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全力备春耕 “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正当时
春和景明,万物复苏。吉林省全年粮食生产的“首战”——备春耕正在进行。
天刚蒙蒙亮,吉林省舒兰市平安镇,学明水稻种植家庭农场主李学明已来到大棚里查看幼苗长势。“我们3月22日开始培育水稻秧苗,现在育苗工作结束,每天进行日常养护,就等着5月中旬插秧种地啦。”
春耕春播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是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一环。当前吉林省各地正掀起备春耕热潮,各项工作压茬推进,按照国务院印发的《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牢牢保障粮食安全。
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
走基础设施完善的增粮之路
2020年7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期间,来到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梨树县,在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地块,听取吉林省和梨树县农业发展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情况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梨树县是全国产粮大县,自2007年以来,研究与推广梨树模式已有18个年头。
4月10日一清早,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就来到科研基地,查看土壤墒情、秸秆量等等。抓起一把黑土,王贵满喜出望外:“就这油黑、松软的土,种啥丰收啥!”
啥是梨树模式?为啥能把黑土地保护得这么好?王贵满打了一个比方:“用秸秆给黑土地‘穿衣盖被’,关键是少动土。”通过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技术,保护黑土不被大风刮走,降雨时也可有效减少土壤流失,秸秆腐烂后还能变成有机肥料。
为了测出梨树模式到底能产多少粮,王贵满团队选取了1.5亩土地进行试验。截至2022年,“梨树模式”研发基地已连续4年突破每亩地产一吨粮。
如果扩大规模、扩大面积,亩产也能实现“吨粮田”吗?带着心中的疑问,2023年,王贵满团队选了一块大约75亩的田地进行试验,结果依然喜人。
回想起以前“地块积水”这个老大难,王贵满不禁感叹道:“那时种地,最怕下大雨。积水在田里排不出去,庄稼涝得不咋长,有的苗都淹死了。看着一点点长起来的庄稼在地里东倒西歪,别提多心疼了。”现如今,“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给农民吃了颗“定心丸”。灌溉排水、农田电网、田块整治……老百姓的心头难题得到了解决。据了解,高标准农田配上农技指导、良机下田等,相比传统农田,亩产有望再提200斤。
“黑土地保护给吉林省农业打下了好底子,高标准农田建设给好田配备了好设施,我们的目标是一年比一年增收。”王贵满信心十足。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走科技支撑有力的增粮之路
坐落于公主岭市的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种业产业园内,颗粒饱满的玉米种子经风筛、灌袋、包装等流水作业后,走向市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从九几年开始,这条街就卖种子,那时候品种、商户数量没这么多,现在这条街至少得有100多家商户,而且种子品类多、质量好,每年1月到3月是人气最旺的时候,很多外省的人都来这里找好种子——好地配好种,产量年年增。”公主岭市东兴隆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法人李振军口中说的“这条街”,就是在公主岭有着响当当名号的“种子一条街”。
近年来,公主岭市深入推进种业振兴工程,本市种子企业自主繁育的玉米品种410个、水稻品种155个、大豆品种48个,形成了“公主岭种子”品牌。目前,该市持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55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4家、种子经营门店600多家,年生产经营种子1.4亿斤以上,成为东北种子集散地。
而让李振军赞叹的农业科技力量,还不止种子这一点:“种地、收地,一台机器全解决。我们合作社现在使用的是半无人驾驶农机,车在田里作业时不需要人操控,车到地头人工操作转个弯就行了,省力又省心。听说有些地方都开始用无人驾驶农机了,过去的愿望正逐步变成现实。”
李振军表示,现在种地,通过手机可以随时监控庄稼地降雨量、地温、土壤含水量等等,再配合上干农活的丰富经验,处理问题简直易如反掌。“以前除草都得人用锄头一点一点刨,庄稼长高后打驱虫药都是难题,现在无人机在田地上空飞一趟就都解决了。”
一部手机,就可对田地庄稼生长动态了如指掌;一套农机具,就可实现耕种效率十倍百倍增长;一架无人机,就可让农民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科技的力量为好种子带来好收成,也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安心、更舒心。
“以前种地是又脏又累的苦差事,现在种地是省时省力的轻巧活。”谈起科技为农业带来的变化,李振军喜笑颜开。
积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走集约节约绿色的增粮之路
