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国际论道)
“中国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本土品牌纷纷推出高性价比产品,并逐步渗透韩国市场。”韩国《中央日报》近日刊文说。该报道在关注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同时,还提及中国正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引发外媒广泛关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机器人消费国。2022年,中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为44.3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645.8万台。
赋能生产生活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领域不断细分。
工业机器人大显身手,助力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变革。韩国《中央日报》指出,在使用机器人的“灯塔工厂”方面,中国处于领先地位。该媒体称,“灯塔工厂”项目是指像灯塔引导船只一样,引进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以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其核心就在于机器人技术能力。截至2023年底,全球共有153家“灯塔工厂”,其中62家位于中国,占比40.5%,属全球最多。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称,技术进步、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推动工厂自动化。中国是这方面当之无愧的领先者。2022年,中国新安装了29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新安装数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汽车生产,尤其是电动汽车制造。“中国工业的机器人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法国《回声报》网站说。
机器人为普通人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据路透社近日报道,上海交通大学团队研发的“六条腿”机器人导盲犬有望帮助视障人士更好生活。报道称,这款机器人导盲犬目前正在接受实地测试,它能够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在物理环境中导航,还能够通过语音识别、路线规划和红绿灯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与操作员进行交流。据悉,这款机器人导盲犬大小与英国斗牛犬差不多,六条腿的独特构型有助于它平稳行走。
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备受外媒关注。据法国新闻社报道,前不久,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开发者大会在上海举行,会上约30家公司展示的多种人形机器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报道特别关注了中国制造的双足机器人和能够植入家长数字形象的机器人。前者若被用于家庭服务行业,有助于帮忙照顾老人,应对人口老龄化;后者则有助于促进孩子与机器人之间的人机互动,为孩子提供一个有趣的伙伴。
韩国《中央日报》的报道指出,中国机器人能搭载人工智能技术,在人形机器人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科技公司优必选发布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能与人自然交流,搭载了百度研发的语言模型。另一家中国科技公司星尘智能研发的人形机器人“Astribot S1”则能做到用水果刀削皮、熨烫衣服、给花浇水等难度较高的动作,已接近人类水平。
加快技术创新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外媒关注到,中国不断提升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印度时报》网站指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10月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寻求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并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这表明,中国正在努力加快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同时在技术上实现自立自强,注重发展核心能力。
韩国《中央日报》近日的一篇报道重点关注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的发展。该报道指出,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发展为“高度自动化”,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
韩国《首尔经济》的报道称,中国是世界机器人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将机器人产业作为重点领域进行培养。该报道援引分析人士的观点称,中国正在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相关技术,预计中国机器人产业将随着技术进步而加快发展。
《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关注到,中国高科技企业正致力于机器人研发,智能手机巨头小米、新兴电动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都在研发人形双足机器人。该报道称,零部件和传感器性能的提升使得操控更高级的机器人成为可能,一些企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探索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联动的全新商业模式。
受到海外欢迎
随着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产机器人加速“出海”,受到其他国家企业和民众的欢迎。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增速达86.4%。
“中国的仓储机器人或将缓解日本的物流紧张”——今年1月,《日经亚洲评论》以此为题刊文称,中国仓储机器人初创公司如今热衷于出货日本市场,后者正努力解决物流行业迫在眉睫的瓶颈。文章介绍了一个案例:总部位于深圳的仓储机器人企业——炬星科技公司计划两年后将面向日本市场的年出货量提高至3000台,是现有规模的10倍。仓储机器人类似于包裹分拣人员,可在狭小空间内有效运行。该公司计划把那些拥有小型仓库的物流企业定位为主要目标客户。日本一家物流中心去年夏天订购了60台炬星科技的机器人,成功地将雇员人数从90人减少至40人。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由于劳工短缺和用人成本飙升以及疫情后人们对“无接触服务”的偏好,韩国餐饮界开始引入服务型机器人代替人工传菜。韩国机器人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韩国餐馆运营着约5000台服务型机器人,较2021年增长67%。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韩国70%以上的在用服务型机器人由中国制造商生产。
《韩国经济》的报道称,以高科技含量为特点的新一批“中国制造”正凭借高性价比占领韩国商用市场。
《首尔经济》的报道称,韩国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的主要海外市场之一。韩国工业生产线和物流线上负责运输和移动的许多机器人都是“中国制造”。此外,中国制造的服务型商用机器人也迅猛发展,主要用于家庭清洁、娱乐、助老助残、教育等。
不只是韩国。据《日经亚洲》报道,中国服务型机器人制造商正在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比如:普渡科技公司2022年收入达到1亿美元,其客户包括火锅连锁品牌海底捞以及欧洲的汉堡王和肯德基餐厅等。总部位于上海的擎朗智能科技公司也在加快海外扩张步伐,截至2022年底,售出约3.5万台产品,其中近1万台是跨境销售。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艺术和美育如何赋能城乡融合发展?专家强调要重视市场机制
- 从“天涯海角”到“表里山河”:海南三亚入晋觅商机
- “链”出新动能|滨州:以“链”布局,绘就新时代产业新蓝图
- 新一轮强降雨将至 海南:警惕地质灾害
- 云南发现极小种群物种茴香砂仁5个居群200余丛
- 2025北京图书订货会将于明年1月9日至11日举行
- (财经天下)多国经济“成绩单”密集揭晓 经济韧性谁更强?
- 山西太原成立“蓝翼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
- 寒潮将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中东部地区将有明显雨雪天气
- 全球高端电视出货量再创新高,海信稳居中国市场榜首
- 云南铁路开行多趟“书香列车” 为旅客营造移动“阅读空间”
- 年终观察:共富路上,劳动者何以耕耘幸福人生?
- 鱼跃龙腾迎新春,甲辰龙年舍得生肖酒限量发行
- 丝路国际电影节国别展开幕 业界看好中国市场
- 谢锋:让中美地方合作和民间友好像长江和密西西比河一样奔腾不息
- 违停收到提醒短信 赶紧挪!
- 稳稳兜住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 四季度中国经济将延续恢复向好势头 外资机构纷纷上调增长预期
- 资金缺口严重阻碍可持续发展
- 广东省博物馆恢复全员预约 每天增加千个入馆名额
- 热门推荐
-
- 河南对接跨国医药企业 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
- 外贸城市年度答卷:上海稳居进出口总值第一,深圳豪取出口31连冠
- 受强寒潮影响 2023杭州马拉松将推迟1小时开跑
-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放首日4万游客进园 对服务不周致歉
- 停火协议今将生效 以积极准备接收获释人员却淡化永久停火
- 我国南部海域将有持续性大风 江浙沪沿海地区有强降雨
- 俄乌局势进展:俄称挫败乌对莫斯科无人机袭击 乌总统视察前沿阵地
- 加拿大任命驻俄罗斯新大使
- 西藏米林村欢度“望果节”庆丰收
- 广东税惠赋能 助力企业“引进来”“走出去”
- 西藏今年将增殖放流土著鱼苗700余万尾
- 中国多地“三九天”升温暖如早春 两股冷空气即将上线
- 中秋登楼共话团圆 抖音将在黄鹤楼举办唐诗主题晚会
- 同济大学癌症中心挂牌 努力成为国际知名的肿瘤精准诊疗中心
- 宁夏银川发生2.7级、3.2级地震
- 山东农业大县深耕电商产业 探索致富新道路
- 暑运期间上海机场预计日均客流量超30万人次,环比增长17%
- 中国贸促会:7月全球经贸摩擦措施涉及金额同比下降近三成
- 最“热”五一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全系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率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