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掘进突破1000环
中新网上海10月20日电 (谢梦圆)20日10时18分,由中国自主研制、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顺利掘进至第1000环,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崇太长江隧道连接上海市崇明区和江苏省太仓市,隧道全长14.25千米,其中盾构段长13.2千米,采取单洞双线设计,是目前世界高铁隧道独头掘进距离最长(11325.5米)、盾构直径最大(15.4米)、过江设计时速最高(350公里/小时)、长江水下最深(89米)的工程。该项目建成运营后,将实现高铁穿越长江不减速的壮举。
崇太长江隧道崇明区3号井至太仓市2号井盾构段采用“领航号”盾构机掘进施工,该盾构机长128米,总重约4000吨,刀盘直径15.4米,计划由北向南独头掘进11325.5米,是目前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盾构施工将挑战超长距离掘进、施工组织、泥水环流、物料运输、隧道轴线精准控制、通风管理、同步衬砌及后期运营安全保障等工程技术难题。”中铁隧道局崇太长江隧道项目副经理刘建平介绍。
为确保盾构机高效顺利掘进,项目团队集合先进的盾构设计制造理念,应用数字孪生与仿真、感控一体化智能建造、可视化、云计算、虚实融合、视景融合、AI巡检等先进技术,形成以“智能感知、智能掘进、智能拼装、智能预制、智能运输、智能通风、智能检测、智能管控”八大智能建造体系,将智能化理念和技术深度嵌入到隧道建造全过程。
目前,“领航号”盾构机已越过长江北岸大堤进入长江1108米,以“有人值守、无人动手”的方式向前自主掘进,所处的地质具有含硬质胶结物、水下强弱透水地层交替、冲淤变化交替并伴有有害气体涌出等特点,每掘进2米即完成一环管片的拼装,建成后的隧道浑然一体、巧夺天工。
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是沪渝蓉高铁的东段线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江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沿江通道主要路网客流、沿海及京沪通道部分直通上海客流的运输。该项目建成后,在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间建起一条快速新通道,对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优化沿长江地区铁路网布局、服务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院士专家齐聚安徽淮北 共话新型半导体融合创新发展
- 为“花园城市”增绿添彩 北京打造生态文化风景廊道
- 欧洲动力电池为何难产
- 5月29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昨天下降0.22个点
- 2024广东时装周展现“非遗”焕新魅力
- 老挝杂技教育者红姆巴斯:杂技是身体的艺术 更是沟通世界的语言
- 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研讨会在京举行 被赞“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乡土中国长卷”
- 悄悄告诉你,冬日的温柔都藏在林芝
- 国内煤炭需求同比较快增长 煤电兜底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 “西藏人人健康”系列公益活动在拉萨开展
- 黑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达168个 5个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二批认定清单
- 【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对话·大运河丨郑晶:打造“大运河百科全书” 促进世界运河交流互鉴
- 从四个维度看2024年中国经济
- 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蓝色预警
- 东航航餐吃出异物:哪儿来的?该找谁?
- 流域155座大中型水库全部投入防洪运用 水利部海委会全力迎战流域性大洪水
- 德国各界冀德中进一步增进互利合作
- 普京签令 延长禁止进口西方国家部分食品措施
- 狮子洋通道主桥锚碇完成底板施工
- 日本本州东海岸远海发生5.8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热门推荐
-
- 关注儿童健康,既要防患未然也别小病大治
- 黑龙江机场集团年旅客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 市场监管总局:累计对45.03万户企业实施强制退出
- 欧美同学会第三届“双创”大赛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赛区(河北廊坊)决赛在廊坊举行
- 全球近百家画廊和机构助阵2023艺术厦门国际博览会
-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国央企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在共建国家创造近百万就业岗位
- 浙江高温“霸榜”全国前十 各地为民众“送清凉”
- “近视神药”国内上市 专家称须谨慎使用
- 浙江乌镇:计划2025年数字经济产业收入超200亿元
- 云南曲靖三获“中国投资热点城市” 打造开放投资热土
- 透过数据看“暖意”:多措并举促经济、惠民生、暖民心
- 国家能源局: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
- 修一只玩具熊要9060元 网红“玩偶医生”陷收费争议
- 年轻人“闯入”老年旅行团,有人惊喜有人不适
- 深圳福田推出文体场馆“一网统管·一键预约”平台
- 广州方舱医院推动实现“快进快出” 已有2.1万人出舱
- 韩国会通过李在明拘留同意案 法院将进行逮捕必要性审查
- 2023年河北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3500亿元
- 日本拟启动核污染水排海 国内外反对声迭起
- 施普林格·自然同行评审新平台已支持超过560万作者逾100万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