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加快融起来 让乡村“土”味香飘更远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从一方水土中挖掘乡土资源,各地打造了哪些“名片”?如何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发挥好乡村“土”味优势?
村里有了更多乡土特色品牌
“咱这果蔗可甜了!”正值果蔗收获上市季,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蒲庙镇广良村种植户梁荣卓忙得不亦乐乎:“这茬种了10来亩黑皮果蔗,收成不错,1亩产量大概1万斤,很快就卖出去了。”
凭借适宜的光照和气候条件,广良村近年大力推进果蔗种植。广良村村委会副主任梁承运介绍,果蔗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而广良村全年日照充足、气候温润,适宜种植。“这几年,我们不断扩大果蔗种植规模,打造‘广良良品’品牌,目前全村果蔗种植面积达1200亩,产值约1200万元,果蔗已成为广良村颇有名气的‘土货’。”梁承运说。
立足本地优势资源,越来越多地方下力气做好“土”字文章,乡土特色品牌加快涌现。在黑龙江,海伦大豆、东宁黑木耳等“黑土优品”畅销海内外;在江西,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婺源绿茶等一批区域特色品牌有力推动农民增收;在陕西,米脂小米、眉县猕猴桃、韩城大红袍花椒等地标农产品越来越受欢迎。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从培育数量看,全国省级农业农村部门重点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000个;从品牌效益看,省级重点培育的区域公用品牌平均溢价率超过17%。
更多“土特产”打响了品牌,也促进了特色产业集聚升级。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各地新建40个、续建51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的集群139个、超500亿元的14个、超1000亿元的3个,实现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提高4000多元。各地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4068个,实现总产值9000多亿元。
“特色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词’,特色产品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集聚升级。”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周洁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这将强化乡村产业的品牌效应,擦亮区域公用品牌“名片”,进一步彰显乡土产业“土”味优势。同时,文件强调标准体系建设、生态安全底线,为寻找乡村“土”味优势资源提供了新视角,如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等举措,将进一步优化全国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避免乡村产业同质化。
土特产要卖得出、卖得好
产得好,也要销得开。在部分地区,由于缺乏销路,好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价,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
“让土特产真正走出去,不仅要靠产品本身的质量和文化内涵,也要依靠现代化、网络化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手段。”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晔说,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通过优化农村直播发展环境,配备专业化设施设备,打造本地化的电商运营团队,能够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加速直播在乡村“下沉”,带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看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已在农村做了多年电商生意的李海挺高兴:“这几年通过做电商,我们打开了村里特色苹果等农产品的销路,希望这次政策的出台能带来更多技术培训、资金保障等方面的支持,让村里更多人加入到电商、直播带货队伍中,让咱们的‘土’味产品卖得更好。”
电商加快发展,物流等配套设施也得跟上。山西省大同市为黄花产业建设共享冷库,引进企业生产以鲜黄花为原料制作的预制菜品,全市新增多家黄花产品线上配送和线下直营店,黄花全产业链产值实现快速增长。
周洁红分析,聚焦特色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等举措,是要鼓励加工和流通企业供应链下沉,充分激发农产品消费活力,为健全县域商业体系和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此外,针对乡村特色产业在冷链储藏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做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让特色农产品既要“产得多”,也要“卖得远”。各地应重点布局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在供给端强化“最初一公里”的初加工能力,同时加快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产地仓,从而形成全国性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
农、文、旅加快融起来
做好“土”字文章,需要特色农产品,也需要依托乡土优势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
