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中外青年对话丨迈向创新大国,以色列对中国有何启示?
中新社北京8月22日电 题:迈向创新大国,以色列对中国有何启示?
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李金磊
在世界各地,华人和犹太人都以善于经商而著称。两大古老文明经商之道和财富密码有何异同?以色列科技创新的历程,带给中国怎样的启发?
围绕上述问题,中新社“东西问·中外青年对话”邀请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东亚学系终身教授张平,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及以色列信尔吉国际战略咨询创始人兼CEO施宁伟(Niv Schwartz)展开对话。其中,沈萌和施宁伟分别是活跃在中以两国经济界的“80后”和“85后”青年精英。
受访专家认为,中国企业家往往从“1”到“100”做得非常好,而以色列人的长处是从“0”到“1”,不排斥进行全球合作研发和创新。中国有一句话叫“大河之水,不弃涓流”,要把全球各方面智慧集中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去推动研发和创新。
对话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有一种说法是,犹太人跟中国人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点,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张平:在家庭、教育、劳动、财富等价值观方面,中国人和犹太人很相似,他们都很重视家庭价值,把教育放在第一位,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要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都有拼搏精神,信奉要靠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都很珍惜财富,积累财富。
沈萌:中犹两个民族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都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两个民族都有着非常聪明的个体,人民都非常勤劳,都创造出了属于本民族自己的丰富财富。犹太人善于经商,中国人也非常善于经商。
中新社记者:中国和以色列商人的经商之道有什么区别?
施宁伟:由于价值观或者商业文化习惯不一样,对于同样的东西,双方理解可能会完全不一样。举例来说,一家以色列初创企业,技术非常先进,但他们的办公室设计简单,是因为想节省成本,不随便花钱。但中国的投资人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接触以色列合作伙伴的时候,需要考虑虽然有很多共同点,但(双方)还是需要了解本地的商业思维或者模式。多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更好的合作机会。
张平:在经商之道方面,以色列商人比较单刀直入,比较愿意直接地进入实质性的事务,对于私人关系不是特别强调。
沈萌:犹太民族历史上多灾多难,不断迁徙,在压力很大的生存环境下,就要很快做出判断。但是中国商人会了解清楚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是否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立场,是否可以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这是两国商业决策的差异之一。两国要进行更好的商业往来,需要加强对于彼此国情、民情的了解。
中新社记者:以色列被称为“初创企业之都”。在以色列创新局的官方网站上,有一句话异常醒目——“创新是以色列最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之一”。如何看待以色列的创新思维?
张平:近些年,大批中国企业家到以色列学习创新,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企业家往往从“1”到“100”做得非常好,而以色列人的长处是从“0”到“1”。
一个社会创造力强大,创新也就比较容易。以色列整个社会非常有创造力,整个社会环境对创造力非常友好,企业很有创新能力,实现了创新跟创造力基本统一。
施宁伟:我想补充一点,假设一位以色列企业家的公司刚刚被并购了,很多人都想了解他成功的秘诀,最好的方式是了解他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怎么获得创新思维方式,这可能对我们会有更大的帮助和启发。
中新社记者:如何看待中以两国之间的企业并购案例,这对于中以两国的商业互动与合作有怎样的启示?
沈萌:以色列是全球创新的策源地之一。全球很多大型科技公司在以色列都有不止一家的研发中心。以色列作为一个全球化支点,能够为中国企业真正形成国际化经营提供很好的支持。
一方面,以色列企业在挖掘创新潜能方面有独到的经验,风险资本体系非常完善。另一方面,以色列企业的科技创新往往来源于很实际的客观需求,实用性非常强。中国企业能把以色列的一些研发成果引到中国来,很快就可以市场化、商业化。
中国发展日新月异,需求高速增长、日益丰富,以色列有很多研发创新成果恰恰符合我们的需要。所以,加深两国企业以及人民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会更好地推动两国之间友好发展。
中新社记者:尽管全球经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是中以贸易仍然稳中有进。未来,两国可能在哪些领域进一步扩大合作?
