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税惠政策提振信心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3679.8亿元。分批次看,今年初实施的第一批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796.9亿元。其中,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政策新增减税1024.3亿元,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由3%降至1%政策新增减税389.9亿元。
推动经济持续好转、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充满活力和韧性的亿万个经营主体。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显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延续恢复发展态势。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7%,继续处于较高水平,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信心稳定。用税费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复苏,在统筹考虑财政可持续性和助企纾困的需要下,我国对税费支持政策进行了优化调整。优化调整不是政策退出,而是因时因势变化,体现了税收激励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配性、政策发力的精准性。
比如,3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作为制度性的安排长期实施。这使其他符合条件的行业企业,与制造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保持一致,加大了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有利于持续激发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这个政策作为制度性的安排长期实施,没有设置实施期限,有利于稳定经营主体的预期,提振企业创新发展的信心。
下一步,要坚持稳字当头,保证税费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支持保经营主体、保居民就业。
虽然企业税费负担有所减轻,但整体成本仍然较高,要精准落实并持续优化完善税费支持政策。在落实好前期出台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进一步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持续激发经营主体的活力。
好政策要落地落细,优质服务同样重要。不断提升退税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效果,还要持续提高政策落实的针对性、及时性、实效性,持续优化办税缴费服务,确保该减的减到位、该缓的缓到位、该退的退到位。
从税收数据看市场状况,从微观经营主体看宏观经济形势,政策有成效,企业有信心,中国经济韧性越发显现。相信随着“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各类政策适时推出,各项惠企实招落实处、见实效,将会激发更多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作者:毛同辉 中国经济网供稿 来源:经济日报)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河南某保健院出生证明被盗案宣判结果公布 李某英被判八年
- 国家林草局: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 中央气象台2月23日10时发布冰冻黄色预警
- 赏冰雪赛龙舟 边城呼玛第二届武侠文化周启幕
- 传承雷锋精神 福建龙岩多部门进校园播撒“安全种子”
- 山东烟台推广中小学生冰上运动 让“冷”项目“热”起来
- 第96届奥斯卡奖公布入围名单 《奥本海默》13项提名领跑
- 走进区域看发展|重庆大足:让石刻“说话” 让雕客“生根”
- 今年上半年上海接待入境游客超300万人次
- 百级台阶的天桥能装电梯吗
- 水涨船高 “五一”假期游提前引爆
- 鲜叶大量上市 雅安名山茶业抗“疫”加速转型升级
- 2024海内外人才数字产业论坛在广州举办
- 打造高品质旅游观光研学专列 中国铁路助推旅游业复苏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彭泽:探索强村富民新模式 激发共建共富新动能
- 2024中国(郑州)数字化与先进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将于11月举行
- 暌违三年重开演唱会 歌手准备好了吗?
- 穿越古今的“邂逅” 多国留学生在浙江领略宋韵之美
- (经济观察)2023年中国各地GDP出炉 未来规划“新意”足
- AIGC应用爆发 相关岗位需求增长超300%
- 热门推荐
-
- 首批OpenAI企业客户成功迁移至昆仑万维天工开放平台
- 2024版彩调剧《刘三姐》亮相 为自由而歌
- 第二届“中国之治·基层治理创新论坛”举办
- “服贸之约”磁场强大、机遇无限
- “中国第一龙乡”嘉荫:祈龙年品江鱼 120余“龙娃”闹开江
- (八闽千姿)福州百年侨厝 中西合璧焕新生
- 明道金,一位有温度有智慧的老师
- 自行减药停药有复发风险
- (身边的变化)闽北“小瓜蒌”结出“致富果” 瓜蒌种植特色产业促振兴
- 小红书集中资源发展多元电商 福利社店铺将停止售卖
- 以文化人、以廉润心 山西廉政题材话剧《于成龙》上演
- 融入时代芳华 《十月》举办诗人海子纪念活动
- 什么是青春?中国青年这样说
- 二十三,合家欢,咱把年货来置办【健康幸福过大年】
- 审计署:去年5月以来审计共发现和移送重大问题线索310多件
- 降低成本、畅通渠道 2023年多地跨境电商出口创新高
- 沈阳推进航空产业链深度融合 军地联合签约近25亿元
- 音乐剧《摩登明星梦》在京首演 有哪些亮点?
- 突发!抗议承认巴勒斯坦国,以色列召见亚美尼亚大使
- 朱殿君:数字文化新业态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