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生活到顶级时尚圈,汉服渐成潮流
从日常生活到顶级时尚圈,汉服渐成潮流:中华传统服饰何以正青春
日前,第十一届中华民族服饰展演暨西塘汉服文化节吸引了众多传统文化爱好者齐聚江南,共享华夏礼仪服章之美,感受中国服饰文化的辉煌历史和独特魅力。同时期,一场传统汉服集体婚礼在深圳福田举行,让市民沉浸式体验到中华传统服饰之美、中华传统礼制之丰富。
近年来,汉服悄然流行起来,襦裙、马面裙、云肩褙子、仙鹤、花纹、刺绣等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仿佛一场穿越千年的相遇,成为国际时装周上一抹不可或缺的亮色。如今,从街头巷尾到沉浸式景区,从日常生活到顶级时尚圈,中国传统服饰元素无处不在。汉服“出圈”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
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也叫汉衣冠、华服。狭义观点认为,汉服主要指明代以前的汉族传统服饰,以交领、右衽、系带、袖口宽松等为特点,它是古代汉族服饰的延续和发展,这种观点更关注其形制和历史渊源;广义观点认为,汉服是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统称,虽然一些朝代,比如元代和清代的服饰受到蒙古族和满族等民族服饰的影响,但仍然具有明显的中华传统服饰特点,是汉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多数人理解的汉服主要指的是广义上的中华传统服饰。
汉服发展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上衣下裳为汉服最早的形制。汉代,《汉书》中已有“汉服”的称谓。唐代,汉服雍容华美,大气磅礴。宋代,汉服沉稳内敛。元明清三代,汉服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外来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汉服。近现代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汉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但在民间部分传统节日、活动上,仍得以延续与发展。如今,随着传统文化崛起、民族自豪感增强,在社交媒体传播、跨界融合等助推下,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每个时代的传统服饰各具特色,各美其美,汉服爱好者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服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当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时,不同的流派也应运而生,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传统汉服流派,致力于传承和复原古代汉服,看重服饰的史实和传统工艺,讲究形制、颜色、纹样等。这一流派以严谨的态度研究古代文献和实物,力求还原汉服的本来面貌。二是复兴汉服流派,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保留传统汉服样式,遵循现代审美,创新设计出适合现代人穿着的汉服。这一流派在传承中创新,让汉服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三是汉服元素流派,将传统汉服的代表元素抽离出来,与现代服化道相结合,形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兴服装,打造出富有创意的服饰。这三个流派也被汉服爱好者分别称为“考据派”“改良派”和“仙衣派”。
汉服热充分展现了汉服的强大生命力,表明中华传统服饰正青春。然而随着汉服从小众走向大众,参与者多了,关注者多了,相关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汉服热,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部分人的“凑热闹”,即盲目跟风,由此引发的乱象也时有发生。
一是因“魔改”、乱搭而贻笑大方。如今,汉服广泛出现在影视剧、综艺节目、沉浸式景区、影楼等各种场景。从其出发点来说,传承传统服饰也好,迎合市场俘获人心也罢,这本应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基本功课理应做足。然而,某某影视剧或综艺节目“魔改”、乱搭汉服遭到批评的新闻却时常见诸网络。因为对相关历史、服饰演变等信息认识不足,一些沉浸式景区,出现了文化主题与传统服饰不匹配、“挂羊头卖狗肉”的尴尬情况;一些古装剧,服饰从颜色到款式,处处暴露着历史知识的匮乏和服化道的不专业,服饰与头饰等乱搭配,既不尊重历史,又缺乏美感;一些影楼等商业主体,假借汉服之名行牟利之实。二是因为部分民众存在认知偏差,在着装、打卡拍照等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当行为,或引起误解。
