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闸蟹“苦练内功”再出海
中新社苏州9月24日电 题:苏州大闸蟹“苦练内功”再出海
中新社记者 钟升
秋风起,蟹脚痒,又是老饕们期盼已久的大闸蟹上市时节。今年,苏州太湖大闸蟹再度“出海”,“爬上”了东南亚、中东等地消费者的餐桌。
苏州地处江南鱼米之乡,自古就以水产河鲜闻名。其中,大闸蟹更是名扬海内外。太湖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是苏州的大闸蟹主产区之一。自1984年起,太湖水域实行围网养殖,令水产产量大为增加,也为沿湖地方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致富作出了巨大贡献。包括大闸蟹在内的水产品一度远销海外。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太湖的生态治理也受到各方的重视。2019年6月,苏州市全面完成太湖水域围网的拆除任务,太湖的围网养殖成为历史。当年,太湖大闸蟹产量呈现断崖式下跌。
苏州市吴中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介绍,太湖退网后,沿湖区域进行了标准化大闸蟹养殖池的改造工作。标准化养殖池在还原大闸蟹自然生长环境的同时,对养殖尾水的排放严格要求,确保太湖周边环境不被破坏。这又倒逼蟹农改善养殖环境、提升养殖技术。今年,太湖大闸蟹的雌蟹、雄蟹平均规格较往年分别增加15%、10%左右。
随着品质的提升,“太湖大闸蟹”的招牌也被重新擦亮。今年6月,一批大闸蟹自江苏太湖水产有限公司陆续发往阿联酋、马来西亚、日本等地。公司总经理高文荣告诉中新社记者,首批共有287.5公斤大闸蟹发往阿联酋迪拜,海外的总订单量约1500公斤。发货后,海外客户隔天就可收到鲜活的大闸蟹。
高文荣表示,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太湖大闸蟹“出海”一度中断,但公司一直与海外客户保持着联系,并不断优化养殖环境、提升养殖品质。2020年,公司获得南京海关授予的“出境水生动物注册养殖场”资质,为大闸蟹再赴海外做好了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首批出口至海外的,是尚未完全成熟的大闸蟹。这一时期的大闸蟹被称为“六月黄”。苏州民间有“忙归忙,勿忘六月黄”的说法,但“六月黄”向来不是苏州大闸蟹的销售重点。这也是苏州首次将“六月黄”大闸蟹销往海外。高文荣介绍,这一尝试是希望能追求产品的多元化,拉长大闸蟹的销售时间。
秋天是太湖水产丰收的季节,近期,高文荣参加了第九届广州国际渔业博览会等展会。“会上,海内外的参展商对太湖水产品的关注度都很高。”他表示,公司接下来会继续保持高质量养殖和环境保护并重,让更多太湖水产品“游上”海内外消费者的餐桌。(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笔墨军魂 汪观清军事题材作品及相关史料展在沪展出
-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动漫博览会圆满闭幕
- 西安警方:深化联动协作 严防严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 第二届网络空间安全(天津)论坛即将开幕 聚焦全球网络安全合作
- 商务部:中国外贸将继续保持回稳向好的势头
- 北京市2021年肿瘤年报发布: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 牛奶这样喝,不仅损失营养,还可能会生病
- 加拿大18至44岁人群中逾三分之一曾在一年内使用大麻
- 上半年全国新增134.7万家餐企接近去年总和,行业人士呼吁谨慎入局
- 宁夏出台举措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实现更新改造
- 中芬经贸合作:硕果累累 未来可期
- 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国际儿童戏剧周落幕
- “一棵小葱”艺名归属之争尘埃落定
- 雇老人干农活被质疑 要尊重老年人“再就业”的实际需求
- 启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从北京到巴黎——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国艺术大展参展活动发布
- 创下纪录!剑龙骨架化石拍出近4500万美元高价(图)
- 宁夏综合算力指数首次进入全国前10
- “颜值经济”美到牙齿 中国走近“牙文明”时代
- 与“拉面之乡”结缘六十余载 中国高校与西部县城盼深化合作维度
- 山东威海文登积雪深度达74厘米创纪录
- 热门推荐
-
- 悲伤、崩溃……夏威夷野火或给居民带来长期心理创伤
- 柬埔寨庆祝“国戈寺”古迹申遗成功
- 最低降至4% “二套转首套”房贷调整开闸
- 北京将加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 中国科学家发现宇宙最高能量伽马谱线 将助力破解伽马暴产生之谜
- 再续鼓岭情缘,传承中美友好(环球热点)
- 中国农业与食品行业加速向“绿” 报告建言推动升级转型
- 罗马尼亚宪法法院确认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结果
- 云南勐海:茶科技助力普洱茶“出海”“出圈”
- 中远海运“巴西轮”首航巴西
- 手机看多了,当心“干眼症”
- 浙江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作为医生不想看到病人痛苦
- 暴雨橙色预警:浙江东部、福建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
- 代理律师:吴谢宇求生欲很强,已向最高法提交不核准死刑法律意见
-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五例过度包装、“天价”月饼典型案例
- 日本三重县一小型巴士坠河 已致11人受伤
- 日本七成地方政府支持修改日美地位协定
- 世界首条“高速公路”秦直道保护迫在眉睫
- 一本正经瞎判作业!AI学习机不靠谱,警惕“AI”误人子弟!
- (上海自贸区十年)科创力量叠加“自贸优势” 驱动高端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