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天 运城青春加速度
游客站在观景平台远眺盐湖。 武俊杰 摄
中新网运城7月19日电 题:1000天 运城青春加速度
作者 马华榕
1000天前,山西运城盐湖延续了4600年“挖呀挖呀挖”的传统戛然而止。
2020年9月,“退盐还湖”这个全新的名词出现在人们眼前。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大家逐渐感受到,“追逐绿色”让这座古老城市向前的速度越来越快。
7月19日,由运城市侨联、运城市委网信办、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主办的“海外华文媒体运城盐湖行”活动启动,来自欧、亚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受邀齐聚盐湖,近距离审视这座东方大湖的变迁。
“湖”——被忽视的属性
运城盐湖,面积132平方公里,山西省第一大湖,古籍传说中甚至关联到“黄帝蚩尤大战”,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崛起。
但在山西人眼中,盐湖更像一座“矿山”。经过碳14测定,4600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用“天日映成法”采盐。
简单的方法、简陋的工具,4000多年间,人们就这样享受着自然的馈赠。河东盐业博物馆馆长尹冰说,当盐湖生态保护开启,需要建立博物馆时,大家才意识到,收集制盐相关的文物是如此之难,因为多年来的生产,不论古代和现代,并不需要什么像样的设备和工具。
盐湖的资源养育了很多人。湖附近的大李村、小李村等村落,村民们很多都是祖籍山东、河南等地,祖上因为灾荒等原因来到这里避难,背靠盐湖,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可是,盐湖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的。从开采氯化钠,转向开采芒硝,再到开采硫酸镁,由于难度加大,成本上升,运城盐业感受到来自资源的困扰。南风化工,一个因盐湖而生的上市企业,在经历了1998年前后的辉煌之后,默默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最高难度的“平衡”
走近盐湖,视野忽然开阔,中条山的风迎面吹来,狭长的七彩湖水,让此次媒体行的每个媒体人赞叹。
盐池的绝世美景,并非完全自然,而是人们在千百年与盐湖依存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盐湖的围堰系统分成的大小池塘,因为钠、钾等矿物质和盐藻、卤虫等生物的分布,呈现出多种色彩。
文旅是盐湖的下一个目标,独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盐湖“退盐”的底气。
上午10点,华文媒体代表来到22号堤。几十种野生水鸟在距离人们几米远的地方自顾自觅食。在波光、绿色植被映衬下,北侧的城市显得层次分明,富有青春活力。进入盐湖核心区,看着各类标本和卤虫的展示,人们脸上不自觉地洋溢出喜悦的表情。
盐湖的转型发展,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一旁的卤虫养殖池内,采集女工马长荣正在齐腰的水中忙碌,身后的拖网逐渐充实起来。卤虫从孵化到成虫只需要7到10天,采集卤虫很辛苦。盛夏,清晨4点钟就要起床上工,穿着不透气的防水衣,在没有任何遮挡的盐池中劳作,身后的拖网一般要装到50公斤才去分装。马长荣祖籍河南,以前的工作是开采芒硝,“退盐还湖”后,她转行捕捞卤虫,每个月有近万元的收入。
可这种人、湖和谐美景的呈现,需要高难度的平衡。水、风、阳光、微生物,甚至是周边的居民,都包括在内。想要做好盐湖的保护工作,这些都必须考虑周全。
因为盐湖的生态很脆弱,一件小事都会影响到它的未来,这样的例子不少。
1757年,清乾隆年间,七八月运城大雨,盐湖周边的几户村民为了保护自家耕种的田地,私自掘开阻挡洪水的堤堰,造成山洪涌入盐池,泥沙俱下把盐池内称作“产盐之母”的黑河淹没。从此,盐湖表层资源被破坏,原本的采盐方法不能使用,探索新的采盐技术用了将近100年。
“勇士们”的试水
盐池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很多人的身份都发生了变化。这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少不了他们的奉献。
曹天义是山西焦煤运城盐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元明粉分公司副经理。他所在单位的名称其实已经“名不符实”。“元明粉”是他们之前生产的化工原料,退盐还湖后早已停产,只不过单位名称还没来得及改。
如今,曹天义的工作是在盐湖里养殖卤虫。卤虫又名丰年虾,是养殖鱼虾蟹的一种高级饲料。化工专业出身的他,几天前还在半夜的大雨中测量降水量。现在,曹天义除了是卤虫养殖的专家,讲起工业遗址、文旅转化等等内容,也是侃侃而谈,非常兴奋。对此,他说:“因为感觉未来很光明。”
