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番茄的产业化之路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建立从种子到加工制品的番茄全产业链条
一个番茄的产业化之路(经济聚焦)
核心阅读
采用订单合作模式,提高产量、助农增收;培育番茄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注重需求反馈、新品研发,不断优化产品供给……近年来,新疆昌吉州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番茄全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配料只有番茄和水”“挖一勺可以直接泡水喝”……在社交媒体上,“新中式减脂餐”带火了来自新疆的番茄罐头。
新疆番茄行业协会副会长、新疆笑厨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俞春山介绍,今年国内加工番茄种植面积160万亩,其中135万亩在新疆。近日,记者前往新疆加工番茄主产区之一昌吉回族自治州,探究一个番茄从种子到加工制品的产业化之路。
种植:订单合作省心不少,每亩纯收入超过800元
“昨晚下了场雨,不过看这太阳,下午进地采收没问题!”昌吉州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阿什里村番茄种植户徐斌,今年流转了2200亩地,种了4个品种的加工番茄,近期已经开始分批采收。“亩产大约能有8.5吨。”徐斌介绍。
由于和加工企业签订了番茄种植销售合同,企业负责确定品种、移栽种植、全程机械化等产前、产中、产后工作,徐斌只雇了12名管理员就能完成浇水、施肥等田间管理工作。“我种了20多年的加工番茄,早些年只种自家的地,种子自己买,亩产只有四五吨。现在企业不仅提供好种子,还负责教授种植技术,亩产提高很快。”徐斌说。
更重要的是,不管价格如何波动,徐斌都能有稳定的收入,“今年番茄丰收,虽然市场价格较往年有所下降,但我们可以按合同价格交付。”徐斌说,这种订单合作模式更让人省心的是,从买种苗到投入大型设备采收,都不需要自己操心,种植户只做一件事,就是想办法提高产量。
运输也越来越方便。徐斌说,过去由于采收时间长,加上往企业送还得排队,有时甚至番茄已经坏了还没送出去,损失不小。而现在,收得快送得也快,按照企业加工进度定好送货时间,当天采摘当天送,这方面的损失基本避免了,每亩纯收入超过800元。
目前,昌吉州加工番茄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采用“企业+农户+订单”的产业经营模式,番茄产业年均产值在30亿元以上。
加工:年均生产番茄制品40万吨以上,占全新疆番茄制品产量的35%
在中粮屯河昌吉番茄制品有限公司,按照订单送来的番茄通过自动化卸料系统进入清洗池,经4级循环水清洗后进入生产车间。车间内,4条生产线24小时开足马力生产。
今年,该公司与昌吉市番茄种植户签订了4万亩地的收购合同,不仅确保了工厂加工原料充足,还保障了种植户的收益。
据介绍,中粮屯河昌吉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已经形成从种子到加工的产业链条。公司旗下的种业公司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番茄品种32个,市场占有率达到28%。“我们对加工番茄耕、种、管、收全流程的技术要点进行精准指导,开设番茄课堂,每年在新疆培训种植户5000余人次。”中粮屯河昌吉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兴东说。
公司内,调度人员通过中粮番茄信息化管理平台,掌握已入场交售总量、拉运车辆和采收机在线数等情况。“我们尽可能压缩原材料从采收到变成产品的时间,比如整个去皮番茄罐头,目前已经可以做到6小时锁鲜。”中粮屯河昌吉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禹刚说,信息化管理平台还能根据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需求,在最佳成熟期选择最合适的品种安排采收。
20多公里外的新疆笑厨食品有限公司内,智能化番茄加工厂已于8月全线投产。“我们今年计划收购加工番茄40万吨,签订订单面积4.5万亩,直接带动约100户加工番茄种植户增收。”俞春山说。
