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在一滴水里看见太阳
开栏语
万里长江,亘古奔流。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和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一万多年前,稻作农业就在长江中下游诞生;3000多年前,以三星堆为代表的青铜文明熠熠生辉;1000年前,一座三苏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论述,以及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在中宣部新闻局指导和统筹、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协调下,四川日报全媒体联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沿线13省(区、市)的省级等主要媒体,从即日起推出“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我们将联合走进成都新津宝墩遗址,看4500年前文明如何在这里孕育;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触摸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在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箔中感受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和杰出的手工制作技艺;在眉山彭山明末战场遗址,窥见农民战争的烽火硝烟;在三苏祠感受长风万里的家风文化……走进长江沿线地标性建筑古迹、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等可移动、不可移动的文物探访,挖掘长江沿线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展示、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为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媒体力量。
川观新闻记者 张斌
地处长江支流——岷江边上的眉山市,有一座通往中华文化堂奥的古建筑。它,就是著名的眉山三苏祠。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一门父子三词客”,“三苏”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苏轼,他一生著述丰赡,流播广远,影响至深。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视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奔流不息的岷江水在眉山蜿蜒前行,古往今来,浸润了无数文人的灵光妙笔,留下了不少锦绣文章。长江文化考察队一路沿着岷江顺流而下,来到了眉山三苏祠,感受一滴水里的太阳之光。
从故居到祠堂 建筑保护千载不绝
深秋时节的三苏祠博物馆,树叶金黄,秋水盈盈,红墙环抱,游客络绎不绝。人们或徜徉在启贤堂、来凤轩、披风榭等标志性古建筑下,或驻足在古井、老树、匾联等古遗存前,追寻三苏足迹。
三苏祠,坐落在眉山市纱縠行南街。《东坡别集》里,苏轼曾写道:“昔吾先君、先夫人僦居于眉之纱縠行。”
元代延祐三年(改宅为祠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三苏故居被改建成了祠堂。明代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地方官吏重修三苏祠,纪念苏门三父子。直至明嘉靖九年,眉州太守莫钝维不仅扩建了三苏祠,并割九寺庙田产为兵燹。直至康熙四年(1665年),三苏祠又开启重建。
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三苏祠已从原先的5亩的中式庭院发展为如今的106亩的古典园林。如今,整个景区保存古建筑16处,整体布局呈“三分水,两分竹,祠在水中央”的特色。其中,祠堂区为三进四合院,主体建筑有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保留了传统祠堂风貌,是游客拜谒先贤、风追三苏的核心场所。
2019年9月,考古工作者对三苏祠博物馆展开发掘,首次发现了宋代文化遗存。而曾经院内的一株枯死的荔枝树,经测量已达900多岁。“三苏祠,是三苏的老宅,不仅有了可靠的文献来佐证,考古发掘更是力证据。”三苏祠博物馆资深讲解人员徐丽介绍。
在维修三苏祠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找到刻有字样、工艺精湛的清代瓦片。此后,三苏祠博物馆基于清代瓦片样本,定制40余万片小青瓦、筒瓦,用于三苏祠保护维修。“如今,三苏祠的大门、主殿之上,所用之瓦大多来源于此。”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介绍。
近年来,眉山市通过编制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等措施,保护三苏遗址遗迹,推动保护走上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道路。
从“线下”到“云端” 文化传播绵延久远
在我们行走采访的过程中得到一则好消息:日前,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四川分赛总决赛上,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一期)建设项目”脱颖而出,在文化旅游赛道斩获一等奖。
今年6月,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上线,为广大三苏文化爱好者带来福音。人们通过线上登录,便可轻松获得与三苏相关的文献资料,追寻三苏足迹。三苏祠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王荷介绍,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上线仅四个月,访问量已超366万人次。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依托三苏祠建立,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三苏文化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馆内收藏的文物文献与古建遗迹、园林景观相映成辉。
三苏祠博物馆副馆长黄建介绍,博物馆现有藏品4976件(套),包括汉代至近现代见证眉山历史文化及三苏文化的各类实物,涵盖书法绘画、古籍图书等10多项门类。其中,代表性藏品有东汉抚琴陶俑、元代《王状元集诸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明代八仙过海纹犀牛角杯、明代陈淳草书苏轼《前赤壁赋》册页、明末清初王式《西园雅集图》卷、清代何绍基书《东坡词》四条屏等。
站在《西园雅集图》卷前,来自广东的游客曾先生驻足凝视,久久不忍离去。“这场北宋元祐年间的一场文人雅集,千年之后依然可以在三苏祠博物馆领略其风采,很难得!”
