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中外青年对话丨迈向创新大国,以色列对中国有何启示?
中新社北京8月22日电 题:迈向创新大国,以色列对中国有何启示?
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李金磊
在世界各地,华人和犹太人都以善于经商而著称。两大古老文明经商之道和财富密码有何异同?以色列科技创新的历程,带给中国怎样的启发?
围绕上述问题,中新社“东西问·中外青年对话”邀请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东亚学系终身教授张平,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及以色列信尔吉国际战略咨询创始人兼CEO施宁伟(Niv Schwartz)展开对话。其中,沈萌和施宁伟分别是活跃在中以两国经济界的“80后”和“85后”青年精英。
受访专家认为,中国企业家往往从“1”到“100”做得非常好,而以色列人的长处是从“0”到“1”,不排斥进行全球合作研发和创新。中国有一句话叫“大河之水,不弃涓流”,要把全球各方面智慧集中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去推动研发和创新。
对话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有一种说法是,犹太人跟中国人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点,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张平:在家庭、教育、劳动、财富等价值观方面,中国人和犹太人很相似,他们都很重视家庭价值,把教育放在第一位,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要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都有拼搏精神,信奉要靠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都很珍惜财富,积累财富。
沈萌:中犹两个民族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都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两个民族都有着非常聪明的个体,人民都非常勤劳,都创造出了属于本民族自己的丰富财富。犹太人善于经商,中国人也非常善于经商。
中新社记者:中国和以色列商人的经商之道有什么区别?
施宁伟:由于价值观或者商业文化习惯不一样,对于同样的东西,双方理解可能会完全不一样。举例来说,一家以色列初创企业,技术非常先进,但他们的办公室设计简单,是因为想节省成本,不随便花钱。但中国的投资人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接触以色列合作伙伴的时候,需要考虑虽然有很多共同点,但(双方)还是需要了解本地的商业思维或者模式。多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更好的合作机会。
张平:在经商之道方面,以色列商人比较单刀直入,比较愿意直接地进入实质性的事务,对于私人关系不是特别强调。
沈萌:犹太民族历史上多灾多难,不断迁徙,在压力很大的生存环境下,就要很快做出判断。但是中国商人会了解清楚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是否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立场,是否可以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这是两国商业决策的差异之一。两国要进行更好的商业往来,需要加强对于彼此国情、民情的了解。
中新社记者:以色列被称为“初创企业之都”。在以色列创新局的官方网站上,有一句话异常醒目——“创新是以色列最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之一”。如何看待以色列的创新思维?
张平:近些年,大批中国企业家到以色列学习创新,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企业家往往从“1”到“100”做得非常好,而以色列人的长处是从“0”到“1”。
一个社会创造力强大,创新也就比较容易。以色列整个社会非常有创造力,整个社会环境对创造力非常友好,企业很有创新能力,实现了创新跟创造力基本统一。
施宁伟:我想补充一点,假设一位以色列企业家的公司刚刚被并购了,很多人都想了解他成功的秘诀,最好的方式是了解他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怎么获得创新思维方式,这可能对我们会有更大的帮助和启发。
中新社记者:如何看待中以两国之间的企业并购案例,这对于中以两国的商业互动与合作有怎样的启示?
沈萌:以色列是全球创新的策源地之一。全球很多大型科技公司在以色列都有不止一家的研发中心。以色列作为一个全球化支点,能够为中国企业真正形成国际化经营提供很好的支持。
一方面,以色列企业在挖掘创新潜能方面有独到的经验,风险资本体系非常完善。另一方面,以色列企业的科技创新往往来源于很实际的客观需求,实用性非常强。中国企业能把以色列的一些研发成果引到中国来,很快就可以市场化、商业化。
中国发展日新月异,需求高速增长、日益丰富,以色列有很多研发创新成果恰恰符合我们的需要。所以,加深两国企业以及人民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会更好地推动两国之间友好发展。
中新社记者:尽管全球经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是中以贸易仍然稳中有进。未来,两国可能在哪些领域进一步扩大合作?
