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 新疆兵团如何让盐碱地变“聚宝盆”?
二二三团改良过的盐碱地水波荡漾。 李嘉成 摄
中新网新疆铁门关6月12日电(史玉江)盐碱地被称为“地球之癣”,治理难度大。新疆盐碱地分布广,其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既说明盐碱地治理是一项常态化工作,也意味着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巨大。近几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前提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探索盐碱地治理上开展一系列攻关行动。如今,“盐碱地里稻花香”“盐碱地里出菜园”“盐碱水养殖水产品”等场景多处可见。
变“地球之癣”为粮仓
仲夏时节,记者在新疆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二二三团看到,经过规模化改良的大片农田中水波荡漾,数台插秧机正在进行水稻插秧作业。“今年我们计划插种2400亩‘海水稻’,目前正是插秧的关键时期。”该团耕地提质改造项目总监苏全晓告诉记者。
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是一种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间、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区的水稻,其抗涝、抗盐碱、抗倒伏、抗病虫害性强。苏全晓称,二二三团周边遍布荒滩,紧张的淡水资源和随处可见的盐碱地制约着团场的农业发展。近三年,经反复试验,海水稻种植取得进展。“计划到2025年大规模推广海水稻种植。”
通过种植水稻洗盐,既有一定经济效益,又有降低土壤含盐作用。“昔日盐碱滩,今朝种稻田”成为当地种植水稻开展盐碱地治理的写照。
第二师铁门关市拥有大量的农业灌排盐碱水资源、未利用盐碱地和盐碱化低效耕地,“海水稻”种植可利用灌排盐碱水配套“良种良法”,在荒漠及盐碱地上创造全新的农业生态。
前不久,铁门关市与青岛九天智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创立南疆灌排盐碱水稻作改良技术创新中心暨新增水田整治项目。“该中心通过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选育、土壤改良综合技术适配、新型水盐平衡控制与灌溉模式建立,构建适合于南疆荒漠化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技术及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变废为宝,从而提高南疆粮食产量。”新疆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相关负责人介绍。
让盐碱地变“聚宝盆”
如今,盐碱地上不只能产粮食,科研工作者因地制宜,还发展了耐盐碱草、林果等特色作物的种植,在广度上挖掘着盐碱地的农业生产潜力。
眼下,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三十三团内,一片片盐地碱蓬宛如碧绿的地毯,在茫茫沙海中十分耀眼。“盐地碱蓬很能‘吃盐’,每亩地可带走400多公斤盐分,三四年后即可种植常规作物。”该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廖英说。
2019年,第二师铁门关市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成立项目组,在三十三团实施“农排咸水筛选盐生植物及固沙改土应用示范”科研项目,目前这一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项目组在含盐量3%以上的重度盐渍化土壤中成功种植盐地碱蓬、盐角草等26种高耐盐碱植物,对于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盐土咸水’资源生态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推广价值。”廖英表示。
“我今年种植10亩,每亩产量约300公斤,仅收割的盐地碱蓬平均每亩纯收入就在2000元人民币。”职工李说,盐地碱蓬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保健价值。“我们团已注册了‘皇硒菜’商标,打造特色有机蔬菜品牌。”
新疆地下特别是荒漠下,是一座“咸水海洋”。将盐碱地治理与咸水利用相结合,发展咸水产业,成为新疆盐碱地治理的一个方向。近来,该项目组与三十三团利用排灌盐碱水养殖卤虫。“我们正在建设卤虫养殖池。卤虫是鱼虾幼体饲料,能够在高盐的环境下生存,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廖英表示,通过测算,每亩水域能创收上万元。
通过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种植,新疆兵团第二师不断探索生物治碱路径,种植耐盐碱的胡杨、红柳、梭梭等植物,从而带动肉苁蓉种植等产业发展。
强化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
过去,新疆常以“大灌大排”稀释土壤中盐碱的方式去盐压碱,但受到水资源约束,这种方式不可持续。怎样用少量的水去除更多的盐,是治理盐碱地需探索的课题。
新疆兵团借助高标准农田占比高、高效集约化管理等优势,大面积推广节水控盐技术,利用技术成熟的“滴灌”和“干播湿出”组合模式,大幅减少驱盐用水量。同时,又适时适当增加春秋灌溉洗盐水量,并加强防风林带建设,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
