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投资外流趋势难遏
2022年从德国净外流的外国直接投资创下“有史以来最高值”。专家认为,这些数据应被理解为一个警告信号,表明德国正在失去吸引力。该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德国已开启了去工业化进程。德国资金外流创纪录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能源价格高企、技术工人短缺以及美国颁布法律大幅吸引投资等是主要原因。对德国工业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未来投资逃离的趋势可能会持续存在。
近日,德国经济研究所(IW)发布研究报告称,2022年从德国净外流的外国直接投资(FDI)高达1250亿欧元,位列报告关注的46个国家之首。这也是德国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出量“有史以来最高值”。对此,有专家表示,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德国已开启了去工业化进程。
报告指出,去年德国吸引商业投资的能力出现“惊人”下降,流出该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超过1350亿欧元,而流入的投资只有105亿欧元。
从趋势上看,自2014年至2018年,德国资本净流出有所减弱,但2019年以来走势再次逆转。同时,来自其他欧洲国家的直接投资大幅下降,去年从790亿欧元降至130亿欧元。
该研究所经济学家克里斯蒂安·鲁什表示:“这些数据应被理解为一个警告信号,表明该地区正在失去吸引力,人口结构或高能源价格正在影响德国。”
有专家分析称,德国资金外流创纪录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能源价格高企、技术工人短缺以及美国颁布法律大幅吸引投资等是主要原因。
一是能源价格高涨给德国企业造成了极大负担。德国联邦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6月通胀率为6.4%,在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后再度回升。具体来看,食品价格仍是6月通胀率上升的最主要驱动因素,环比上涨13.7%。而6月能源价格的涨幅要低于去年的平均水平,环比上涨3.0%。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欧洲期货市场上的天然气和电力价格均已明显低于2022年年底的水平。然而,自6月以来,欧洲天然气价格涨幅超过30%,创下去年夏天以来的最大月度涨幅,近来俄乌冲突升级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再次推高天然气价格。
德媒6月初曾报道称,德国的天然气储存设施填充水平再次达到75%,比法律规定时间提前了3个月。据称,这得益于2022年到2023年相对温和的冬季。
尽管如此,德国工商大会(DIHK)在其5月发布的《2023夏季经济调查报告》中表示,“德国能源供应情况仍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在考虑到下一个冬天时”。可见,尽管欧洲能源价格已显著低于俄乌冲突刚爆发时的水平,但由于尚不能确定未来的能源供应情况,德国企业至今仍将能源价格视为最大的经营风险。
二是技术工人短缺加剧了德国企业竞争力下滑。据德国工商大会称,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德国所有企业的第二大经营风险。德国联邦统计局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50年到2021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已从10%上升到22%。这一比例显示出德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缺乏合格雇员将成为未来企业的主要结构性挑战之一。
此外,德国联邦就业局近期的一项分析结果显示,德国六分之一的职业都存在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根据该项分析,在去年评估的1200种职业中,有200种职业均出现人才短缺。该机构表示,这一数据比去年增加了52种,意味着德国人才短缺职业数量创新高。分领域来看,专业人才短缺主要集中在医院护理、专业司机、医疗助理、建筑和工匠行业、儿童保育、机动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
为缓解日益严峻的专业技工及劳动力短缺问题,德国政府试图通过修改移民法来吸引更多外国工人。6月23日,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移民法改革法案,旨在鼓励更多欧盟以外技术劳工到德国工作,为欧盟以外国家的求职者提供新机会。然而,持反对意见的德国联盟党指出,新法案无助于解决技术工人短缺问题,官僚主义才是吸引高技能工人的最大障碍。
