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粮收获已过半 看各地良种良法保丰收
农业农村部消息: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粮收获高峰期,连续6天日收面积超过3000万亩。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0月10日,全国秋粮已收获54.8%,进度同比快1.7个百分点。
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5%左右,是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今年秋粮面积继续增加,财政支持、科技护航、金融助力,各地良种良技良法保丰收。
黑龙江: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
东北地区秋粮面积占全国秋粮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眼下,黑龙江省已秋收近一亿亩。今年,黑龙江筛选适合全省不同积温带的主导品种135个,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富裕县种粮大户王友宝今年换上了高产耐盐碱大豆新品种“黑农531”,收获下来的大豆经过专家测产,每亩达488斤。
江西:重点推广小型农机具 让山区耕地变容易
眼下,江西1400多万亩中稻正在集中收割。今年江西重点推广小型农机具,让山区面积狭小、分散且坡度较大的耕地也变得容易耕作。在井冈山,当地今年新购置的320多台小农机,让14.6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河北:大面积推广密植+水肥精准调控等增产措施
河北省6200多万亩秋粮已进入收获高峰,其中大部分作物是玉米。今年河北大面积推广密植+水肥精准调控等增产措施,5215万亩玉米平均亩密度增加129株,加上秋粮生长期间光温水资源充足,今年河北有望是秋粮产量增幅最大的一年。
山东、山西:集成技术助力玉米提单产
为大面积提升单产,山东在全省布局建设了6个单产提升引领区,共安排2.95亿元资金,重点推广玉米单产提升5项打包技术,预计项目区增产幅度达到10%以上。
聚焦旱作地区提单产,山西省今年在9个市27个县重点推广有机旱作集成技术。在翼城县里砦村的示范田里,用上了集成技术的玉米,每穗籽粒数增加10粒左右。
吉林:推广多种农业技术措施增产量
目前吉林省9000多万亩秋粮正在收获。作为单产提升的重要举措,吉林省将地力提升投入资金占比由原来的5%提高到20%以上,优先安排建设对粮食增产有实际作用的项目。
眼下,吉林省榆树市457.92万亩玉米和90万亩水稻正在采收。为了确保粮食产量,榆树市积极推广多种农业技术措施,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通过飞防作业防治水稻稻瘟病,实施秋粮“一喷多促”及农区鼠害绿色防控等。同时,统筹推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玉米免耕播种机、高架植保机、深松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现代农业装备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良法良机的有效结合,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
江苏:防灾减灾救灾做足准备
江苏省4470万亩秋粮丰收在望,大面积收获即将展开。今年江苏首次预下达粮食稳产保供和生产应急救灾备用资金6亿元,支持各地统筹用于粮油作物病虫防控和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目前江苏准备了13.5万台履带式收割机、3.5万台烘干机,为应对不利天气影响做足了准备。
河南:推广适宜机收的芝麻新品种
在河南项城,12万亩芝麻迎来大面积收获。长期以来,芝麻成熟后一碰就落,全靠人工收获,是芝麻种植面积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今年河南省农科院在当地推广适宜机收的芝麻新品种,在此基础上,还与当地农机合作社一起改进芝麻收割机的割台,实现了规模化采收。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副主任苗红梅介绍:在实现抗落粒宜机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改良品种,重点是降低株高、提高单产,增产幅度20%以上,提高农户们的种植积极性。
湖北:大豆新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在湖北省公安县埠河镇,1.2万亩连片种植的大豆新品种“中豆57”,配套了高产栽培技术,在历经2个月的高温考验后喜获丰收。经专家实收测产,亩产达276.1公斤,比当地大豆品种产量高出近一倍,创造了南方地区大豆万亩方高产典型。
湖北省大冶市36万亩中稻陆续成熟,将于10月中旬前全部收割完毕。今年当地“跨村联建”高标准农田,实现“散田”变“整田”,亩均产量突破1100斤。
湖南:专用收割机让稻秆压损降低至21%
在湖南省祁阳市,头茬再生稻迎来收获。当地农业部门帮助农户选用了履带更窄、机身更轻的再生稻专用收割机,可以让稻秆压损由以前的45%降低至21%,确保再生稻在11月份顺利进行二次收割。
当前全国大部天气晴好,各地正在统筹调度机具,加快秋粮收获。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农情信息处处长朱娟介绍:一方面全国粮食面积稳中有增,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广高产品种,提高播种质量,增加种植密度,从各地实打实收情况看,今年秋粮有望再获丰收。
秋粮收获正当时,秋粮收购也陆续展开。我国秋粮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和大豆,分布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的13个粮食主产省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罗守全介绍:预计今年主产区秋粮旺季收购量在2亿吨左右,与上年总体持平。将针对不同品种市场供求形势分品种施策,做好粮食收储调控工作,增强市场信心,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全力保障农民售粮顺畅、粮食市场运行平稳。(记者 王莹)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安徽2023年外贸增速长三角第一 出口汽车72.92万辆
- 中秋国庆假期后国内机票价格下降 部分航线低至一折
- 会爬坡的千吨“钢铁穿山甲”如何精准穿山打洞?
- 深圳邮局海关在转运货物中查获海洛因1565.6克
- 红魔9 Pro系列电竞新机发布上市
- 杭州文旅观察:德寿宫为什么免费预约开放?
- 作家走“丝路” 文学“驼铃”何以动人?
- 网飞版《三体》一个披着刘慈欣小说外衣的美国故事
- 150余名香港嘉宾将赴云南 共促滇港经贸合作“双向奔赴”
- 上半年江西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7.5亿元
- 京华风韵传承创新 北京服装学院举办百年京式旗袍艺术展
- 长江沿线博物馆馆长南京同上“大思政课”
- 第六届进博会创新孵化专区首批展商展品信息发布
- 业界专家聚焦中国芒果产业发展 共话乡村振兴
- 中国—东盟探讨构建保险开放合作新格局 发布多项成果
- 清洁电器成家电新增长点
- 宁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戈一审获刑10年8个月
- 哈萨克斯坦少年的“中国梦”
- 老酒收藏与投资价值凸显,华茅酒品牌势能持续提升
- “复兴号”开上西格段 青藏铁路正式进入“动车时代”
- 热门推荐
-
- 全球首个分布式光伏实证基地揭牌:填补无实证数据空白
- 《2024陕博日历·吉金中国》发行 展现中国早期青铜文明
- 65.5%受访家长暑期在兴趣班上花费2000元以上
- 这些“老外”都有一个中文名字
- 大学毕业拿到职称证书?这是真的
- 这位人大代表用指尖“读”政府工作报告,他的心愿太戳了
- 印尼西苏门答腊省洪灾死亡人数升至67人
- “山东手造”走进韩国交流展示周启动
- 河南文化节会密集举办背后的多重考量
- 新增21种普通本科专业 2023年高考招生有变化↓↓↓
- 为啥孩子到了初二就像变了个人?
- 西藏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走进拉萨贡嘎国际机场
- 第四届大巴山花田艺穗节为文创乡建探索新模式
- 宁夏警方打击整治涉燃气安全违法犯罪活动 刑事立案15起
- 老挝万象直达湖南怀化 东南亚水果自营冷链班列开通
- 杭州登榜“诚信建设影响力城市”背后:让信用融入城市生活
- 暑期电影市场类型丰富 多种题材满足不同观众观影需求
- 中外舞者共赴文化盛宴 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开幕
- 国庆假期73.3万人次从上海各口岸出入境
- 越剧《苏秦》杭州首演:梅花奖得主领衔 将全国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