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海洋热浪预报产品”正式业务化运行
中新网北京5月12日电 题:“中国海海洋热浪预报产品”正式业务化运行
中新财经记者 阮煜琳
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自主研发的“中国海海洋热浪预报产品”于2024年5月12日正式业务化运行,该产品是我国海洋热浪的首个预报产品,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海洋热浪是海洋中的异常暖水事件,当海洋温度高于当地的季节阈值并持续五天以上,视为“海洋热浪”事件发生,它可发生在大洋的任意海域,任意季节。时间尺度上可以持续几天至几个月的时间,覆盖的区域可由几公里延伸至上千公里,严重的海洋热浪事件会对海洋环境、海洋生态和海洋渔业等造成极具破坏性的影响。近年来,澳大利亚大堡礁海域发生了多次由于海洋热浪造成的大规模珊瑚白化事件,超过八成的珊瑚发生严重的白化并且可能永远无法完全复原;2018我国黄渤海海域发生的海洋热浪事件,造成了近岸大量养殖海参的死亡,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预报中心2023年底成功研发了中国海海洋热浪周预报产品并开始业务化试运行,包括海洋热浪强度和海洋热浪等级,采用准实时海温观测融合数据进行海洋热浪监测,通过业务化海温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制作发布海洋热浪预报。该产品能够及时准确预报海洋热浪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范围和强度,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科学应对极端海洋热浪事件提供关键数据和决策服务。海洋管理部门及渔业从业者可根据预报结果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减轻经济损失,并降低海洋热浪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
海洋热浪预报也是当前国际科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据悉,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联合国“海洋十年”区域会议暨第十一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WESTPAC)海洋科学大会上,预报中心海洋热浪团队负责人作为热浪分会联合召集人主持了海洋热浪的科学分会,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西北太平洋海域海洋热浪分布特征、发展机理、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和对海洋生态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
未来预报中心将拓展该产品的时空分布,发布更长时间尺度、覆盖全球的海洋热浪监测预报产品,与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的专家形成联合工作组定期研讨海洋热浪的可预报性及其影响和减缓措施。(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台湾乐手来牵手 两岸“芗”音共潮生
- “以旧换新”新政提升消费者获得感 透过数字感受“真金白银”优惠力度
- 官方:有关团伙及企业在药品集采中串通投标被严肃处置
- 春节期间山东公安服务“不缺位” 办事“不打烊”
- 冒名顶替上学?陕西子洲成立联合调查组
- 国庆假期:文旅消费热 市场活力足
- 癌细胞如何扩散到大脑有新线索
- 2024春节档票房破50亿
- 全国多地“世界锅包肉餐厅”统一挂牌
- 2024中国(张家界)国际新杂技戏剧周启幕
- 俄代表团随行记者遭美拒签 俄外长:不会忘记,绝不原谅
- 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发布部分地区调整时区的提醒
- 以军袭击加沙北部致90余人死亡 美国对“惨重伤亡”表担忧
- 中消协报告点名“三亚返程难”“傅园慧包车被勒索”等事件
- (经济观察)聚焦“数字出海”上海在线新经济企业加速海外布局
- 海南文昌出台管理办法规范航天旅游市场秩序
- 新疆鄯铁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送电成功
- 浙江兰溪携手四川通江 以产业合作推动优势互补
- 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馆主办创意戏剧演出 展现中西艺术融合之美
- “微旅游”推开乡村振兴一扇窗
- 热门推荐
-
- 广西多举措深化与东盟合作
- 山间绿色守护人:二十载与林为伴以山为家
- 新西兰国家党有望组建联合政府
- 强信心 稳预期 增质效
- 盘活数据资产节能降耗
- “中国土菜名县”湖南衡东土菜年产值达40亿元
- (乡村行·看振兴)非遗腌菜走出国门 江西南昌做优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 北京允许符合条件的新能源货车在特定路段、特定时段行驶
- 四川濛溪河遗址或将助力破解“资阳人”之谜
- 首届“节水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在山西大同举行
- 北京9月15日起启动流感疫苗接种 针对不同人群分批次开展
- 华北东北等地将有一次降水过程 南方大部将有持续性高温
- 哈萨克斯坦计划关闭在俄罗斯的贸易代表处
- 《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产业发展规划》发布
- 官方:重庆科创中心建设进入提速提档新阶段
- 探路轻罪治理
- 上海海关推出创新模式拓宽免税品进口渠道
- 中非经贸孕育“潮经济”:非洲咖啡与中国市场“双向奔赴”
- 深耕产业链布局,上海电气驱动产业经济新增长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