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价格战正酣,为何车价却涨了
本报记者 吴丹璐
当人们对于汽车圈的价格战越来越习惯时,数据却显示,国内汽车的销售均价却越来越高了。
日前,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公布6月份乘用车市场数据。2024年6月,国内乘用车零售均价已经达到了18.8万元,而2019年时,均价还是14.2万元,乘用车价格呈现不断走高的趋势。
明明价格战正酣,为什么统计数据结果却相反?事实上,车企降价和消费升级并不矛盾,“越降价越贵”恰恰说明了中国汽车的竞争力正在快速提升。
汽车消费“悄悄”升级
“汽车越来越便宜”几乎是现在车主的共识。
一位刚刚购买了宝马X1的车主张女士告诉记者,中高端汽车降价的体感非常明显。“我买车时预算是20万元出头,结果到商场里一转,看到BBA(宝马、奔驰、奥迪)的价格基本也就20万元上下,比以前认知里的‘好车’便宜不少。”
经过查询可以发现,宝马X1的厂商指导价在31.69万元,但是当前市场行情价已经降到了19.87万元。一年时间,这款车型的市场行情价下跌了近8万元。
不止BBA,近年来合资车的降价趋势非常明显。近期有国内媒体报道,名列全球最畅销的中型轿车之一的丰田凯美瑞,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官方指导价17万元起的车型,甚至有经销商开出了12万元的价格,马上登上了热搜。数据显示,2023年6月,凯美瑞的中国销量约为2.4万辆,而今年6月份凯美瑞的销量约为1.2万辆,销量跌近50%。
但为什么统计结果显示,国内乘用车售价越来越高呢?实际上,销售端产品的降价行为,并不能代表整体市场的消费趋势。目前市场上虽然不少产品在降价,但新产品也在不断推出,汽车市场的结构不断调整,把握整体消费趋势需要更多数据来佐证。
如果查看汽车各价格段销量可以发现,20万到40万元的车型零售销量增长最为明显,5万到10万元车型则下降得最厉害。从各价格段车型占总零售销量比例来看,2019年时,20万到40万元车型占比16.6%,2024年6月,这一价格段车型占比提高至31.7%,5万到10万元车型占比则从30.5%下降至13.7%。
换句话说,汽车市场上,买20万到40万元车的人群比例更高了,买5万到10万元车的人群比例变低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全国乘用车销售的平均价格在不断走高。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全国乘用车市场价格段销量结构走势持续上行,高端车型销售占比提升明显,中低价车型销量占比减少,这是消费升级的推动,同时也是因为换购群体的消费升级推动。2024年,车市消费结构高端化特征将进一步强化。
数据和体感差距较大,原因可能在于“体感便宜”具有相对性。刚刚购买了一辆电车的车主崔先生表示,“说汽车越来越便宜了,不如说汽车的性价比越来越高”。他认为,目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车型更多,消费者即使花一样的价格,却能买到比过去配置好得多的车型,所以当然更愿意为中高端车型买单,“换购人群就算买的车比以前更贵了,但仍然觉得能拿到这个配置非常划算”。
新能源车“通吃”
仔细查看全国乘用车零售价格数据时,记者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从2019年到2024年6月,全国乘用车零售均价从14.2万元增长至18.6万元,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但细分来看,纯电动汽车的零售均价从18.3万元降至了15.2万元,反而是燃油车成了价格上涨的主力军,销售均价分别从14.1万元提高至18.8万元。
难道只有购买燃油车的车主消费升级了,购买电动车的车主消费降级了?
