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双11舆情分析报告:直播带货乱象问题突出
中新网11月22日电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双11”步入第十五个年头。当下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消费者需求趋于多元化、个性化。今年的“双11”,比拼“价格力”是商家营销主旋律,追求“性价比”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1月1日至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揽收快递包裹52.64亿件,同比增长23.22%,日均业务量是平日业务量的1.4倍。其中11月11日当天,共揽收快递包裹6.39亿件,是平日业务量的1.87倍,同比增长15.76%。
电商平台促销手段不断创新,更加注重简化规则、强化服务。15年之后,满减、百亿补贴等常规套路已难以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望,平台和商家不约而同地选择更加简单、直接的“最低价”血拼。战报显示,“双11”期间,天猫、京东用户数量、订单量、成交总额均呈增长态势。
中国消费者协会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10月20日至11月16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数据显示,消费者反馈整体趋于正向,直播和低价成为此次“双11”消费者热议话题,除优惠价格争议、假冒伪劣、售后服务差等老问题外,价格垄断、软件开屏广告等也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消费体验。
一、消费维权舆情基本情况
在10月20日至11月16日共计28天监测期内,共收集到“消费维权”相关信息56,753,335条,日均约202万条。舆情走势平稳,11月10日信息量达到峰值,为2,767,910条。10月24日、31日均出现小幅增长。
在信息传播渠道上,“消费维权”类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有视频、微博、客户端、新闻网站、微信、论坛等。其中视频信息量最高,占比42.93%;其次是微博,占比24.61%;第三是客户端,占比15.67%。
二、消费维权问题集中领域及典型事例
监测期间,共监测到“消费维权”吐槽类信息3,261,027条,占“消费维权”总信息量的5.75%。
此类信息体现了消费者对其所接受商品和服务的负面评价,兼具引发消费维权负面舆情的“敏感”属性,本报告将其归纳表述为消费维权负面敏感信息,并着重进行分析。
监测发现,2023年“双11”期间消费维权问题集中在直播带货乱象、商品质量问题、手机软件广告不良体验、促销价格争议等方面。
(一)直播带货乱象
监测期间,有关“直播带货”负面信息1,565,203条,占吐槽类信息的47.99%,日均信息量55,900条。信息量集中在“双11”前半段,10月25日达到峰值,为94,694条。价格垄断、低俗带货、虚假宣传等问题较为突出。
(二)商品质量问题
监测期间,有关“商品质量”负面信息870,131条,占吐槽类信息的26.68%,日均信息量31,076条。信息量集中在“双11”初期,10月25日达到峰值,为55,629条。其中,直播间假冒伪劣问题表现突出。
(三)手机软件广告的不良体验
监测期间,有关“广告体验”负面信息75,663条,占吐槽类信息的2.32%,日均信息量2702条。随时间推移网民吐槽逐渐增长,11月14日达到峰值,为8552条。人们的“槽点”集中在手机软件广告诸多强制跳转方式令消费者防不胜防,分外头疼。
(四)促销价格争议
监测期间,有关“促销价格争议”负面信息63,757条,占吐槽类信息的1.96%,日均2277条,总体趋势波动上升,10月31日、11月10日、11月13日吐槽集中出现,其中11月10日信息量最高,为4635条。话题主要为随意变更优惠政策、活动临近结束忽然降价、不保价、诱导消费者取消订单等问题。
三、分析:“性价比”之争下的博弈
综合分析监测期间的消费维权舆情和典型案例可以发现,今年的平台、商家套路化繁为简,同归于“低价”,但也由此衍生出更多新的竞争。科技的进步、直播业态的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但其管理上的粗放和漏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规则简化不等于无规则,商家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有待提升。“价格力”是今年各大平台强化用户黏性的关键,今年消费者对价格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敏感。然而今年仍旧出现了付尾款后优惠政策调整甚至直接降价的情况,消费者纷纷表示“遭遇背刺”。低价“血拼”背后,商家和平台者应认识到,优惠政策的制定应遵循市场规律和契约精神,先提价再降价套路要不得,二次降价的朝令夕改也会伤及消费者感情和品牌形象。
(二)越来愈多新的平台和商家入场,政府和平台的帮扶和监管有待强化。今年“双11”是中小商家参与最多的一次,也是互联网平台参与最多的一次,这些“新鲜血液”底子相对薄弱。直播“翻车”乱象背后,有追逐流量导致的低俗带货、虚假宣传,有渴求收益导致的假冒伪劣、退款纠纷,有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售后服务欠缺。商家和品牌既需要更加贴心的帮扶政策,也需要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以便在低价之外,寻求品质和服务的提升,适应消费多元化趋势。
