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生活到顶级时尚圈,汉服渐成潮流
从日常生活到顶级时尚圈,汉服渐成潮流:中华传统服饰何以正青春
日前,第十一届中华民族服饰展演暨西塘汉服文化节吸引了众多传统文化爱好者齐聚江南,共享华夏礼仪服章之美,感受中国服饰文化的辉煌历史和独特魅力。同时期,一场传统汉服集体婚礼在深圳福田举行,让市民沉浸式体验到中华传统服饰之美、中华传统礼制之丰富。
近年来,汉服悄然流行起来,襦裙、马面裙、云肩褙子、仙鹤、花纹、刺绣等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仿佛一场穿越千年的相遇,成为国际时装周上一抹不可或缺的亮色。如今,从街头巷尾到沉浸式景区,从日常生活到顶级时尚圈,中国传统服饰元素无处不在。汉服“出圈”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
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也叫汉衣冠、华服。狭义观点认为,汉服主要指明代以前的汉族传统服饰,以交领、右衽、系带、袖口宽松等为特点,它是古代汉族服饰的延续和发展,这种观点更关注其形制和历史渊源;广义观点认为,汉服是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统称,虽然一些朝代,比如元代和清代的服饰受到蒙古族和满族等民族服饰的影响,但仍然具有明显的中华传统服饰特点,是汉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多数人理解的汉服主要指的是广义上的中华传统服饰。
汉服发展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上衣下裳为汉服最早的形制。汉代,《汉书》中已有“汉服”的称谓。唐代,汉服雍容华美,大气磅礴。宋代,汉服沉稳内敛。元明清三代,汉服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外来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汉服。近现代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汉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但在民间部分传统节日、活动上,仍得以延续与发展。如今,随着传统文化崛起、民族自豪感增强,在社交媒体传播、跨界融合等助推下,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每个时代的传统服饰各具特色,各美其美,汉服爱好者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服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当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时,不同的流派也应运而生,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传统汉服流派,致力于传承和复原古代汉服,看重服饰的史实和传统工艺,讲究形制、颜色、纹样等。这一流派以严谨的态度研究古代文献和实物,力求还原汉服的本来面貌。二是复兴汉服流派,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保留传统汉服样式,遵循现代审美,创新设计出适合现代人穿着的汉服。这一流派在传承中创新,让汉服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三是汉服元素流派,将传统汉服的代表元素抽离出来,与现代服化道相结合,形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兴服装,打造出富有创意的服饰。这三个流派也被汉服爱好者分别称为“考据派”“改良派”和“仙衣派”。
汉服热充分展现了汉服的强大生命力,表明中华传统服饰正青春。然而随着汉服从小众走向大众,参与者多了,关注者多了,相关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汉服热,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部分人的“凑热闹”,即盲目跟风,由此引发的乱象也时有发生。
一是因“魔改”、乱搭而贻笑大方。如今,汉服广泛出现在影视剧、综艺节目、沉浸式景区、影楼等各种场景。从其出发点来说,传承传统服饰也好,迎合市场俘获人心也罢,这本应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基本功课理应做足。然而,某某影视剧或综艺节目“魔改”、乱搭汉服遭到批评的新闻却时常见诸网络。因为对相关历史、服饰演变等信息认识不足,一些沉浸式景区,出现了文化主题与传统服饰不匹配、“挂羊头卖狗肉”的尴尬情况;一些古装剧,服饰从颜色到款式,处处暴露着历史知识的匮乏和服化道的不专业,服饰与头饰等乱搭配,既不尊重历史,又缺乏美感;一些影楼等商业主体,假借汉服之名行牟利之实。二是因为部分民众存在认知偏差,在着装、打卡拍照等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当行为,或引起误解。