为讲好三苏故事,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开设常设展览三部分,包括“三苏故居祠堂文化展”“三苏生平及文学成就展”“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
同时,三苏祠博物馆还邀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莫砺锋等知名专家学者,开设“东坡论坛”“名人大讲堂”“东坡大家讲”等三苏文化主题讲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三苏文化传播从“线下”到“云端”。记者了解到,三苏文化数据库不仅收录了三苏父子的作品11270篇,还有文物、文献等数据10万余条、书籍上万册。王荷表示,下一步,三苏祠博物馆将对接国家文物局文物信息中心,争取把全国与三苏文化有关的所有数据纳入进来。“让三苏文化的传播绵延久远。”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济南“新三样”产品出口大增 今年前10个月出口值超10亿元
- 羽绒制品增加“净绒含量”指标
- 同济大学周彩存教授领衔的两项国际多中心肺癌研究获重大突破
- 世上真有忘忧草? 或许还是你的“菜”
- 美国孟菲斯市5名前警察对非裔男子尼科尔斯之死均不认罪
- 双碳战略背景下绿色智能交通装备系统研讨会在京召开
- 广西都安一民警因抢救落水者不幸牺牲
-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以往模式 对全世界都是机遇
- “中国黄花之乡”布局黄花特色专业镇
- 山西上半年进出境邮件超150万件
- 国际深一度:为加密货币献金“折腰”,美国大选再曝乱象
- 爆款家庭音乐剧《故宫里的大怪兽》暑期首开文旅驻场版
- 科曼多尔群岛发生5.8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国企董事长贪腐败露,“扎小人”报复举报人
- 新疆尉犁县迎旅游热潮 “沙漠游+烧烤”出圈
- 也门胡塞武装称过去数月在红海和阿拉伯海袭击54艘船只
- 贵南高铁贵州段进入运行试验阶段
- 高培推出高培臻爱儿童奶粉礼盒装 配神奇吸管备受关注
- 中国算力赋能千行百业 促西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 集大原高铁全线进入运行试验 太原至呼和浩特2.5小时可达
- 热门推荐
-
- 住房城乡建设部:2024年“三公”经费预算数为416.42万元
- 黄金价格再创历史新高 专家提醒勿盲目追涨
- “新时期泰中互联互通与经济展望”研讨会在泰国曼谷举行
- 从战略高度抓好稳就业
- 台湾青年在浙江追寻“事业梦”
- 普京签署命令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 隶属俄联邦安全会议
- 日本1月核心CPI同比上升2%
- (走进中国乡村)广东信宜“双合侨心村”:从重灾区变乡村游网红打卡点
- 中新人物|单霁翔:文化IP无需刻意打造
- 新疆煤炭矿产行业专场招聘会提供逾3400个就业岗位
- 世界首条“高速公路”秦直道历史文化价值再定位
- 老年食堂“圈粉”年轻人 “全龄友好”利经营
- 美国务卿呼吁巴以双方采取紧急措施缓解紧张局势
- 成都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致2死2伤 肇事司机已被警方控制
- 山西发现一座西周时期国君级别墓 出土千余件青铜器
- 机械化助力“双抢” 江西南昌科学种粮促丰收
- 养元饮品荣膺第二十届中国慈善榜·年度慈善榜样企业
- 江西部分地区受降雨影响出现积水 多地水库提前泄洪
- 电影《井冈星火》江西井冈山首映 4月28日全国公映
- 国家医保局:我国医保基金安全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