沈萌: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领域空间广阔,尤其是高科技领域合作潜力无穷。如果以色列的科研实力以及差异化优势,能够跟中国广阔的市场需求相结合,以色列企业的价值有望爆炸式增长。
如果中国能够在以色列的优势产业,比如说农业、生态环保以及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强与以色列企业合作,共同面对全球市场,就能创造出“1+1>2”的效果。
无论是以色列还是中国,现在都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新机遇之下就会产生对彼此新的需求,两国经济互补性又是如此之强,这种强大的需求可以推动两国迸发出更好合作的火花。我对于中以合作的前景非常有信心。
中新社记者:现在中国越来越强调自主创新。以色列科技创新的历程能给中国怎么样的启发?
张平:以色列的创新跟创造力是一体化的,一个社会要拥有对创造力友好的大环境,企业要打造一个专注创新的小环境。要避免小环境跟大环境在某种意义上的脱节。长远来看,中华民族要更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科技领先,就要解决整个社会的创造力问题,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沈萌:以色列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一点,是既坚持独立自主,加强本土创新能力,也不排斥进行全球合作研发和创新。中国有一句话叫“大河之水,不弃涓流”,要把全球各方面智慧集中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去推动研发和创新。
两国的合作并不是谁要依赖于谁,而是两国能形成互补、互助的平等合作关系。双方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才能够实现更好、更稳的发展。以色列的一些优势、经验,能够让我们更好、更快地去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但不能说我们就“躺平”了,等着别人来帮我们去解决关系自身独立自主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卡脖子”问题,还是主要靠自己的力量。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第二十四届中国工博会开幕 展新型工业化“新质力量”
- 汪红驹:扩大需求是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
- 上半年广东接待入境游客逾三千万人次 同比增长四倍多
- 医生谈AI:AI与医生是协同,并非替代
- 美国作为网络攻击的始作俑者善于贼喊捉贼
- (身边的变化)甘肃庆阳生态治理由“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
- 四项金融支持房地产政策重磅发布 存量房贷利率10月31日前批量下调
- 联合国机构:苏丹人道主义危机“规模惊人” 超过1200万人流离失所
- 嵌入式冰箱消费大潮来袭,618冰箱选购思路帮你整理好了!
- 致敬上世纪90年代弄潮儿
- 甘肃多维度建设“无废城市”
- 巴西打击校园暴力加强武装安保
- 西藏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副校长宋玉刚——用心用情浇灌高原格桑花
- “寻美之旅——秦汉有礼无障碍文化体验活动”在陕历博秦汉馆举办
- 宁夏拥有10.23万名专任教师 教师数字素养合格率达99.93%
- 广东经济半年报:GDP超6.5万亿元
- 海内外专家齐聚辽宁共话文化遗产传承
-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点赞新质生产力:中国是绿色产业引领者 | 三中全会·世界观
- “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结硕果
- 6个月,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800亿件
- 热门推荐
-
- 总台记者观察|逼迫盟友军费“达标” 美国有多重图谋
- 江西赣州多地遭遇强对流天气 灾后抢修正在进行
- 首届西藏青年歌手大赛完赛
- 今年入浙闽电预计超165亿度
- 徐克版《射雕》公布选角 金庸作品影视化改编再引关注
- 上半年海南GDP同比增长3.1%
- “孔雀公主”杨丽萍新探索:“影”“舞”述生肖
- 爱上中国风丨“盆景迷”查德:与“景”相伴每一天都是美好
- 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如何走深走实?天津准备这样干……
- 秦刚同德国外长贝尔伯克举行会谈
- 日喀则当地电站震感明显 已启动应急响应确保电力供应
- 俄罗斯与乌克兰交换100名被扣押人员
- 国际观察:美国阻挠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五宗罪”
- 机构称英国今年经济将“勉强避免”衰退
- 广湛高铁新年首次封锁施工完成
- 山西通报3起违法占地典型案:涉旅游公司、村民、经开区
- 上海书展劲吹“海派风” 一系列新书多角度“解码”魔都
- 华北地区首艘16000TEU双燃料集装箱首制船命名交付
- 换牙期要警惕“埋伏牙”
- 强降雨致闽西淤泥阻塞道路 消防救援人员紧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