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优化调整产业体系 提出三到五年跻身“万亿俱乐部”
中新网扬州9月14日电 (记者 崔佳明)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14日,记者从扬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推进会上获悉,扬州抢抓机遇“风口”,优化调整产业体系,提出未来三五年跻身“万亿俱乐部”,全力将扬州打造成为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全力建设创新引领、产业兴旺的‘好地方’,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提供坚强支撑、注入强劲动能。”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在会上表示,“我们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建设产业科创名城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推进会上,扬州市正式发布《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方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根基,聚焦6大主导产业集群和13条新兴产业链(“613”产业体系),实施创新强基、转型升级、招商强链、壮企强企、布局优化、治理创优六大行动,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好地方”的发展根基。
《方案》明确,到2025年,扬州要力争实现“211”规模目标:即形成2至3个规模超2000亿元的地标产业,10个以上总量过百亿元的新兴产业链,全部工业开票销售超1万亿元,其中,“613”产业体系工业开票销售要达到85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中显示,扬州优化调整了产业体系,将“323+1”产业集群调整为“613”产业体系。“此次扬州提出的‘613’产业体系是原先‘323+1’产业集群的‘升级版’,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集群、新兴产业链发展目标。”扬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对中新网记者说。
同时,扬州还同步公布了《“613”产业科技招商指南》。指南梳理了各产业链的国内外产业规模、技术进展、发展趋势、产业链构成、关键技术、区域分布、细分领域重点企业、研发平台、顶尖科技创新人才和扬州市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点。
“大干三五年、奋力过万亿。”王进健在会上表示,扬州到2025年实现工业开票过万亿元,“十五五”期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书写千年古城新的荣光。(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科技馆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培训第二期在北京开班
- 杭州发力“主理人经济”新赛道 电商赋能助力品牌培育
- “猫狗粮被投毒”如何越传越离谱
- 全国首届船旗国监督检查技能竞赛在浙江举行
- (走进中国乡村)河北赞皇原村土布:农村“织娘”织出“国际范”
- 中国经济微观察 向“新”而行 良性竞争 推动经济持续向好
- 里斯咨询:中国白酒市场进入危中有机的调整期
- 日媒:日本一公立高中首次开设漫画学科
- 北约在亚太手越伸越长(观象台)
- 前11个月河北对共建“一带一路” 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9.2%
- 第十一届南北雕塑联展在海口开幕
- 欧盟批准投资1.24亿欧元在波兰修建天然气管道
- 国家邮政局:快递迎业务旺季 四天揽收超20亿件
- 春节前日薪千元,什么工作这么火还缺人?
- 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运抵作业海域
- 2024中国县域博览会在广州开幕 一批合作项目签约
- “燃”起夕阳红,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实现
- 美国举行2024年总统选举投票
- 一季度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9000亿元
- 北京门头沟区开通24小时灾后心理援助热线
- 热门推荐
-
- 10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307元 下调217个基点
- 广东阳江青洲一、二海上风电场项目首批风机并网发电
- (第六届进博会)戴德梁行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将继续深耕中国房地产市场
-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古琴文化沙龙
- 国际识局:美国投下否决票,巴勒斯坦入联之路再受阻!
- 俄防长向在黑海拦截美无人机的飞行员授予“勇气勋章”
- 新疆首家国际化、智能化新型医疗机构开工
- 4人遇难 4人受伤 呼和浩特一餐馆发生火灾
- 日本首相指名选举进入决胜轮 将在石破茂和野田佳彦中选出
- 农业农村部:重点抓好“三个着力”,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
- 江苏无锡学生午餐使用过期食材?当地两部门发文澄清
- 网传宁波一教师长期体罚学生 教育局:情况属实 已立案调查
- 中国电商在澳大利亚火热 报告显示:每月超200万人线上购物
- 贵州省长顺县代化镇发生一起山林火情 3人遇难
- 汉口火车站出现旅客滞留情况 武汉铁路致歉
- 加快形成促进青年就业合力
- 俄乌局势进展:乌军方称在多个方向发起反攻 瓦格纳停止行进转头返回营地
- 串联博物馆文旅资源 北京推出10条博物馆研学线路
- 山西大同:“白茫茫”盐碱地变身村民“米粮仓”
- 专家学者研讨京剧艺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