沈萌: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领域空间广阔,尤其是高科技领域合作潜力无穷。如果以色列的科研实力以及差异化优势,能够跟中国广阔的市场需求相结合,以色列企业的价值有望爆炸式增长。
如果中国能够在以色列的优势产业,比如说农业、生态环保以及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强与以色列企业合作,共同面对全球市场,就能创造出“1+1>2”的效果。
无论是以色列还是中国,现在都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新机遇之下就会产生对彼此新的需求,两国经济互补性又是如此之强,这种强大的需求可以推动两国迸发出更好合作的火花。我对于中以合作的前景非常有信心。
中新社记者:现在中国越来越强调自主创新。以色列科技创新的历程能给中国怎么样的启发?
张平:以色列的创新跟创造力是一体化的,一个社会要拥有对创造力友好的大环境,企业要打造一个专注创新的小环境。要避免小环境跟大环境在某种意义上的脱节。长远来看,中华民族要更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科技领先,就要解决整个社会的创造力问题,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沈萌:以色列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一点,是既坚持独立自主,加强本土创新能力,也不排斥进行全球合作研发和创新。中国有一句话叫“大河之水,不弃涓流”,要把全球各方面智慧集中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去推动研发和创新。
两国的合作并不是谁要依赖于谁,而是两国能形成互补、互助的平等合作关系。双方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才能够实现更好、更稳的发展。以色列的一些优势、经验,能够让我们更好、更快地去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但不能说我们就“躺平”了,等着别人来帮我们去解决关系自身独立自主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卡脖子”问题,还是主要靠自己的力量。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上海机电回应争议:与上海集优协同性强 现金收购比增发更合适
- “外国小店”人气旺折射中国经济回暖
- 多地强调不以“时空伴随”判定密接,专家称概念模糊应慎用
- 中新健康丨专家解答流感疫苗最佳接种时间:建议10月底前完成接种
- 外媒聚焦梅洛尼访华:中意合作有价值更有潜力
- 节令之美·秋分丨23日9时4分秋分:一年秋意浓,十里桂花香
- 以上合组织传统医学论坛为契机 江西赣江新区推动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 中美成立经济领域工作组
- 江苏文旅消费推广走进大湾区 推动客源互送
- 锦绣中国年|福建:民众博物馆里体验民俗 乐享春节假期
- 英国学者:全球南方的崛起为消除和平障碍带来新希望
- 美国总统拜登之子亨特被控三项刑事罪名
- 院士专家齐聚重庆梁平 共谋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 爱奇艺2024Q1稳步提升经营效率:总营收79亿元 持续发力生成式AI
- 第25届佐临话剧艺术奖在沪揭晓
- 内蒙古:男子偷渡缅甸“淘金”参与诈骗 获刑11年
- 伊朗指责美国试图破坏中东多国关系缓和
- 2024年1-9月全国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1632.9万吨
- 沙尘致青海前往新疆方向的道路交通管制 万人滞留
- 第三届“何氏家训”文化节在扬州举行 传承发扬家风家训文化
- 热门推荐
-
- 《人民的中医药非遗》专题片发布 张伯礼等冀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 美军称使用“战斧”导弹袭击胡塞武装雷达设施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
- “90后”听障青年用巧手让破碎的文物重焕新生
- 湖北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2743件
- 乾隆“导游图”引路 海外游客热衷追随古人寻美中国
- 国家能源局:截至8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7.6亿千瓦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孟加拉国有关部门签署四份合作文件
- “Z世代”留学生江西沉浸式感受渔文化
- 广东税惠政策落地 助力“小巨人”企业提质发展
- (乡村行·看振兴)“世界特色美酒产区”山西代县打造“黄酒+文旅”乡村振兴新引擎
- 探索绿色发展:欧美同学会第三届国际智库论坛湖州启幕
- 外媒:以军袭击黎巴嫩南部一建筑 造成多人死伤
- 开放两周超1200余组现场体验 中建府系产品第三子再次迎来开门红
- 中国科学院院所湖南行成果转化专场对接活动举行
- 印度一医院24小时内18人死亡 官方责令成立调查委员会
- 外国友人良渚谈文明交流:一见胜百闻
- 湖南张家界永定区“七十二奇楼”内一钢结构顶棚发生部分倒塌 多人受伤
- 北京市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局地6小时降雨量将超50毫米
- “去美元化”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