(三)引流广告应“便民”而非“扰民”,相关APP行为必须加以限制与引导。今年“双11”,消费者戏称“条条大路通电商”。频繁混乱的开屏广告跳转是一种短视行为,或许可为消费者带来一定便利,但更多的是导致消费者的反感和抵触。从广告投放者角度看,这一做法或许可以获得一定的点击量,但消耗的是用户的好感和信任。开屏广告治理在年初已有政策出台,但仍需电商平台和APP开发者、商家等达成共识、强化自律。
四、消费维权舆情应对建议
今年的“双11”舆情大多由“低价”引发,平台、主播、商家、消费者为获得最大利益进行博弈,创新求变。未来的市场竞争需坚持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借助数字化和AI赋能的东风,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更加优质的服务、更便捷的消费体验,以及更快速的舆情回应。因此,建议各方从以下几个角度着力:
一是平台和商家应瞄准“价格力”持续发力。坚持合法合规,挖掘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商品;同时寻求“服务力”提升,以更优质的服务和低价策略获取消费者青睐。
二是平台应切实履行管理责任维护市场秩序。一方面,给予中小商家更多支持,下调服务费用、提供扶持政策、进行专业培训,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对虚假宣传、价格误导等行为严格监管,清除直播带货乱象,提升主播职业素养,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三是监管部门应持续提升对直播带货领域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善用科技力量,利用新兴技术开发监管新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平台、主播、商家等的规范管理。警惕“价格垄断”“新式套路”,确保消费者安心消费。
四是媒体应在引导消费行为和助力消费维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舆论宣传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辨别意识,增强对诱导消费的抵御能力;不断拓宽消费者维权途径,关注社交媒体平台消费维权信息,引导帮助消费者理性维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权益保障。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第九届伦敦手工艺周举行 中国独龙族手工品入选
- 2022年故宫博物院年票有效期延长1个月
- 成都文化旅游推介泰国专场活动在曼谷举办
- 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在渝举行
- 英国气象局延长冰雪警告 恶劣天气持续威胁交通
- 二十国集团呼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 “机遇中国·品牌重庆”海外首站推介会亮相罗马
- 8月份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出现阶段性波动
- 我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预计明年突破1万亿元!这个冬天你滑雪了吗?
- 迈入高铁新时代 浙江南浔的三张“招贤榜”
- 久坐是健康大忌五个动作改善你的肩颈腰
- 日均14吨水蜜桃空运全国 时令美味借由“空中桥梁”实现当日达
- 168元一狗!宠物年夜饭预订火热!小猫小狗也要“上桌过年”
- “海藏咽喉”青海湟源:三任“第一书记”八年传递“接力棒”
- 中西荟萃 张大千《翠云晴岚》等重磅拍品亮相香港华艺国际2022秋拍
- 专家学者共议AI时代企业合规新趋势
- 滴滴货运开启毕业搬家季 60多城同步上线优惠活动
- 中老越三国边交会江城开幕 154户企业觅商机
- 线下“歌友会”筹鱼粮,斗鱼“江豚微笑KTV”呼吁网友保护“水中大熊猫”
- 【2023 我们一起走过】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实现更有温度的发展
- 热门推荐
-
- 外交部发言人:欢迎广大日本民众来中国看望“香香”和她的伙伴们
- 报告:国内“小游戏”市场收入连续3年高增长
- 宁夏加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 光大银行获品牌建设、ESG管理多个奖项
- 大学恋爱课,要在恋爱观
- 报告:应届生西部就业比例上升 这里人才吸纳力较强
- 几日“尔滨”游 一生中华情——各民族梦幻联动托举出2024第一个顶流
- 彩礼新规施行,多地判出“第一案”!
- 外媒:伊朗沙特计划举行联合军演
- 上海: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超3.6万吨/日
- 研究表明多走路可能降低死亡风险
- 山西回应“中考部分考区英语听力内容不能正常播放”:未完成听力考试考区重考
- (新春走基层)浙江卢宅堂灯四年一亮:穿越百年 流光溢彩
- 中国WTO法律研究机构推出蓝皮书:欧盟实施“新三样”产业补贴破坏世贸规则
- 中企宝通科技拟在泰国投资设立公司 投资金额不超过6.3亿元
- “国和一号”已实现整机全国产化能力 产业链联盟不断扩大
- 廿四节气|千里江山图之芒种篇
- 中国工信部拟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项目
- 以色列释放55名巴勒斯坦被拘留者 以官员:鲁莽行为
- 日媒:日本歌手谷村新司去世 终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