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加拿大对华电动汽车征高额关税系“自残”
中新社北京8月27日电 (记者 李晓喻)加拿大近日决定效仿美国,对自华进口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此间分析人士认为,这一举动无异于“自残”。
据加拿大政府公告,加方将自今年10月1日起对中国产进口电动汽车征收100%关税;自10月15日起,对产自中国的钢铝产品征收25%的关税。
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该国2023年进口的电动汽车总额接近95.4亿加元。美国在进口来源国中居首,总额近36.5亿加元;中国居次席,总额约22亿加元。
此前,加方曾在就提高中国电动汽车关税等启动为期30天的公众咨询时称,“加拿大汽车工人和汽车行业正面临中国产能过剩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加拿大电动汽车行业竞争力遭到削弱”,加方采取行动是为“捍卫国家利益”。
但实际上,加拿大对华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并非真正捍卫国家利益,而是一种“自残”。
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凭借全球竞争中练就的过硬品质以及低成本优势,受到国际市场广泛认可。如比亚迪ATTO3车型被评选为英国2023年度最佳电动汽车;长城哈弗H6新能源车型荣获巴西年度最佳动力奖项。另据外媒报道,近一半西班牙人会考虑将中国品牌汽车作为他们的下一辆汽车。
加拿大限制进口中国产电动汽车,是把质量上乘、价格优惠的商品挡在门外。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指,加方此举将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严重破坏全球经济体系和经贸规则,严重冲击中加经贸关系,损害两国企业利益,影响加消费者福利。
加拿大媒体也直言,要想真正推动电动汽车在加拿大普及,加方需要更多的竞争和更低的价格,而这正是中国制造商所能提供的。追随美国对华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不符合加拿大国家利益,“加拿大消费者没有责任补贴美国车企的利润”。
限制进口中国产电动汽车,更是把绿色低碳发展的机遇挡在门外。据官方数据,加政府去年制定雄心勃勃的目标,计划2035年在加新售的汽车全部为零排放汽车,而2023年加拿大新注册零排放汽车占比仅为11%。
分析人士指,在绿色转型的关键时刻,加拿大将中国电动汽车排除在本国汽车市场之外,绝不能说是明智之举。这会让民众质疑政府推进绿色转型的决心,破坏社会各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中加经贸合作正在持续向前发展,中国是加第二大贸易伙伴、进口来源地及出口市场。这充分说明两国经贸有较强互补性,也符合民众意愿。真正以本国民众利益为重,不盲目跟随个别国家,不实施“自残”式的贸易壁垒,或许是加拿大政府当务之急。(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包银高铁惠农至银川段开通运营
- 被诱导 老年人“钟爱”女主播一年打赏超6万元
- 领助学金看演唱会被质疑 跟卖不卖惨无关
- 广西供销大集亮相东博会 打造特色农产品销售新格局
- “Z世代”遇见长寿乡:慢生活里寻找“小确幸”
- “天下第一好事”,原来是这事?
- 岭南画派女画家贺惟宜百余幅作品亮相广东美术馆
- 2024年“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亮相天津广东会馆
- 贵州:建成40个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项目 村医待遇每月提高200元
- “分手”→“复合”,一年多时间,网易、暴雪过得怎么样?
- 2024年花城红色故事大赛总决赛在广州举行
- 泰国执政党高层:从愿景到行动 “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为未来赋能丨全球政要看丝路
- 数字时代,如何为劳动报酬“公平定量”?
- 江山如画 | 从一座山看“煤城”山西灵石生态之变
- 2024年我国举办经贸类展会超3800场
- 北归大雁飞抵吉林莫莫格湿地
- 中国作协发挥文化优势帮扶甘肃 邀名家写发展打造“文学之乡”
- 致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雕塑展开幕
- 见证爱心传递 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活动在广州启动
- 如何做好上海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防控?专家建言
- 热门推荐
-
- 梅洛尼访华受关注,为提升意中关系带来契机 | 世界观
- 今年贺岁档电影票房已突破15亿元
- 突发!韩媒:一驻韩美军战斗机坠落 飞行员逃出获救
- 日本作家森村诚一去世 作品曾揭露侵华日军细菌部队罪行
- 西安一小餐馆推出免费冒菜 温暖无助者的心和胃
- 西藏定日地震246名受伤人员已出院 仍有91人在院治疗
- 福建支持闽企开展全球化经营布局
- 内蒙古开建氢能产业园 “北疆氢都”提上日程
- 海内外物流业界代表齐聚济南 共研智慧物流发展新趋势
- 今日入伏丨平安顺意,夏日安康
- 网络名人国情考察新疆行 一场接地气的“网络之旅”
- 交易商协会召开民营企业融资座谈会
- 全国人大代表顾祥悦:建议制定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法
- 日本白浜动物园向成都熊猫基地赠送纪念碑
- 证监会发布《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裁量基本规则》
- 作为中国科创热土 上海如何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
- 中企中油工程子公司中标阿联酋相关油田项目 涉及合同额近3亿美元
- 吉林省将开展千余项活动推进全民阅读
- 世卫组织:苏丹武装冲突已致420人死亡
- 治理“假就业”,关键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