今年春节假期,不少地方乡村旅游火热,成为节假日消费新亮点。东北看雪赏冰、海南划船垂钓……各地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适应新的消费需求,为乡村经济打造了不少增长点。
在江苏省徐州市,春节期间全市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共接待游客46.5万人次,同比增长44.28%。“这个春节假期,来鲤鱼山庄旅游的人可不少。”徐州市睢宁县王集镇洪山村党总支书记周全胜介绍,鲤鱼山庄位于睢宁县黄河故道风光带,是特色田园乡村、国家森林乡村,村里以此为依托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游客到这里除了品美食、赏美景,还可以体验鲤鱼孝义文化、黄河渔耕文化,穿汉服游诗意田园。
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越来越多村庄实现精彩蝶变。在浙江省宁波市,全市范围内55%的村已成为景区村庄,全市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省级未来乡村数量居浙江省之首。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鞍山村通过引进农文旅项目,实现乡村旅游年收入超4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5万元。“这几年,双休日、节假日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鞍山村经营农家乐的村民李隆虎说。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各地共宣传推介了256个美丽休闲乡村,发布“乡味”浓郁的109条精品线路和365个精品景点,累计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953个,打造了一批城乡居民休闲旅游“打卡地”。
周洁红认为,各地农村旅游、乡村民宿等新业态崭露头角,丰富了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为农民打开了致富之门。但也要看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存在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短、产业链核心主体不强不大、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加快推动解决。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
“相关举措在注重挖掘乡村产业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康养功能的同时,兼顾了产业融合对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育功能、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功能,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周洁红说,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支撑。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这有利于推动农科教、产学研形成合力,助力各类经营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乡村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让乡村“土”味香飘更远。
汪文正
汪文正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台风“康妮”逼近 马尾至马祖“小三通”客运航线停航
- 我国消费品品种突破2亿种
- 美媒:美国民主党计划8月7日之前提名总统候选人
- 广西崇左加工车间闪爆事故搜救结束 无新增失联、伤亡人员
- 94版《三国演义》关羽扮演者陆树铭追悼会西安举行
- 走进“针灸故里”浙江衢州:小银针有大智慧
- 专家谈深化“八八战略”:如何让浙江经济走向更高质量?
- 涉非洲裔男子尼科尔斯之死 美国5名警察将被传讯
- 商务部:全力保障灾区生活必需品供应
- 云南会泽深耕特色劳务品牌 促产业和就业双赢
- 北京门头沟:已妥善安置5561名受灾群众 城区公交线已恢复22条
- 闽台交流合作剧目《安娜与齐的故事》大陆首演
- 八问4岁女童走失事件
- 西宁—阿拉木图中亚班列开行
- 国家文物局将启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
- 日本石川县能登地区发生5.3级地震
- 刷视频玩游戏……儿童手表“智能过头”有隐患引担忧
- 朝鲜发声:已完全封闭南部边境与韩国连接的公路和铁路
- “皇城相府”号高铁冠名专列首发 借力高铁“加速度”激发旅游热
- 给失能者温暖守护
- 热门推荐
-
- 中外1100余家瓷商参展景德镇瓷博会
- 当罗马尚未建于世间:伊特鲁里亚文明展苏州开展
- “弘康说”公益讲座走进成都博物馆 科学防治高血压
- 江西开展赣南脐橙地理标志商标保护专项行动 整治冒充赣南脐橙等问题
- 和评理 | 中方开展穿梭外交 劝和促谈贡献中国智慧
- 深圳文化产业实力居全国前列 产业增加值超2500亿元
- 老街区里潮流新|《日出》照亮天津,“沉浸式”演绎文旅融合新风尚
- 中国企业全球分享经验:AI驱动助实现药物早期研发低成本、高效
- 晋津文旅互动:“表里山河”向“九河下梢”发出邀约
- 与山川草木为伴 护林人一年走出6000余公里
- 美专家:“去美元化”将持续加速
- 中原油田储气库群全面开启今冬天然气保供
- “2022艺术旌阳”开启一场田野中的艺术盛宴
- 高校、医院等领域专家学者厦门探讨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
- 中国500强企业营收规模突破110万亿元
- 云南西畴:“女子太阳节”遇上国际劳动妇女节
- 探秘千年核桃林 自然美景与文化传承的交融
- 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0%
- 英国医生罢工要求涨薪抵通胀 病人抱怨就诊遭推迟
- 【图解】超1.3万亿元!以旧换新“换”出消费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