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稳“菜篮子” 鼓起“钱袋子”(办实事 解民忧·一线探落实)
核心阅读
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注册商标、开展技术培训……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河南省扶沟县进一步推动蔬菜产业提档升级,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内生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一大早,豫东平原上的河南扶沟县柴岗乡翟楼村寒风凛冽,大棚内却是暖意融融。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管理,菜农陈二飞种植的芹菜长势喜人,数十名村民忙着摘菜、打包、装箱,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有这么好的收成,干吗还要出去打工呢?”家住城郊乡的陈二飞经过多方考察,在翟楼村承包了21个大棚种植蔬菜,总面积超100亩。去年,他种植的蔬菜大部分都销往了省外,效益还不错,吸纳5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
陈二飞的经历,和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一条留言建议有关。有热心网友留言,建议扶沟县延长初级农产品产业链条,扩大蔬菜产业规模,打造“扶沟蔬菜”品牌,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扶沟县把主题教育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蔬菜产业提档升级,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内生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延链补链——
培育精深加工企业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扶沟县吕潭乡杨村岗村是当地有名的“西蓝花村”。
“西蓝花保鲜期短,摘下来没卖完的,如果不及时冷藏就只能低价卖掉,甚至低价也可能出现滞销,影响群众的收益。”杨村岗村党支部书记刘志愿告诉记者,之前村里自筹资金建了5座冷库,由于设备老、容量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去年5月,扶沟县开展“察民情、听民意、聚民心、解民忧”活动,将实施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培育深加工企业作为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乡村发展的具体措施。
不久后,杨村岗村迎来好消息:以政府补贴村集体入股的形式,规划新建3座500吨冷库和1座制冰厂,缓解蔬菜冷藏、运输的困难。
冷库和制冰厂建在村东头的荒地,去年7月开工建设,10月投入使用,杨村岗村的冷库储存总量达到了3000余吨,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约6万元。同时配套物流产业,为村民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装卸出入库每吨收入120元,实现了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齐头并进。
“有了这些建在田间地头的冷库,我们的西蓝花保鲜又保价。”刘志愿说。
汴岗镇辣椒种植面积5万余亩,成熟季节每天采摘量超过300吨,发展辣椒精深加工成为当地提升辣椒附加值、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
走进汴岗镇遍地红辣椒种植合作社的加工车间,一股浓郁的“椒”香味扑面而来,工人们正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将烘干好的干辣椒制作成开瓶即食的辣椒酱,销往市场。
“合作社建立之初,只有烘干车间的2条干辣椒生产线。去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新建了辣椒精深加工厂房和精深加工生产线,日产泡椒20吨,糟辣椒10吨。”遍地红辣椒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于海军说,经过精深加工,辣椒的存放时间更长,每斤增加利润1元左右。
合作社实现从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转型,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种植基地3万多亩,带动1.6万户群众增收致富。
品牌建设——
注册商标发放补贴
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清晨,在柴岗乡梅桥村梅园蔬菜合作社的交易市场,菜农们运来刚采摘的黄瓜,称重、结算、装车,一派繁忙景象。
“自从村里成立合作社,打响了梅桥黄瓜品牌,我们的黄瓜大都是通过预订的方式销往大型商超和批发市场,价格比以前高了,销路也不愁了。”梅桥村党支部书记梅根清说。
梅桥村发展设施蔬菜种植,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在政府的引导下,村党支部领办了梅园蔬菜合作社,注册“梅园”商标,吸纳218户菜农成为社员,人均年增收1.6万元,带动周边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万余亩。
品牌化的发展让梅桥黄瓜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在梅根清看来,梅桥黄瓜不仅是一种蔬菜,更成为村民增收的“致富菜”。
“太好了,终于申报成功了,以后我们的产品也能用上地域商标了。”河南绿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顺德说,去年5月,“扶沟韭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公司依托区域公共品牌,研发韭菜品种26个,繁育种子基地1.2万亩,带动就业200余人。
扶沟县平均每年发放补贴资金100万元,鼓励蔬菜经营主体积极注册商标、申报品牌。目前,已认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76个,“扶沟蔬菜”成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