其实不然。查看纯电动汽车的各价格段零售销量可以发现,纯电动汽车在20万到40万元的车型销量占比明显提高,从2019年的6%提高到30%,纯电动汽车销售高端化趋势明显。
纯电动汽车零售均价下降,可能是受到了入门级车型畅销的影响。
崔东树告诉记者,2022年以来,许多新能源车企如比亚迪开始大力推行“小车”战略,推出了不少低价位的新能源车系列,如海鸥、海豚、海豹,销量快速增长,这导致纯电动汽车的零售均价开始降低。
乘联会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3年,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混动、增程式、真插混车型)的零售占比从6.2%涨到了39.5%,但在5万元以下车型里,新能源汽车的零售占比从0提高了83%。
也就是说,在低价位车型中,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的趋势非常明显,尤其在5万元以下价格段,新能源汽车几乎已经吃掉了所有市场份额。这一方面拉低了纯电动汽车的零售均价,另一方面,燃油车的低价车型卖得少了,零售均价也间接提高了。
新能源车企从入门级车型开始,逐步替换燃油车市场份额,这也符合市场规律。崔东树介绍,随着近年新能源“小车”快速抢占市场,国家也开始政策退坡。根据《关于调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今年6月1日起,免征购置税的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不能低于200公里,动力电池系统质量能量密度需要大于等于每千克125瓦时,政策红利将转移至中高端新能源车市场。
以比亚迪的发展历程来看,从“小车”做起,快速扩大市场规模,形成成本优势,再逐步开始提升产品的价格段,推出腾势、方程豹和仰望等高端产品线,这就是一个中国企业依靠新能源技术优势,实现产业高端转型升级的绝佳案例。
(解放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访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深度布局在华呼吸产业,持续扩大在华投资
- 7月1日起上海南站设施更新改造 部分列车临时停运
- 这一把火,给美国舆论机器CPU干烧了
- 中国货币政策发出三轮“组合拳”,支持经济回升向好
- 超越欧元!国际金融机构为何纷纷筹集人民币?
- “百城焕新购车节”开启——汽车之家携手平安产险 助力汽车产业新质生产力提升
- 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挪威官员:期待借进博会加深对华创新和绿色合作
- A股三大股指涨超1%
- 2023郎酒秋酿开窖大典举行 汪博炜定调郎酒浓酱兼香发展
- 三秒能窒息 严重可致命!警惕“死亡游戏”校园悄悄蔓延
- 质价比主导餐饮新趋势 高性价比成首要选项
- 湖南祁阳集中育秧忙春耕 农技人员送技上门
- 第三届高品会暨世界湾区论坛举行新闻发布会
- 探索“警+校”共建新模式 天津首所少警示范校命名挂牌
- 专家:慢病患者接种带状疱疹疫苗需科学把握接种时机
- 第21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心脑血管病产教融合研讨会在巴黎举行
- 国产大飞机开启常态化商业运行:C919带动产业链一起飞
- 从增量到存量竞争:华致酒行稳健应对酒业变革
- 元旦假日期间福建演艺市场火热 音乐跨年成为时尚
- “精品荟萃 风采焕新”2024天津市精品二手车展示交易会启幕
- 热门推荐
-
- 浙江义乌“联合国社区”:外籍租客询房热 洞见经济升温
- 厦门借力“金鸡百花”打造中国影视产业新高地
- 杭州动物园大熊猫香果庆生 享用“冰冻蛋糕”
- 2023WAIC观察:当大模型如“雨后春笋” 业界改变了什么?
- 支持共建“一带一路”运能扩容 上海新增两列国际货运班列
- 气候变暖如何影响菌株抗蚊媒病毒传播?研究称到2030年代或仍有效
- 博物致知|小镇“双博” 把世界装进水乡橱窗里
- 上海与新加坡共拓合作新空间
- 新疗法或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 “创意+科技”让游园更具科技范儿 “村BA”贺岁活力满满
- 《新编新译世界文学经典文库》阶段成果发布
- 乡约福建:瓶栽银耳结出“幸福果”
- 每单上涨一两元 年货寄递与保障并行
- 打造中国服务贸易“金字招牌”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商务部将13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未经验证清单”答记者问
-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任命安全情报局新“掌门”
- 用杂技讲故事 展现《我们的美好生活》
- 广州科技公司获中东首个国家级全域自动驾驶牌照
- 拉萨交警举行摩托车驾驶技能“大比武”
- 国家开发银行今年以来发放能源保供专项贷款超千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