三是美国颁布《通胀削减法案》吸引大量德国投资流向美国。2023年1月1日,美国政府颁布的《通胀削减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提供的巨额补贴吸引了全球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等各行业企业赴美投资,加速了德国投资外流。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投资策略师约瑟夫·昆兰表示,《通胀削减法案》将推动美国“制造业超级周期”开始,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外国的直接投资。
受益于该投资热潮的美国乔治亚州经济发展局专员帕特·威尔逊也持类似观点:“看看欧洲的能源价格和通胀水平,现在的美国市场相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是最佳投资选择。”威尔逊称,其近期曾到德国访问,“与我交谈过的每一位企业家都希望在美国扩大投资”。
据德媒报道,自2022年秋季以来,已有6家德国公司宣布将在美国投资新项目。其中航运公司赫伯罗特投资1800万美元建设新的北美总部,制药公司勃林格殷格翰投资5700万美元建设研究中心,有色金属供应商奥鲁比斯投资3.4亿美元建设新的金属回收工厂。
对于未来德国投资外流的趋势是否将继续加剧,管理咨询公司霍瓦特对德国工业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投资逃离的趋势可能会持续存在,近三分之一的公司计划在未来5年内减少在西欧和南欧的员工数量,并在印度、北美和中国增加员工。
埃森莱因-威斯特法伦经济研究所(RWI)经济学家托斯滕·施密特表示,直接投资的流出是否会持续下去、未来将持续多久,目前还不清楚。投资流入通常会遵循一定的周期,在下降一段时间后会再次上升。但他明确表示,德国最近的投资流入确实“明显疲软”。(经济日报 陈希蒙)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新疆塔里木河碧波荡漾水鸟翩跹 成群鸬鹚水中嬉戏潜泳争渡
- “以竹代塑”引领绿色发展 福建建瓯再添“中国笋竹之都”新名片
- 福建福安:产业兴市 以新型工业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 重庆放流珍稀特有鱼类 50多万尾鱼“安家”长江
- 昆明海关查获未向海关申报人民币150万元
- 2024年重庆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已投资近四百亿元
- 两部门: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 支持地方自主提升消费品以旧换新能力
- 入选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 中国乡村如何实现蝶变?
- 4万株补植大树为武汉撑起绿伞
- 朝中社:金正恩指导试射新型地对舰导弹
- 是龟兹还是库车,这座古城有多神秘?
- 1至8月中欧班列开行13056列
- 探访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绿电”点亮科技未来
- 广西迅速开展灾后抢修 全力保通信恢复居民用电
- 台风“摩羯”将登陆华南沿海 中国气象局启动台四级应急响应
- 舒心曲,暖心事!2023年春晚首支定制歌曲《你好陌生人》发布
- 白酒价格“跳水”背后
- 以总理拒绝结束冲突换取被哈马斯扣押的人员获释
- 11月22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942元 下调8个基点
- 美媒:美国在乌境内部署监测辐射与核爆炸的传感器
- 热门推荐
-
- 做好准备!多地将迎“三九”寒冷暴击 立冬后最冷一天要来了
- 海河流域洪水能否顺利经天津入海?
- 中法文化的双向奔赴与互动
- 报告: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
- 70余家企业赴广西寻“出海”东盟合作商机
- 深挖销售渠道 银行理财积极拓展同业“朋友圈”
- 青年人为何越来越热衷上夜校
- 第二届“戏聚京津冀”新春演出季将在8家剧院推出40余场演出
- 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
- 流脑可防可控,出现这些症状应注意
- 移动互联时代,大熊猫是如何成为“顶流”明星的
- 山西省政协常委燕美琴:提升县域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
- 持续两位数增长!海尔菲律宾召开客户峰会
- 岸田文雄敲定自民党高层人事安排 内阁料将改组
- 水利部:加强黄河自然规律和重大科技问题研究
- (新春走基层)企业复工“劲头足” 江西彭泽奋战龙年“开门红”
- 从特朗普出庭应诉看美国政治乱象
- 三伏天趁“热”打“贴”“冬病夏治”正当时
- 美国中央司令部:以色列首次从黎巴嫩南部撤军
- 上海春季百货展直播带货走俏 为品质生活添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