据统计,昌吉州已培育番茄加工企业25家,年均生产番茄制品40万吨以上,占全新疆番茄制品产量的35%。
销售:直面消费者需求,加大国内产品供给
新疆笑厨食品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番茄加工厂内,公司的电商团队正在多个平台上展示产品。“现在我们有近200人的电商团队、16家线上店铺,销量最高时一个店铺一天销售100多万元。”俞春山介绍,线上销售的产品以罐头、调味品、饮料等日常产品为主。
据了解,新疆有90多家番茄加工企业,其中90%以上以生产大桶番茄酱为主。随着消费者需求升级,不少企业开始研发面向国内市场的新产品,拓宽线上销售渠道。
“现在国内很多消费者更关注营养健康,需要有新产品满足需求。”禹刚说,“对此,我们研发了番茄丁、番茄块、去皮番茄等产品。”
淘宝数据显示,近期淘工厂上新疆番茄罐头相关搜索量增长很快,与年初相比,涨幅超过1000%,日销售量也实现增长。
通过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企业获得了消费者需求、番茄行业发展趋势等数据化反馈,用于辅助新产品研发。禹刚说,根据消费者反馈,公司开发了比原来包装更小的产品,目前在天猫平台上更受欢迎。
随着淘工厂等国内零售电商加入,即食类番茄产品产量不断增加,中粮屯河番茄制品有限公司的小包装番茄丁、番茄罐头产量比去年增加约5倍。“未来这类产品的市场份额还将不断扩大,后续可能会有更多种植户和企业加入这个行业。”禹刚说。
人民日报记者 李亚楠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开幕 项目签约总金额952.5亿元
- 海内外青年对话全球绿色发展
- 生活中的感受开出创作之花 《二十不惑2》豆瓣8.1引热议
- 中老铁路:凝聚发展共识 开辟两国合作新纪元
- 泰国农民面临经济困境 政府致力增加农民收入
- 马丽:很幸运做妈妈 演了这么伟大的角色
- 北京将推进新兴业态“抢滩”、未来产业“占先”
- 20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安家”内蒙古乌梁素海
- 北京市推动大模型产业加速落地 人工智能将广泛应用
- 3万年前人类已能做截肢手术
- 新疆下架封存“问题辣条”“五毛食品”逾9200公斤
- 集众智合众力 中国能源安全高峰对话在成都举行
- 法国巴黎一火车站发生袭击事件致多人受伤 嫌犯已被捕
- 北京丰台警方破获多起电诈黑灰产案件 抓获嫌疑人15人
- 不合理低价游缘何屡禁不止?又该如何根治这一乱象?
- 9000只宝宝死亡,帝企鹅在消失
- 滴滴:五年来最火“超级黄金周”,加速释放内需潜力,出行需求同比涨80%
- 汉阳陵推出东区陪葬墓外藏坑虚拟展示
- 特写:罗大佑,穿过雨水的光阴的故事
- 《望长安》:为流散海外文物铺一条回家的路
- 热门推荐
-
- 珠江流域暴雨区内部分中小河流或发生超警洪水
- 西藏举行2025年度藏传佛教学经僧人晋升格西拉让巴学位夏季预考
- 为儿童打造更加友好的城市空间
- 欢迎中国领导人到访,马克龙用中文连发两帖
- 昌赣高铁、赣深高铁开通以来累计发送旅客超5500万人次
- 助名特优产品“走出去” 山西启动6·18专题促消费暨全国“棉纺消费季”活动
- 天津上半年轨道交通客运量超3亿人次 日均、单日客流双创新高
- 防汛抗洪救灾一线见闻录:灾后重建的“常驻力量”
- 中国科技馆推出“共和国血脉”展览 展出至国庆节免费参观
- “五一”假期吉林人气旺:活动不断 博物馆开“夜场”
- 云南破获特大跨境网络赌博案 资金流水逾20亿元人民币
- 印尼新总统普拉博沃宣誓就职
- 云台六高校师生探访茶马古道 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
- 涉嫌贩卖出生医学证明 广西南宁相关医院责任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 埃及追回三件流失文物 包括一木乃伊头颅
-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规落地 重庆减免企业所得税27亿元
- 广东海事部门全力做好“龙舟水”防御工作
- 山东重大项目建设“扬鞭奋蹄” 助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 美食佳酿为桥 贵州冀畅通与南亚东南亚经贸文旅合作之路
- 土耳其一名地震幸存者被埋废墟278小时后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