采访中,河东盐业博物馆馆长尹冰回忆起盐湖试水文旅项目的旧事。2002年前后,为了试验“人在运城盐湖中,能不能像在死海一样漂浮起来”,专门找来了几个水性好的人。大家严肃地排队下水,犹如走向危险的勇士一般,结果发现,漂在盐湖是非常轻松和惬意的,大家笑了。后续的研发和化验中,专家们发现,盐湖的黑泥有益元素丰富,非常适合养生时,所有人都默默感慨自然的眷顾。
在正确和容易之间选择正确
盐湖的生态保护工作,是又一次思想的解放,是“过去中国、现在中国、未来中国”的概念在盐湖微缩而生动的体现。
盐湖文化发掘保护以及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不容易,但从居民们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一决策的支持。在不久前的一次网络数据统计中显示,运城人很少“吐槽”自己的城市,说明大家的幸福指数相对要高。
2019年底,运城市委、市政府新班子上任,与盐湖生态保护和发展相关的工作开始密集实施,按照“三区三线”管控完善规划、盐池旅游度假区创建、景区设施提升、堤埝除险加固……
2020年山西“五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上日程后,2021年运城市政府与盐湖部分资源持有者山西焦煤签署协议,盐湖周边15家工业企业关停搬迁。
2023年7月,“海外华文媒体运城盐湖行”活动前夕,在盐湖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的会议上,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定位被反复提及。
眼下,很多运城人喜欢自己想象出一幅盐湖的未来蓝图,并当作谈资,互相之间争执讨论,好像自己是总指挥一样。因为盐湖,在当地群众眼中,已被赋予更多意义,且承载着每个人的未来。(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留神,“早更”盯上年轻女性!
- 中国电影产业荣誉推选揭晓 中影、博纳等七家企业获殊荣
- 证监会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
- 2024年水资源领域“澜湄周”活动举办
- 西安直飞吉隆坡航线恢复
- 政策“组合拳”+数字化建设 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铺展恢宏画卷
- 陕西咸阳:星光合唱团 照亮老年人“朝气蓬勃”歌唱路
- 山西推出兔文物展:跨越时间亲近“兔”文化
- 2023年中国自然教育大会落户广东
- 重庆关区首票“内河运费扣减”享惠货物通关
- 2024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将于10月22日至24日在俄罗斯举行
- 国航成都—拉萨高高原航线安全飞行59周年 刷新中国民航纪录
- 深圳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工程主线通车
- 湖南张家界发生刑事案件致1人死亡 嫌犯已被抓获归案
- 俄别尔哥罗德州州长:防空系统启动,摧毁多个空中目标
- 中国胆管癌患者等有了精准治疗新选择 艾伏尼布片开出首张处方
- 国家税务总局:在政策推动下,企业设备更新步伐明显加快
- 致敬中国音乐传承百年,第25/26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启大幕
- 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诺段安全平稳运营两周年
- (神州写真)传统糕点牵手新国潮 老字号焕新走俏
- 热门推荐
-
- 北京发布大风寒潮双预警 近三日最低气温降幅预计达8℃
- 加沙卫生部门:本轮巴以冲突已致加沙38243人死亡
- 66岁武汉“创业红娘” 下海创办“老年大学”
- 大连规模最大雨污水分流改造工程建成投运 实现“一泓清水入大海”
- 跨世纪的芯片、开源软件、AI等科学技术首次评榜
- (新春走基层)浙江三门杨家板龙:百年传承迎元宵
- 2月28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完成17047.7万人次
- 深圳国际红树林之约奏响零碳生活乐章
- 香港4月零售业总销货价值达347亿港元 按年升15%
- 即将正式入主白宫,一图解锁特朗普的多重标签
- 湖北咸宁:“一枝花”激活一座城
- 60万尾鱼苗放流图们江
- 长沙法院拍卖涉黑恶资产 玛莎拉蒂等豪车加价拍出
- 美媒:面对美国“友岸外包”,中国积极应对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谨慎决定何时降息
- 自媒体无底线蹭流量风气几时休
- 27366亿、105321亿、874亿……数字透视消费活力
- 1-2月中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14.6%
- 广州首列“中老泰”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开出
- 老人索要“带孙费”,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