走进长春市九台区纪家镇凤财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凤财合作社),只见院子和仓库内各类农机具、化肥、种子等整齐排开,十分壮观。
“我们合作社共有169台农机具,现在每天有30多台在地里备春耕。”凤财合作社理事长张凤财最开始只是给周边农户提供农机服务,后来大家伙一商量,决定一起干合作社。2010年,凤财合作社成立,至今已流转土地1000公顷,托管土地800公顷。
抱团取暖,凤财合作社买化肥直接找到化肥厂,买种子直接联系经销商。“都是批发价,每年农资全下来省的钱可不是一点半点。”张凤财笑着说,“不仅如此,现在我们喷洒农药也科学化了,用量少、效果好,省钱还能保护环境。”
在探索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上,吉林省聚焦现代农业生产新变化和小农户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新需求,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创新土地托管模式,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搭上增收致富快车。成立于2021年的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晓雨农业机械化合作社(以下简称晓雨合作社)就是其中一个。
“之前我经营了4年家庭农场,积累了一些经验后成立了合作社,2022年开始为农户服务。赶上国家大力扶持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好政策,我们的事业越干越红火。”晓雨合作社成员李晓雨自豪地说,粮食“耕、种、防、收”全周期国家都给予相应补贴,“我们从事社会化服务,国家还提供资金支持呢”。
据悉,2022年晓雨合作社刚成立时,共流转、托管土地200多公顷,经过一年发展,2023年达到300多公顷。“今年我们不仅又增加了几十公顷土地,还新买了一套大型农机具用于春耕,马上就派上用场了。”李晓雨说。
2023年4月17日,吉林省启动“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将通过实施良田建设、种业振兴、农机化提升等八大工程建设,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力争到2035年粮食产能跨上千亿斤台阶。
日前,吉林省召开2024年“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第一次联席会议,对今年工作任务作出部署,确保各项工程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助推全省粮食产量“再提升”。(人民网)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前七月青海省冬虫夏草、冻鳟鱼等出口量居全国第一
- 青海湖推动三个观测站科研合作 为国家公园创建注入动力
- 京津冀重要民生商品等领域稳价保质合规提示发布
- 北京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增强 职业技能大赛引领人才建设
- 欢乐谷景区“10·27”过山车碰撞事故 深圳南山区发布通报
- 2025年贵州景区对“一老一小”及警察教师等群体免门票
- 1月份中国零售业景气指数回升明显
- 拒绝哗众取宠、低俗庸俗 微短剧片名审核再加强
- 红色文旅兴韶山 湖南韶山暑期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07%
- “跟着美食游陕西”暨商旅名街产业群推进活动启幕
- 【新春走基层】我在秦岭之巅“推火车”
- 东盟国家“组团”展示特色旅游资源吸引中国游客
- 母乳和辅食如何喂?这份“食谱”要收好
- 济南市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150例 用爱为生命续航
-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兼收并蓄使中华文明不断保持活力
- 上半年工业和信息软件业成支撑北京经济增长重点产业 增加值首超7000亿元
- 台风“贝碧嘉”或将以强台风级登陆 影响中国8省市
- “讲给孩子的科学大师课”系列新书发布活动举行
- 事故新能源车电池组“套码”再上路?上海警方破获计算机领域新型犯罪
- 泰国榴莲“抢鲜”入晋 太原海关完成山西首批进口榴莲监管工作
- 热门推荐
-
- 中新健康丨专家:肾癌病因尚不明确 发现一过性血尿也需就医排查
- 用心守护儿童成长每一步,《蛋仔派对》探索多元公益模式
- 迎冬航季 多家航司在渝推出新航线
- “汉帛奖”第32届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大赛总决赛举行
- 瓦格纳兵变冲击形成“世界波”,故事远未结束
- 新疆喀什实现氢能产业发展破题 总投资3.2亿元首批项目开工
- 2024甲辰新春中国城墙全球征春联活动正式启动
- 男子被送养46载 内蒙古警方助八旬老人全家团圆
- 新“沪九条”施行首个周末 楼市表现如何?
- 存款利率将再下调?有银行表示已收到通知
- 武汉东湖“对话”瑞士日内瓦湖 共话绿色未来
- 中新人物丨黄晓明:人生起起伏伏,好牌总会落到你手里
- 广西九万山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蝶中皇后”金斑喙凤蝶
- 宁夏警方破获近年来最大盗掘“龙骨”案 缴获“龙骨”7.89吨
- 巴西东南部暴雨致28人遇难4人失联
- 南航首架C919国产大飞机实现商业首航
- 中新教育丨“生态+”“气象+” “孔雀西北飞”支援建设新型研究型理工大学
- 广州市三防办:本周末部分河流或现超警洪水
- 锦绣中国年|新疆南部“群众村晚”:民众齐欢聚 营造浓浓年味
- 受降雨影响 北京市门头沟区39条山区公交线路停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