭农场不仅在生态养殖上实现循环利用,还使用废物回收,减少污染。潘国新坚持绿色生态养殖,以玉米秸秆为饲食,一方面解决渭田镇农业大镇废弃玉米秸秆无法处理去向的问题,避免了在田间焚烧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村民增加了一笔额外的收入,助农增效增收。“农场养殖以玉米秸秆为饲食,目前每年向周边农户收购玉米秸秆4000多吨,收购金额达120万元。”潘国新说道。
截至目前,该产业链顺带为当地农民工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200余人,厂内固定工作人员6人,雇佣的工人均来自周边的脱贫户或务农的人员。
当谈及下一步的规划时,潘国新说,他打算在养好肉牛的基础上,以无害化为基础将牛粪结合当地食用菌报废料、百年蔗渣进行深加工成有机肥,可供茶园、果园、田地、林地、食用菌培育使用,在废物利用的同时,还能保护环境带动村民和村财增收。(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发现最美铁路:月宜长安宿,春好锦官行
- 业界研讨2023年春节档电影现象
- 青海:加强动态监测帮扶 新增防止返贫监测对象2.2万人
- 春节4.74亿出游人次创新高,流动的中国活力“热辣滚烫”
- 被静电支配的恐惧又来了 全国静电指数地图看哪里将变身人形磁铁
- 文旅新春大集启动 福建宁德促文旅市场复苏回暖
- 苏州昆剧院在深圳推出6场精彩昆曲演出
- 湖北出台红十字会条例 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 梨园名家荟萃 金牌戏曲作曲家朱绍玉作品专场音乐会举办
- 河南信阳四高一宿舍住48人?官方:尚未开学,责成停止使用该宿舍
- 坚守殷墟考古一线 何毓灵建议搭数字化平台让全球甲骨“回归”
- 报告显示:2021短视频行业低俗庸俗媚俗等问题明显改观
- 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稳步改善 引数万羽候鸟迁飞
- 自导自演、摆拍绑架,4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 “中国电饭锅之乡”广东廉江今年上半年小家电出口增逾两成
- 蔡文静:当年的“愣头青”,活得越来越洒脱
- 巴基斯坦一日发生两起炸弹袭击事件 共致10人死亡
- 巴基斯坦一空军基地遇袭 巴军挫败袭击并开展清剿行动
- 重庆合川:以“统战+”模式 探索基层统战组织建设新路径
- “兰亭——中国工笔画展览”在莫斯科举行
- 热门推荐
-
- 新疆(昌吉)种交会开幕吸引逾500家企业参展
- (聚焦海峡论坛)两岸农业界人士携手探索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 《我爸没说的那件事》终极海报预告双发
-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团:探索多场景、多角度的中国“大公益”新模式
- 南珠高铁南玉段开始联调联试 预计2024年底具备开通条件
- 山东烟台破获一起走私螃蟹案 涉案水产品1万余斤
- 交通运输部:9月30日-10月6日全国货运物流有序运行
- 吉乌塔三国总理举行会谈 聚焦边界问题与跨区域合作
- 北京链家推出五大社区服务 助力打造美好便民生活
- 四川宝兴县一河道内发现野生死亡大熊猫
- 渔民海上遇险 漳州海警海空联动救援
- 2023年青海湖裸鲤原种苗达到增殖放流标准
- “东港草莓”今冬上市以来累计出口218吨 覆盖10余个国家和地区
- 中基协:4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较上月增逾4000亿元
- 浙江:超20万辆新能源汽车充上绿电
- 识别AI诈骗不能靠老人“听力”
- 天津市首个湿地生态气象观测站在静海区投用
- 简化捐献流程 京津冀已搭建“三献”信息共享平台
- 天路“暖心活动”绘就高原乡村新画卷
- “平安”视角看先行:浙江如何守护“四季皆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