汉服热需要冷思考,正视这些现象和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汉服的传承与发展。
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传统服饰是中华文化、中华礼仪的重要载体,从古至今我国都有通过服装和仪式表现礼节的传统。不同时期的汉服各有不同,或飘逸优雅,或精美华丽,或低调端庄,风格各异,风俗流变也反映在服饰面料、式样、风格的变化上。然而,体验、穿着汉服者越来越多,知其背后内涵者甚少。从这一角度讲,汉服的生产与使用需要一定的规范,没有规范,汉服就失去了历史文化价值和礼仪的神圣感。这需要历史、美学、服饰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形成相关规范,并通过各类平台引导、规范汉服的生产与使用。在汉服的推广销售中,附带一份背景介绍与使用说明,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正如民俗专家所言,“最好的传承就是走进生活”。如今,融合时尚元素、体现消费者个性的日常化汉服逐渐流行。在推动汉服日常化过程中,相关各方既要注重创新,适应当下民众需求,也要提防丢掉汉服典型特征,改得不伦不类。
有人说“自信的人穿汉服更美”。这里说的自信本质上反映的是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在汉服亮相各大国际时装周的同时,不少中国青年通过短视频将汉服推向世界舞台,还有些人身着汉服走上国外城市的市中心、广场,尽情展现东方服饰之美,赢得世界瞩目。中国传统服饰正青春,得益于一批又一批中国青春力量的主动作为,得益于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作者:韩丹,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新春走基层)这座民间博物馆,藏着江南庭院的“乌托邦”
- 青海隆宝滩斑头雁数量超过其全球种群数量1%
-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访问匈牙利 两国签署联合声明
- 陈思思领衔全总文工团首部工业题材音乐剧《逐梦》传递时代精神
- 福建泉州蟳埔妈祖“天香巡境”:活态展示民俗文化
- 专家:应抵制自杀游戏而非恶搞
- 旅企争流“最长春节假期”
- 多家影视公司“掌门人”建言中国电影如何激发“新活力”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报告(2018-2022)》发布
- 福建德化“瓷二代”:传统与潮流碰撞出无限可能
- 中新健康 | 北京医生雄安坐诊记
- 一生一事一敦煌 “常书鸿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杭州启幕
- 谭久彬院士:构建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必然选择
- 打通孤岛原料运输通道 大洋山加快生产为小洋山北“补货”
- 安徽马鞍山警方破获特大跨境赌博案
- 四成受访者运动不足 科学健身多受益少受伤
- 600亿饮料巨头直面命运的拉扯
- 全链条整治安全风险隐患 燃气器具生产流通领域迎来专项整治
- 多地今举行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应届生有利好政策
- 中新健康丨只有女性会感染HPV吗?专家:需关注男性感染HPV及健康风险
- 热门推荐
-
- 澜湄六国澜沧江源联合考察活动收官 “汇水成川”共叙和谐与友情
- 北京发布今年第四轮拟供项目清单 共涉9宗商品住宅用地
- 多部门助力落实《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
- 甘肃白银打造沿黄“精致烟火气” 解锁“乡”约“村”游新玩法
- 甘肃张家川70载“蝶变”闯新路:餐饮业年创收逾百亿 将告别不通高速史
- 今年前三季度外贸“成绩单”表现亮眼 “软”环境+“硬”实力助力质升量稳
- 税务部门再公布5起未按规定办理个人所得税汇算案例
- 202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研习营在济南开营
- 《中医药-茯苓》国际标准在湖南怀化成功发布
- 北京今年首次配置油车指标 无车家庭中签率高
-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多国政要共绘“绿色丝路”未来
- 美国宣布向乌克兰再提供3.25亿美元军事援助
- 探访北京二手房中介门店:挂牌量增多 市场仍将筑底
- 截至6月底 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年度目标近240万人
- 杭州网红大楼:“直播梦”难做了?
- 北京中轴线及相关历史文化类图书亮相“书香中国”上海周
- 国际锐评丨看穿菲律宾“恶法”后的政治算盘
- 2024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宁夏集中示范活动拉开帷幕
- 守护生态绿 厦门植树节植树造林
- “硬核”数据绘就中国高质量发展亮丽画卷 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