“我们团是在沙丘上建起来的,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好治沙、治盐碱文章是前提。近年来,我们团场将盐碱地治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蹚出了一条‘治沙+治盐碱+增收’新路子。”新疆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党委书记、政委肖飞说。
二二四团地处荒漠地区,自2005开始,部分耕地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并且有逐年扩大趋势。2006年,二二四团委托相关机构,邀请专家数次对全团土壤盐分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地下水进行取样、检测和分析。
经新疆兵团水利局、新疆兵团设计院充分论证,最终制定了盐碱地改良实施方案。先后采用竖井排水、明渠排碱、暗管排碱三种盐碱地治理模式,并配套实施严格控制地下水位、测土配方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翻压绿肥等多项措施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依托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等兵团科研院校支持,近年来,二二四团发挥产业集中优势,引导职工施用土壤改良剂、土壤调节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调节土壤酸碱度,使耕地可持续利用能力显著提升。2022年,作为团场主导产业的红枣,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公斤以上。
“我2012年种植70多亩地,其中盐碱地面积有50多亩,枣树死了不少。后来团里在地里打了排碱井、地头挖了排碱渠,地下水位不断降低,改良效果不错。”该团职工王培说,他通过上农家肥来改良土壤,如今枣树长势非常好。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二二四团在建成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自压式高新节水灌溉区的基础上,先后治理盐碱地12.41万亩,推动红枣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并带动生态养殖、设施农业等产业多元发展。
“在对盐碱地的综合治理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分类推进。对于没有产生次生盐碱化的灌区,以预防为主;对已经产生次生盐碱化的灌区,实施防治并举;对盐碱地改良取得成效的灌区,则重在巩固提高治理成果。”新疆兵团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世界关注气候变化大会:聚焦两个“首次” 点赞中国贡献|世界观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百泉药交会”开市
- (身边的变化)湖南蓝山荒弃石山种桃 桃园变农民增收“致富园”
- 俄乌双方再次交换在押人员
- 2023年度中央部门决算今天陆续公开
- 宝能回应姚振华被打:已采取法律行动 企业正常经营
- 中国驻外签证机关将为持巴西普通护照人员审发十年多次商务、旅游、探亲签证
- “链”出发展新动能 山西晋城培育壮大光机电产业链
- 前三季度东莞市进出口货值超1万亿元 同比增长6.5%
- 颈椎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如何正确预防和治疗?
- 商务部:初步裁定原产于美国的进口丙酸存在倾销
- 把“问题清单”变为“成效清单” 湖南江永让发展更有“温度”
- 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身高?解码儿童身高的秘密
- 旅游市场恢复,营销也要再创新
- 创新药在华获批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成人患者治疗有新希望
- 3月以来中国官方查获“特供酒”超66万瓶
- 广交会观察:中国服务机器人“大显身手” 受境外采购商青睐
- 影院店长:见到观众有点激动
- 有效融资需求逐渐修复
- 浙江东阳:多举措助力超12万名“横漂”逐梦演艺圈
- 热门推荐
-
- 重庆20余位知名校长老师组团赴西藏昌都“送教”
- 学者共商“范式与创新”下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新路径
- 拜登之子遭起诉 美国总统大选临近“法庭大戏”上演新一幕
- 拉响防空警报!以军称深夜拦截来自也门方向的导弹
- 打出组合拳,力促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 台风“格美”将登陆福建 会带来这些影响→
- 中国红基会:已在贵州、江西等地援建510所“博爱校医室”
- “外卷”:新能源的必然选择
- 青海西宁出台消费政策措施支持房地产企业“去库存”
- 英媒:荷兰决定禁止手机等电子设备进入课堂
- 东盟青年代表齐聚广西柳州 探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
- 纪念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成立70周年座谈会在沪举办
- “双节”假期首日北京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达688.8万人次
- 金观平:用好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
- 中新健康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启用
- 中华骨髓库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16000例
- 哈尔滨机场国庆假期预计出入境1.4万人次
- 海南自贸港原辅料“零关税”政策累计减免税款11.71亿元
- 高温持续 警惕脑卒中“偷袭”
- 阿富汗南部坎大哈省一银行发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