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聚焦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中新网深圳5月24日电 (记者 索有为)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分论坛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分论坛”在深圳举办。该论坛以“以创新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中央宣传部主办,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深圳市委宣传部承办。
如何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在分论坛的主题分享环节,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表示,加快实现“以文兴业”,不是简单地对文化形态进行商业包装,更不是为普通产业披上一层文化外衣,制造宣传噱头。“文化产业承担着优化经济结构和满足人民文化生活新期待的精神、物质双重功能,哪些文化适合开发、哪些文化不适合开发,开发的路径该怎么规划,开发的程度该如何把握,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
“最好的文化产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王慧敏认为,高质量文化供给既不能忽视网络流量、收视率、票房收入等反映民众喜好的指标,也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让“三观”跟着“五官”走,更不能为取悦观众而“失向”,为吸引眼球而“失范”,为刻意逢迎而“失态”。
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作了题为《人文经济的丰富内涵和新时代的实践探索》的演讲。郑庆东表示,近年来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一波波“网红城市”持续涌现,激活了旺盛的文旅消费需求,开辟了充满想象力的新赛道。“我们应坚持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创造文旅应用新场景,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配套创新文化产业新体验、新产品、新IP,延伸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湖南广播电视集团总经理蔡怀军表示,文化和科技融合绝不是做简单“数学相加题”,而是更有含金量的“综合题”,既要“向内求索”,也要“向外生长”。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晓如发表题为《大模型如何对我们文化产业创新带来机遇和挑战》的演讲。在吴晓如看来,大模型在助力文化产业创新方面有很多可以应用的场景,大模型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延伸。他认为,人工智能将改变未来整个信息的分发方式,让获取信息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也将带来内容革新的生产方式,交互会走向自然化,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专家助手。“我们会和这个助手进行沟通、进行共创,这样不断释放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创作的效率更高,创作的质量越好。”
优酷总编辑张丽娜认为,网络影视的跨界融合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影视工业化道路。“中国的网络视听行业像一张‘网’,将内容生产、技术革新、传播扩音等环节,如珍珠一样串联起来,再慢慢织成一张包罗万象且彼此相连的艺术之网。”
在分论坛圆桌对话环节,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傅若清、抖音总裁韩尚佑、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商玲霞围绕文化产业展开讨论。(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经济观察)2024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凸显五大亮点
- 肯尼亚国防军司令坠机身亡
- 第二批旅游风情小镇出炉
- 广西山间“绘画村”:村民下地是农民 提笔是“画家”
- 从西部类型片到丝路新电影
- 煤市“旺季不旺”:煤价不断刷新年内新低,供应宽松或是主因
- “90后”浙江医生援藏日记:做扎根羌塘高原的牧草
- 百名泌尿外科专家学者齐聚山西晋城 共话远程手术前景
- 德城财政:着力打造“三个品牌”提升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
- “次临界刻棒技术”完成国内首次工程应用
- 韩国宪法法院将于12月27日举行尹锡悦弹劾案首场听证会
- 单霁翔: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下)|道中华大讲堂系列之①
- 俄总统普京发表电视讲话 感谢全国民众和社会的团结
- 多方发力、精准施策,推动中重型货车零排放跑出加速度
- 青海举办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 提供岗位超8000个
- (新春走基层)泰山汶阳馍技艺传人:春节记忆的守护者
- 山西省气象台发布寒潮橙色预警、霜冻蓝色预警
- 今年上半年260万外国游客访问柬埔寨
- 美媒:以色列已向美国保证将降低在加沙军事行动强度
- 滞留太空的两名美国宇航员返程日期再推迟
- 热门推荐
-
- (新春走基层)春运路上的“眼科大夫”
- (走进中国乡村)“Z世代”赣南山村种音乐脐橙 解锁田间新农事
- 当“罪错少年”被送进专门学校
- 文化和旅游部新通知“利好”出境团队游 产品咨询、搜索量增加
- 吸入用新冠疫苗“争分夺秒”
- 福建沙县:两岸专家业者共话小吃文化融合发展新路径
- “新奇特”不如真实用 商家不应忽视文具的本质功能
- 女士优先车厢争议再起 “男士礼让”不可胁迫强求
- 中国“爱心自行车”助力柬埔寨乡村儿童求学之路
- 面对致命诱惑,怎样成为“菇勇者”
- 洪都拉斯养殖南美白对虾获准输华
- 外媒:以色列总理和防长等人现身戈兰高地赫尔蒙山
- 米林:在传承与发展中“织”出美好幸福生活
- (经济观察)中国多举措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 闽北现金斑喙凤蝶
- 陕西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取消对社会公众车辆单、双号限行
- 独家调查|山东超百亩土地变大坑!“破坏耕地”还是“合理挖土”?
- 让破坏名胜古迹者付出“肉疼”的代价
- 青海高原水库巡库人:二十五载,见证从吃水难到信息化保供
- 桂林极端强降雨有多强?气象部门:小时雨量堪比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