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先行|山西兴县加速绿色转型 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中新网吕梁7月22日电 题:山西兴县加速绿色转型 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作者 刘小红
山西兴县,这个传统的能源大县,正悄然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近年来,兴县依托自身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绿色转型之路,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局面。
从“黑”到“绿”,能源产业焕发新生
在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兴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充足的风能、光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一方面,兴县积极推动煤炭产业的清洁高效利用,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氢能等前沿能源技术,逐步构建起多元化、清洁化的能源供应体系。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兴县与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氢能产业园区项目,不仅为当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更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该项目通过煤制氢与绿氢生产的结合,形成了氢能制、储、运、加、应用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为兴县的能源产业绿色转型树立了标杆。
现代农业与生态观光并进,推动乡村振兴
在农业领域,兴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绿色杂粮产业,通过与中国农科院合作,打造杂粮种业基地,扩大杂粮种植面积,延伸杂粮产业链条,打响兴县杂粮品牌。其间,兴县还注重杂粮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出一系列绿色有机杂粮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同时,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观光农业项目,兴县发展休闲游、农家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如奥家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不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聚焦城市品质提升,打造宜居宜业县城
在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的同时,兴县还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兴县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兴县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通过植树造林、河道整治、垃圾处理等措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近年来,兴县通过实施荒山绿化、荒沟治理、水土保持、湿地规划、河道整治、垃圾处理及污水治理等一系列“组合拳”,全方位、多渠道、高质量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市民享受到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
当前,兴县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已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兴县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兴县力量。(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韩国国会议长:进入国会本部的士兵已全部离开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3年德国经济将萎缩0.3%
- 西藏墨脱举办首届自然观察活动 记录到超1000种物种
- 国际锐评|“去风险化”?与中国“脱钩”才是风险
- 美国五角大楼:美军舰在红海击落三架无人机
- 锦绣潇湘 草本新章|毛铺草本中国行走进长沙
- 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红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
- 痛风患者年轻化 防治关键管住嘴
- 中国家具行业获首张北欧白天鹅证书 国产品牌竞争力获提升
- 网络文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 【中国网评】警惕美国假“防御”之名破坏两岸和平大局
- 首都机场海关在入境航班客舱内捕获活体蝙蝠
- 新漫评:对华启动301调查 美国海盗行径暴露无遗!
- 中国首次实现重度盐碱地种植蕨麻
-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 第十四届中国·东光国际纸箱包装机械博览会开幕
-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 天津市市长张工:大力度探索与国际科技服务企业合作
- 宁夏:2024年末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5%以上
- 上半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4.7万亿元 海洋经济向好态势明显
- 热门推荐
-
- 商务部:初步裁定原产于美国的进口丙酸存在倾销
- 中日举行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机制第十五轮磋商
-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发言人就台湾问题发表立场
- 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实物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联合国称医疗车队遭以军拦截:救护车被扣留至少七小时
- 原创话剧《徐大同》在天津首演
- 睡眠经济催生新业态 更多人愿为“睡个好觉”买单
- 杭州周降水量打破历史纪录
- 2024年前十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7.06万亿元
- 天津2024年法考报名人数1.7万余名再创历史新高
- (新春走基层)西湖船娘春节档忙碌 “金嗓子”感慨:嗓子都讲沙哑了
- A股银行板块再度上攻:工行领涨,四大行股价续创新高
- (经济观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立足发展、深化改革、持续创新
- 古人衣食住行啥样?郑州百余件古陶瓷尽显古时“人间烟火”
- 前11月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双增 宁波舟山港年末频刷纪录
- “中国白茶之乡”福建福鼎举办开茶节 推动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 美媒:与特朗普直播对话后,马斯克又邀请“连麦”哈里斯
- “组团式”帮扶让青海果洛医疗蝶变
- 厦金航线复航以来运送旅客突破百万人次
- 韩国小伙创业记:来中国,他做对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