汉服热需要冷思考,正视这些现象和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汉服的传承与发展。
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传统服饰是中华文化、中华礼仪的重要载体,从古至今我国都有通过服装和仪式表现礼节的传统。不同时期的汉服各有不同,或飘逸优雅,或精美华丽,或低调端庄,风格各异,风俗流变也反映在服饰面料、式样、风格的变化上。然而,体验、穿着汉服者越来越多,知其背后内涵者甚少。从这一角度讲,汉服的生产与使用需要一定的规范,没有规范,汉服就失去了历史文化价值和礼仪的神圣感。这需要历史、美学、服饰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形成相关规范,并通过各类平台引导、规范汉服的生产与使用。在汉服的推广销售中,附带一份背景介绍与使用说明,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正如民俗专家所言,“最好的传承就是走进生活”。如今,融合时尚元素、体现消费者个性的日常化汉服逐渐流行。在推动汉服日常化过程中,相关各方既要注重创新,适应当下民众需求,也要提防丢掉汉服典型特征,改得不伦不类。
有人说“自信的人穿汉服更美”。这里说的自信本质上反映的是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在汉服亮相各大国际时装周的同时,不少中国青年通过短视频将汉服推向世界舞台,还有些人身着汉服走上国外城市的市中心、广场,尽情展现东方服饰之美,赢得世界瞩目。中国传统服饰正青春,得益于一批又一批中国青春力量的主动作为,得益于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作者:韩丹,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飞虎队友谊学校”广西柳州授牌 延续中美青年友谊
- 西部陆海新通道首次运输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
- 6月26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与昨天持平
- “Z世代”留学生的贵州“毕业旅行”
- 上半年海南GDP同比增长8.6%
- 高管密集来华 外资投入猛增 释放什么信号?
- 2024年北京市公园游览年票开始发售 线上线下均可办理
- 菲律宾中部海域发生5.3级地震
- 支撑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金融提供哪些“养料”?
- 一把托住150斤的乘客和轮椅 官志苹:洪荒之力是本能反应
- 以军称继续空袭加沙地带 联合国官员:加沙人在等待死亡
- 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湖南华容打造招商引资“强磁场”
- “碳”路先行|逐“绿”而行 山西芮城独立储能建设项目开工
- 中国气象局解析南方强降雨:与厄尔尼诺存在明显关系
- 环球金融领袖“变局中前航” 聚焦亚太及中国机遇
- 专家呼吁重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社区筛查以提升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率
- 高质量发展亲历者说|易控智驾林巧:用无人驾驶助力传统矿业智能化变革
- 综合消息:海外多地欢庆元宵佳节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 青岛即墨回应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已制定方案 将组织施工
- (乡村行·看振兴)浙江小镇建设旗袍城 新中式“点亮”共富路
- 热门推荐
-
- 中蒙最大陆路口岸实施24小时货运通关
- 国家发改委:本次发放棉花进口滑准税配额数量为20万吨 全部为非国营贸易配额
- 长篇报告文学《赤血——丘东平的战火青春》出版
- 以色列官员向胡塞武装发出“最后警告”
- 中国驻柬埔寨大使王文天会见援柬中医医疗队
- 中国建造“黑科技”亮相境外机电工程云观摩会
- (寻味中华 | 戏曲)百年评剧:白话念经久 世人用心收
- 麦当劳称本次调价平均涨幅约3%
- 五省书画名家山西原平挥毫泼墨 “书画之乡”弘扬传统文化
- 无糖月饼 真是减肥人士福音?
- 中新真探:油柑是“窜稀神器”吗?
- 深铁公安打掉一涉赌犯罪团伙
- 人社部公布一批侵害劳动者就业权益典型案例
- 第二届“长城之约”推广活动暨世界文化遗产对话在承德举行
- 画家郑瑰玺用大景花鸟带来“丛林交响”
- 俄罗斯百余名客商云集“天下裘都”河北大营观展采购
- “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2022精品研推工程”落幕
- 哈梅内伊: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是地区动荡的根源
- 再度释放流动性 央行加码千亿元逆回购
- 电动车充电费不该成为糊涂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