蔬菜品牌建设带来的好处,城郊乡拐王村的菜农也感受到了。“早年由于品质参差、品牌化程度低等原因,村里种植的蔬菜零售价格并不高。”拐王村菜农丁振营说。
去年6月,扶沟县蔬菜发展服务中心组织20名蔬菜种植带头人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引进了水果番茄、辣椒、草莓等新品种,不仅口味多样,推向市场后认可度也高。
“普通的番茄,一斤两三元钱。我们种的水果番茄有着自己的品牌,每斤能卖到10元以上,还供不应求。”菜农对记者说。目前,拐王村已注册了“豫星”商标,还建设了新品种试种基地和300亩标准化日光温棚。
规模发展——
开展种植技术培训
搭建就业创业平台
在扶沟县德利尔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蔬菜大棚里,一串串颜色鲜红、饱满圆润的番茄新品种迎来成熟期,陆续批量上市。
该产业园占地300亩,一期投资3500万元,建成的7万平方米玻璃温室、1000平方米育苗中心和35座温室大棚已投入使用。
“在这里上班比较方便,不仅离家近,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正在务工的梅桥村村民葛美英说,“每月工资2000多元,家里的5亩地流转给了基地,一年收入5000元。”像葛美英一样,在产业园稳定就业者有200余人,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园区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建立了产业联结捆绑机制,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帮助更多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扶沟县蔬菜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娄红伟说。
柴岗乡西营行政村村民张俊杰通过技术培训后,去年9月在产业园承包了3座温室大棚,按照规划、标准、流程、技术、品牌、销售“六统一”进行精心管理,大棚里的番茄已丰收在望,预计亩产5000公斤以上。
扶沟县通过“多方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运作模式,出台财政资金补助、专项低息贷款和创业扶持补贴等措施,打造蔬菜产业示范园创业就业基地。已建成百亩以上蔬菜园区266个,蔬菜种植合作社168家,带动蔬菜从业人员近13万人。
“我在上海干了20多年的食品加工,对当地人的口味和喜好非常了解,如果家乡的绿色有机蔬菜能直接供应到上海,那该多好!”练寺镇张店村村民贾秋月了解到,羊肚菌市场前景广阔,适合在扶沟县种植,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发展蔬菜种植,创立了扶沟县金城妙月农业园区。
“我们聘请了本地技术员为常年生产技术顾问,采用一年三熟轮作模式集约种植羊肚菌、多宝甜瓜和豆角,生产的绿色有机瓜、菜、菌供不应求。”贾秋月告诉记者,“去年,园区25座大棚的羊肚菌喜获丰收,收益达100万元。”如今,金城妙月农业园区累计用工300余人次,种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供不应求。
产业是就业的保障,产业发展壮大了,就业岗位就增多了。“我们将加快推进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乡留得住、有钱挣、过得好,就地就近实现增收致富。”扶沟县委书记孙红伟说。
毕京津 人民日报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魅力少年传承经典 天津首届少年儿童优秀传统文化展演开幕
- 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 9月24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0510元 上调21个基点
- 菲律宾钩体病已致至少225人死亡
- 美国伯明翰枪击事件已致4人死亡 警方称多名枪手向人群开枪
- 广东全省高温预警持续生效 多个城市出现逾37℃高温
- 财政部有关负责同志就惠誉下调我主权信用评级展望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 中国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滨海湿地型史前遗址
- 北京推动传承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
- 单元楼门口就是消防通道可否加装电梯?
- 一曲《黄河》天下惊 钢琴家殷承宗82岁“再续传奇”
- 北方多地出现极光,近期还有机会见到吗?
- 洪都拉斯总统任命首任驻华大使
- 辽宁出现大范围暴雨过程 4座水库超汛限
- 山东多地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飞防作业 维护生态平衡
- 探访“中国油茶之乡”:传统农业“新”在何处
- 农资储备足 春耕有保障(田间地头看春耕)
- “镜中巴铁:中国旅行社的视觉之旅”摄影展在京开幕
- “武林宝典”《易筋经》的前世今生
- 日本拟将核垃圾埋地下 遭300位专家联合反对
- 热门推荐
-
- 秋季过敏你中招了吗?全国花粉过敏指数地图看哪里需重点防护
- 走近“90后”殡葬礼仪师:让逝者的告别更有温度
- 宁夏首个营商环境监测站挂牌成立
- “基因魔剪”编辑基因更安全、更有效
- “小片”逆袭史:谁捧红了《隐入尘烟》?
- 视评线丨美式援助,内外添乱
- 2023年暑运正式开启 预计发送旅客7115万人次
- 外媒:芬兰将关闭与俄罗斯所有边境口岸
- 高铁上乘客身体不适 3名医大学生出手救人
-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城南京层林尽染惹人醉
- 美国重新认定胡塞武装为恐怖组织并发起新一轮打击
- 全国高铁首例“托梁换柱”完成 为成渝中线穿行提供空间
- 第二届中国春兰节举行 “兰花百咏”书画印展“绚丽绽放”
- 增长、成效、活跃、力度……透过关键词“数”读市场信心
- 日本九州岛附近发生6.7级左右地震
- “水危机”折射美国“环境种族主义”(观象台)
- 吃辣椒除了过瘾居然还有隐藏好处?
- 日本大阪举办纪念鲁迅恩师“藤野先生”展
- 戈壁变宝地 荒漠披“绿衣”——新疆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之路
- 从《清明上河图》中走来的木拱廊桥,该如何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